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導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日前刊發題為「蘇聯解體20周年,誰之過?」的署名文章,作者為前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前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尤裡·普羅科菲耶夫。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降下,俄羅斯的三色旗冉冉升起。蘇聯的解體是否無法避免?在紀錄片《蘇聯崩潰》和《帝國破產》中,帝國的分崩離析是命中注定的:計劃經濟崩潰,民族矛盾的爆發並非蓄意製造,而是篤定會出現。
然而,著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卻利用這些事實,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的確,經濟改革亟須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勢在必行,需要具備對時代挑戰作出及時回應的智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非得將社會政治體制打碎、摧毀一個逐步形成並壯大的帝國不可。
誰是帝國崩潰的罪人?文章認為,原因很多,倘若非得找出罪魁禍首,主要有以下三大集體性力量。
首先是蘇聯的大多數政治和國家精英。面對嚴峻的考驗,蘇聯政府並未做好應對的準備。國家的黨政領導層並未及時對社會政治體系進行改革,這為戈巴契夫推行的所謂改革提供了機會。正是在改革時期(1985-1991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了蘇共乃至國家的毀滅。其一便是憲法第六條被廢除,蘇共因而失去了在社會生活和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隨著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在1990年夏天宣告成立,蘇共的唯一性又遭剝奪,淪為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的聯合體,而不再是蘇聯國家凝聚力的源泉。
蘇聯解體的第一步也是最嚴重的一步是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俄羅斯主權宣言。宣言明確提出,與蘇聯法律相比,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聯邦的法律擁有優先權。而這份文件的出臺其實是葉爾欽與戈巴契夫權力爭鬥的直接後果。
導致蘇聯解體的第二大力量便是外部勢力。西方一向對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感到恐懼,但又覬覦其自然資源。對於俄羅斯,西方利益在過去體現為擊敗這個對手,如今則是不讓俄羅斯發展到能夠充當對手的地步。
首先是裡根和老布希政府發起的軍備競賽。美國人深知蘇聯經濟實力因為冷戰而捉襟見肘,於是趁勢炮製了星球大戰的神話,力圖將蘇聯拉入新的軍備競賽,徹底拖垮蘇聯經濟,這一伎倆最後得逞;
其次是美國對沙特等產油國施加壓力,要求它們大幅增加全球石油產量,從而壓低這一對蘇聯經濟而言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原料價格。由於石油產量大增,油價迅速下跌,已與蘇聯石油開採的成本相當,導致蘇聯經濟一蹶不振,資金匱乏令莫斯科無法正常進口消費品,商店貨架空空,居民不滿情緒高漲;
第三是西方大國情報機關齊心協力,利用各種政治運動和非政府組織,在蘇聯成功組建了主要由知識分子構成的「第五縱隊」。蘇共中央宣傳部長雅科夫列夫提出實行民主化、公開性、多黨制和總統制等一系列全面政治改革建議。在他的推動下,幾乎所有媒體都落入了堅信社會政治體系需要改革的人手中。「改革鬥士」的言論充斥報端,如此一來,反感蘇聯終於成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
文章認為,埋葬蘇聯的第三大力量正是蘇聯人民自己。大部分蘇聯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對所發生的一切盲目歡迎,還通過行動加以支持,全然不知道其實質,也沒有意識到後果。當時的人們疲於為生計奔波,並未意識到戈巴契夫和葉爾欽之間權力爭鬥的危害。套用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瑙伊的話來說,「人們對國家未來的社會體制完全不屑一顧,對他們而言,囤積香腸似乎更加重要」,大家歡迎改變,認為資本主義就是商場裡應有盡有,而國家仍像社會主義制度那樣關心民眾福祉。但他們大錯特錯。蘇聯制度提供了最高水平的社會保障,賦予人們社會樂觀主義精神,這正是現今俄羅斯大多數公民所無法擁有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參考消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