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
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
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關鍵機會足矣。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在以色列的農村,每當莊稼成熟的時候,村民們都會把莊稼地靠近路邊的四個角留出一部分不收割。他們認為,是神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感恩,他們就用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所有——既對神表示了感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又餓著肚子的路人給予方便。
無獨有偶,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這裡隨處可見農民採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採摘結束後,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會被摘下來。遊人經過這裡時,都很奇怪:這些柿子又大又紅,不摘豈不可惜?
但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他們也不會摘下來,因為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喜鵲到這裡度過冬天。喜鵲仿佛也會報恩,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福報從哪裡來?首先是從心上來的。只有慈悲的心才能納一切福。
沒有愛的生活,內心就會退化成一片荒漠,那裡即使廣袤無際,卻也死氣沉沉、了無生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學會愛別人,其實就是愛自己。一顆慈悲柔和的心,能讓我們身上散發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從而一切所需,可不求自得。
我們的心就像一個花園,種什麼就會得什麼,或者雜草叢生,或者鮮花滿徑。要得善果,須種善因。善的種子不但能成為我們行路的路標,而且能讓我們的生命獲得重生的力量,充溢著溫暖的陽光,收穫更大的福報。
佛陀在世時,有一對非常貧困的夫婦,他們居住在一間破房子裡,每天只能靠乞討為生。而且夫婦倆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每天輪流換穿一條褲子去乞討,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有一位闢支佛知道這兩個人因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才這麼窮。於是發願要度這對夫婦,便來到他們門前來化緣。丈夫說:「我們不是還有一條褲子嗎?可以布施給他。」妻子發脾氣說:「你真糊塗,我們只剩一條褲子了,如果布施給比丘,我們連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丈夫勸他妻子:「那個比丘不走,我們還是給他算了,否則心裡過意不去。」於是,兩人把唯一的一條褲子送給了闢支佛。闢支佛接受這條褲子後,回去對佛陀說:「這是我從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了。」後來,佛陀常對人們說:「這對夫婦能把家裡僅剩的一條褲子布施出來供養比丘,將來福報一定不小。」國王在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上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沒有想到還有窮得沒飯吃、沒衣服穿的人家,真令我慚愧。」於是便派人給這對夫婦送去很多吃的和穿的。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布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
著名的阿底峽尊者的開悟,是來自一位乞婦對一個麻瘋病人所說的話——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的最好方法。
愛是一種循環,愛給予他人,不見得立即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你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考慮愛護他人,你也會得到更多的愛。
如果你願意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會因此而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給與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學會愛和給予,帶給我們的將是一生的財富。
曾經,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有一位貧困的農民正在勞作。忽然,他聽到遠處傳來了呼救的聲音。原來,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於是這位農民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人,救出了孩子。而那個獲救的孩子是一位貴族子弟。
幾天後,孩子的父親親自帶著禮物登門感謝,農民卻當即謝絕了這份厚禮,在他看來,當時救人只是出於自己的良心,自己並不能因為對方出身高貴就理所應當地索取回報。
孩子的父親敬佩農民高尚的品格,為了表達他的感激之情,於是決定資助這位農民的兒子到倫敦接受教育。
過了很多年,農民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畢業後專心從事醫學研究,後來,他憑藉發現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抗生素而榮膺諾貝爾醫學獎。他就是青黴素的發現者
而那位曾經獲救的公子就是赫赫有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訪非洲時患上了嚴重的肺炎,當時的肺炎屬於絕症,而弗萊明聽聞消息後不遠萬裡地攜帶青黴素趕赴非洲,這青黴素,再次救了邱吉爾一命。
正是他們,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了援手,為自己的後代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並收穫了意想不到的回報。
播下善良的種子,才會成就愛的果實,慈悲的力量就是如此偉大。因此,要慈悲地對待所有人,不要在得失之間心存偏見。無論你的命運如何,一定要心存感激,懷揣慈悲心地接受每一件事,接納每一個人,相信埋下的善因終會催熟美妙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