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但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更是一座文化休閒娛樂生活極為豐富的城市。一年裡,總是有很多高水平的的音樂會、演唱會、體育運動賽事,在這裡舉辦,吸引了很多人特地前來觀賞。
文娛活動多,一方面說明群眾基礎好,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城市相關基建到位,各種場館設施都很齊備。
要說到上海的體育場館,很多人都會想到著名的虹口足球場,還有承載人數最多的上海體育場,也就是上海人俗稱的八萬人體育場。
八萬人體育場是1997年落成的。然而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就已經擁有了一座大型體育場,規模和可容納人數,不僅是上海最大,甚至被稱為遠東第一的體育場。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中國人設計建造的,在那個年代很不容易。
很多老上海已經猜到,這就是位於楊浦區江灣地區的江灣體育場了。說是體育場,其實也包含了室內體育館和遊泳館,其中體育場可容納觀眾42000名,體育館則可容3500名,遊泳館可容納2500名觀眾。360畝的佔地面積,在現在看來,依舊規模不小。
不少在楊浦學習、生活、工作過的人,對這座體育場所都有所印象。倒未必是真的有進去看過比賽、演出,而是每次路過,總能看到它氣勢磅礴的「城門」。不同於虹口、八萬人那樣,外觀看起來是圓圓的,江灣體育場正面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城池,是三孔券門牌樓式。
細看上面的裝飾,都是中國傳統的雲紋、蓮花紋、火焰紋。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端的金屬大鼎,古銅的色澤,透著莊嚴和神聖。原來這兩個大鼎就是用來點燃火炬的。而最讓人震撼的,則是拱門上刻的文字:「國家幹城」、「我武維揚」、「自強不息」。
江灣體育場是在「大上海計劃」中應運而生的。當時的政府為與租界力量抗衡,選擇楊浦地區作為市中心的所在地,精心規劃建造,留下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都出自中國設計師董大酉先生的手筆。
無奈建成後不久,戰火便將上海吞噬。1937年「八·一三事變」之後,江灣地區就被日寇佔領,中國人自行設計修建,旨在「自強不息」、不再做東亞病夫的體育場館,淪為日軍軍火庫,這真是莫大的屈辱。
好在,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的江灣體育場,已經整修一新,在夏夜裡對普通市民開放。體育館步道上,不少強身健體的跑者。人民的體魄,隨著國家的興盛,也強大了起來。
你知道江灣體育場嘛?你了解它過去曾經是遠東第一體育場嘛?重新開放的江灣體育場你有沒有去過
歡迎留言、分享、關注。
更多旅行觀察、心路分享,請關注:行攝柒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