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譯文賞析1-望廬山瀑布

2020-12-11 騰訊網

詩歌翻譯別是一家。提"別"字在於詩歌翻譯離不開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和高超的藝術手段。詩歌是一種語言高度濃縮、形神兼備的藝術品。詩歌中的詞彙文化內涵豐富,藝術風格獨特。因此,翻譯時做到"忠實"與"達意"絕非易事,要做到"形神兼備",使譯文與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難上加難。形象地說,譯詩過程恰似南宗禪的了悟境界,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充分領略原文的絕妙,如人行畫中,耳聆山泉鳥語,目賞秋月風光,陶陶然忘乎其中。然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譯者已將原文精華物我兩化,天人合一,並駕著想像之舟,駛入藕花深處,與原文作者心靈契合。最後譯者以語出之,使原詩的景致在異域重現光彩。這就是所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最高境界。譯者沒有英漢兩種語言的精深造詣,沒有披荊斬棘的獨創精神和高超的翻譯技巧,是難以達到如此境界的。本文僅選取三首唐詩及名家譯文進行比較賞析,以說明詩歌翻譯的獨特與高難之處。

前人說"詩之難於絕句"。李白是七言絕句的聖手。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得好:"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弦外有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本文從"難"處著眼,特選兩首李白之作,均為體現其藝術風格的代表作。第一首《望廬山瀑布》極富浪漫主義想像,情懷豪邁,詩句奔放,瀑布形象雄奇瑰麗。第二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寫"離別",但詩意卻隨著江水蕩漾,表達的友情既真率又含蓄深厚。兩首詩均有"語近情遙","含吐不露","弦外有音,使人神遠"的藝術效果。後一首《楓橋夜泊》為張繼之作,是一首情思纏綿、意境悠遠的佳篇。張繼的藝術風格有"清麗自然",不事雕飾之美譽。要把這三首思想內容豐富、藝術形式完美、藝術風格各具特色的中國古詩精品移植到英文中去,逾越兩種文字的障礙,把每首二十八字短詞所表達的"意美"、"音美"、"形美"全部再現出來,譯者既要有膽識,又要付出許多艱辛。我們先看《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及其譯文:

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許淵衝譯文:

CATARACT ON MOUNT LU

Li Bai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王守義與約翰·諾弗爾譯文: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Li Bai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許淵衝先生在中國古詩詞英譯方面經驗豐富。許譯此詩的特點是準確把握住了原作的意旨,譯法靈活;注重"神似",兼顧"形似",並能傳達"音美"。

許譯的"神似"主要體現在遣詞達意的功夫上。他能準確把握原詩的精華,以靈活多變的藝術手段再現原作的意境與氣勢,實有過人之處。原詩中作者遵?quot;七言詩第五字要響"的原則,巧妙地用"生"、"掛"、"落"三字,賦予瀑布圖以動態和跌宕的氣勢,使其在動與靜、虛與實之中變幻。譯者緊逼原作,發揮譯語的優勢:妙用英語動詞的時態、語態、情態,生動地再現了原詩的意境。

原詩的第一句寫瀑布的背景。在詩人的筆下,香爐峰頂天立地,周圍雲海瀰漫,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耀下生出紫色的煙霧。此句中的"生"字把本是靜止的香爐峰寫活了。許譯用英文動詞"exhales"("散發出"或"呼出")將物(香爐峰)擬人,該動詞的一般現在時態既使讀者感到景象就在眼前,又如實傳譯出香爐峰在天地間永存。作者以"a wreath of cloud"傳譯"紫煙",其中"wreath"("花環")雖是名詞,卻有"繚繞"及"色彩絢麗"的生動意象。這一行譯文字字珠璣,營造出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詩味甚濃,再現了原作中美不勝收的景致,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原詩的第二句中前四字"遙看瀑布"點題,後三字"掛前川"是詩人望中所見。瀑布本直流而下,詩人偏用一"掛"字,化動為靜,呼應上文,使白浪翻滾、呈江河之勢的瀑布從高聳入雲的峰頂直掛到水面。譯者與作者心靈契合,創造性地發揮想像,以英語動詞"upended"("被倒置")這一具有被動含義的過去分詞,來形容遠望中的瀑布像"倒掛"的飛流,使人感到大自然有神奇的偉力,競能把這巨物高掛於山川之間。這一字譯出了弦外之音。無疑,此處譯入語優勢的發揮使譯詩與原詩具有同等的藝術魅力,既體現了譯者對原文的獨特理解,又反映出譯者對譯文的駕馭能力。

在詩的第三句中,瀑布顯得更有氣勢。"飛"字生動地描繪出瀑布凌空而出、飛散而降的氣勢。"直下"寫出山高水急,劈空而來,一瀉千裡的瀑布奇觀。譯文中以"dashes down"作謂語,既順應主語"倒掛的飛流"的走向(飛下),又表達出瀑布凌空而落的磅礴氣勢,可謂一字千金。

最後一句,詩人以化實為虛的手法,從現實生活出發,把噴珠濺玉的瀑布從高空傾瀉而下想像成銀河自九天而落。詩人馳騁的想像視通萬裡,但誇張中見自然,新奇中見真切。譯者發揮主體創造精神,用英語動詞"fall"的虛擬式"fell",把現實中的瀑布和想像中的銀河自然地聯繫在一起,不著斧痕,匠心獨運,切近真實地傳達了"落"字所活畫出的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跌宕氣勢。兼顧"形似"並能傳達"音美"是許淵衝漢詩英譯的見長之處。絕句是四行詩。英詩的四行詩格尤以狹義的四行詩(quatrain)最近似絕句形式。四行詩的韻腳比較多,譯者按原詩的詩思節奏,擇用aabb尾韻。為了押好韻腳,譯者在詩句的語序方面做了必要的調整。例如第二行採用介詞短語前置的句式("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就是為了使這一句末的"loud"和前句末的"cloud"押上韻腳。除此之外,詩句中多處用帶有輔音[s]或[ ]的單詞(見第一行中的"sunlit","censer","exhale"和"wreath")及頭韻(見第三行中的"dashes"和"down","three"和"thousand","feet"和"from"),雖略顯參差,但卻傳譯出了瀑布似激流奔湧,發出陣陣轟鳴的韻致。音律方面,譯詩採用了抑揚格(iambic),且音步數目能做到每行相同,含六個音步(hexameter)。以第一行為例:

The sun lit Cen 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由此可見,譯者為保留原作的"形美"和"音美"頗費了一番功夫,使譯詩大體上近似於原詩的基本形態和自然節奏。

和許譯相比王守義與約翰·諾弗爾合譯的譯文在形式上也是以詩譯詩;但不同的是,許譯用格律體,王諾合譯用自由體。王諾譯文對音節、分行、押韻等都沒有一定的限制,長短句交錯。全詩儘管無韻,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原因是譯者以意群為音組,每組一頓;另外,詩句雖不以行限定,卻按原詩的語言節奏自然流轉,較好地再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神韻。譯詩在語言形式上則有順應原詩體的特點,表達清楚地道,自然流暢,韻律天成。兩位譯者選擇這種譯法,是與他們的翻譯主張分不開的。王守義曾說:用以格律的方法譯中國古詩詞"只能得到相似的效果,並未真實地反映出原詩的詩歌形式和語言形式"。從客觀上講,詩歌的形式是為其內容服務的。無論採用哪種形式,只要譯詩傳達出了原詩的意境、神韻和美感,就是一首好的譯詩。

王諾合譯的《望廬山瀑布》以自然流暢的詩句貼近原作飄逸瀟灑的風格,但由於文字只突出傳譯原文的表層含義,在創造瀑布形象和描寫瀑布氣勢方面比許譯"略輸文彩"。例如,王諾兩位先生在翻譯原作中畫龍點精的"生"、"掛"、"落"三字時,用的是"rises"、"hangs"、"spilling",給人的感覺是意象生動不足,氣勢不足,弦外知之音難覓。還有,以"purple smoke rises"譯"生紫煙"使人有顧此失彼之感,因為"煙"雖譯活了,"香爐"仍是靜物,與原詩形象不符。

"hangs"一詞如實地描繪了瀑布的靜態景觀,但該詞與下句中的"dropping"相對成文後,效果與原意相悖:似乎"掛在青山與藍天之間的巨物""落"下之後便不存在了。此外,"spilling"一詞雖能較好地再現瀑布"噴珠濺玉"的美景,但氣勢上略遜於"fall"。由此可見,詩歌是一件藝術品,其中充滿了想像的空間。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表層形式不同,譯詩時如何準確地再現原詩的意象成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翻譯一詞一語都要考慮整體意境,使局部美與整體美和諧統一,儘可能忠實完美地再現原詩的內容與美感。

相關焦點

  • 《望廬山瀑布》古詩朗讀
    望廬山瀑布根據咱們的時間線,盛唐的第三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是李白髮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的事情呢,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望廬山瀑布》,作者李白在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二、細讀解詩句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遙看:從遠處看。
  • 記憶力訓練:古詩望廬山瀑布——我愛家教
    我愛家教:大家好,歡迎來到我愛家教線上微課堂,每天5分鐘學一首必背古詩,畫一張思維導圖,跟我一起快速記憶必背古詩150首。今天咱們一起學習的古詩叫做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什麼寫的是秀峰瀑布而不是廬山三疊泉?
    廬山風光秀麗,山峻水秀,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騷客前來拜訪,古代人喜歡遊山玩水,吟詩作賦,1200年前李白在廬山想隱居就是看中了這裡的山水,他曾經5次遊覽廬山,可見李白對廬山有多麼的喜愛啊。李白在廬山遊覽的一段時間裡,寫了很多首詩詞,比如著名的《望廬山瀑布》。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白在廬山留下不僅僅只有這一首。
  • 寫瀑布詩很多,為何李白《望廬山瀑布》能入選語文教材?貴在一字
    李白劇照01《望廬山瀑布》反映了廬山的雄奇壯麗廬山作為我國的名山,關於讚美廬山的古詩如汗牛充棟,據記載的就有4000餘首,但是卻無一首能碾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所以《望廬山瀑布》入選教材有著其獨特的教育意義。
  • 古詩詞丨李白《望廬山瀑布》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1.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
  • 《望廬山瀑布》|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讓人感受到煙霧遊動的狀態。
  • 奇葩家長要求刪除「望廬山瀑布」,只因這句詩變了味,這有理嗎?
    奇葩家長要求刪除「望廬山瀑布」,只因這句詩變了味,這有理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保留了許多古人智慧的,其中便包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詩詞。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作為七言絕句,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其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更是成了不少人平表達語言的借鑑,然而就是這樣經典的記憶,現如今卻被要求從課本中刪除,到底是為何呢?
  • 三年級上冊語文必背古詩文及注釋,譯文詞句賞析
    古詩在我們的課文裡很常見,每一個學期的課文內容都少不了古詩文。我們接觸到的古詩都是古代詩人留下來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彌足珍貴,從古距今具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了解到詩人寫詩的背景,感受詩人的寫作心情。
  • 兩考《望廬山瀑布》,答錯的人不在少數,我們還是太小看李白了
    也許你認為這是個例外,但讀了我們從小背誦的古詩《望廬山瀑布》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這首古詩在詩會上作了兩次測試,結果並不令人滿意《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此外,背誦古詩還能提高兒童的記憶力、語言能力、知識水平和審美能力如今,從小學開始,孩子們需要背誦越來越多的古詩詞。從以前的幾首詩中,它們被調整成幾十首。此外,在考試中,古詩詞將成為孩子們的必考內容。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古詩詞的評價機會佔了十幾分,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背誦古詩詞。許多家長認為現在孩子背古詩太難了。
  • 望廬山瀑布,這次李白真的沒有誇張
    後來聽說比起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壺口瀑布,廬山瀑布要遜色許多,就漸漸淡忘了。直到這次親眼所見,感覺還是比較震撼的。廬山共計有20餘處瀑布,李白所描寫的瀑布位於廬山南麓秀峰風景區內,通常稱為秀峰瀑布。東晉時期,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廬山也開始熱門起來。但是相當長一個時期,由於山上交通不便,人員活動還是主要集中在廬山外圍,例如周邊的東林寺、海會寺等。
  • 四年級上冊語文全部古詩注釋、譯文及賞析,孩子學習古詩輔導資料
    學習古詩要掌握古詩詞注釋和譯文,還有古詩中蘊含的道理,要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部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全部古詩注釋、譯文及古詩賞析,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收藏起來,作為孩子學習古詩的輔導資料。這一學期同學們要學的古詩共有9首,分別是王維的《鹿柴》、白居易的《暮江吟》、蘇軾的《題西林壁》、盧鉞的《雪梅》、李商隱的《嫦娥》、王昌齡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高適的《別董大》,這些古詩要求學生掌握。大家記得關注我,點讚,轉發,收藏!所有資料已收集在圖片中,大家可以直接點擊大圖查看。
  • 一天一首古詩詞 |《望廬山瀑布》唐 李白
    (1).廬山:又名匡山,中國名山之一。位於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在廬山區境內,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2).「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 【名作欣賞】望廬山瀑布(組詩)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靜夜思》《明堂賦》《早發白帝城》《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多首。 主要成就: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信    仰:中國道教。去世地: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墓葬地:當塗青山西麓。
  • 廬山:攜友共望廬山瀑布
    廬山:攜友共望廬山瀑布對於廬山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不陌生的,當然,這功勞估計得要歸功於那首傳世的佳作——《望廬山瀑布》。國慶七天長假的時候我與幾位友人一同來到了廬山,準備在這裡呆上幾天,感受一下廬山的風光秀麗。
  • 李白《望廬山瀑布》中有個字搞錯了:「掛前川」應為「掛長川」
    本次考證,筆者共檢索到了載有七絕《望廬山瀑布》全詩的38種古籍文獻的40個版本(有兩種文獻是兩個版本)。以文獻成書時間劃分,宋代16種、明代10種、清代11種、民國1種;以版本刊行時間劃分,宋代1個、明代10個、清代26個、現代3個。當代版本、同一文獻所收本詩無異的版本未計入異文的考察。
  • 五年級上冊語文全部古詩注釋及譯文,古詩賞析,記得收藏轉孩子
    孩子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學習古詩了,在教學過程中,通常老師會給學生指出一些重點,例如一些古詩詞注釋和譯文都是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為了幫助孩子快速掌握古詩的要點,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份部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全部古詩注釋、譯文和古詩賞析。
  • 三年級語文:古詩、譯文、注釋,詩句賞析常考點,學生必備!
    三年級語文:古詩、譯文、注釋,詩句賞析常考點,學生必備!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言外之意就是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對於我們語文素養差的孩子,只有多看多學多積累,當知識的儲備夠了,那麼量變會引起質變,語文的學習也會由難到易。
  •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冊預習教案,《古詩二首》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望廬山瀑布》(1)香爐:指香爐峰。(2)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3)遙看:從遠處看。(4)掛:懸掛。(5)前川:一作「長川」。
  •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流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瀑布從高高的廬山上落下,猶如萬丈洪泉,遠望長長的半山腰,紫氣瀰漫。飛流而下的瀑布奔騰著流過層層雜樹,飄飄灑灑穿過重重雲煙。紅日映照,恰似彩虹當空;天朗氣清,卻像聽到風雨聲。廬山到處是秀麗景色,水汽與煙雲融為一體,更顯出氣象萬千。
  • 原來廬山瀑布真這麼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受降雨影響廬山瀑布再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景觀。網友紛紛感嘆:李白誠不欺我!有網友發現了李白的新身份:不是浪漫,是寫實!還有網友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延伸閱讀:望廬山瀑布二首《望廬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