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獲取自信的渠道很多,做一些能讓他有明顯收穫的事的確有助於培養他的自信心,但我們在意的卻不應該只是這些「大事」,孩子每前進的一小步等點滴細節也應受到關注,並且予以適度的肯定、鼓勵與表揚。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曾經說:「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鼓勵。鼓勵代表理解,也代表寬容與支持。」孩子對於來自父母的鼓勵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奢求,越是平常的細節中的鼓勵,反而會讓他越能感受到父母的愛,這份愛才是讓他生出自信心的最大的激勵。
第一,尊重孩子在任何領域方面的進步。如果說肯定孩子的進步,很多爸爸都會不自覺地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哪怕是幼兒園的孩子,相較於他會自己穿衣、穿鞋、吃飯上廁所這樣的進步,會更樂於聽到他「又認識了幾個字」「又會寫了幾個字」「又能記住幾個單詞」「又背誦了幾首詩」…至於說已經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對他學習方面的進步更是格外關注,巴不得他能突飛猛進。然而孩子的生活哪裡是只有學習方面才會進步的?人的成長原本就是多方面因素綜合進步才能稱得上是成長,只有單方面的提升,或者說只專注於單方面的提升,孩子也不能算是成長。要看到孩子在各個方面的進步,哪怕微小,也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從原本不會自己穿衣成長為可以自己熟練地脫、穿衣服,這就是一個很值得肯定的進步,而且比多學會幾個字更重要。學習能力、生活技能、動手能力、品德品行等各方面的進步,都需要我們關注,而且應該投以同等程度的關注,不能厚此薄彼。
第二,根據孩子的能力高低來定義「點滴」的範圍。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肯定、鼓勵以及表揚他。比如,孩子在能力所及範圍之內完成了一件事,是他應該做到的,孩子完成了他原本有責任承擔的一件事,也是他不能推卸的……這樣的表現我們可以肯定,但卻不要大肆表揚。應該根據孩子的能力高低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點滴進步」,這需要了解孩子,重點關注他的努力情況。如果孩子之前在知識、能力、品德等某個方面確實做得不好,但通過努力,進步了,儘管可能還沒有達到你的期待,或者是與同齡孩子比也有差距,但這都沒關係,他的「點滴進步」的參照是他之前的表現,所以,對孩子這樣的進步,還是要表揚的,而且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表揚他。因為你看到並及時肯定了他的努力,這會讓孩子對於自己的努力付出產生觸動,並從這些肯定中感受到動力,進而繼續努力進步。
第三,最好及時向孩子表明自己對於他進步的態度。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當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他一定會很快速地來向你匯報。比如有很多孩子一看見去接他放學的爸爸媽媽,都會飛快地跑過來迫不及待地分享他的成績。
這個時候,孩子對於來自我們的肯定、鼓勵和表揚是充滿期待的,而我們就要及時回應他的這個期待。好好聽一聽他對自己進步的描述,或者密切關注他的言談舉動,及時發覺他的進步,給予他相應的肯定、鼓勵和表揚,比如「你很努力,爸爸看到了你的進步,很不錯」「這是你努力的結果,爸爸向你表示祝賀」「你取得了好成績,爸爸跟你一樣開心」…讓他產生「我這樣做是正確的」「我的努力確實有了回報」的感受。
第四,對孩子給予「合理肯定」「理智鼓勵」「適度表揚」。面對孩子的進步,我們給予的回應內容也應該有一些「限定」:肯定,應該是合理的,原則正確的事情值得肯定,原本的善意值得肯定,但如果錯了就是錯了,不能去肯定錯誤。鼓勵,應該是理智的,「我希望你按照這個勁頭繼續努力」,這是合理的鼓勵,但如果說「你一直都是最棒的」,就是錯誤的鼓勵了。只有符合孩子當下的狀態,並能給予合理的期望,這才是讓孩子感受到動力的鼓勵。精神鼓勵遠好過物質鼓勵,但合理的物質鼓勵也可以讓孩子獲得「實惠」,所以一本書、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次參觀……類似這樣的鼓勵方式再加上精神上的推動,更能讓孩子願意繼續努力。但金錢獎勵要避免,比如考100分就獎勵100元,這是不妥當的。
短期來看,這確實能「激勵」孩子學習,但與此同時,他的金錢欲望也被勾了起來,從而錯誤地認為,學習或考好成績就是為了得到金錢獎勵。當一定數目的金錢獎勵滿足不了他的欲望時,他很可能就會對學習撂挑子。表揚,應該是適度的,沒完沒了和反覆誇大的表揚,都會讓孩子陷入沾沾自喜中,以至於止步不前。表揚孩子為了實現努力所做的付出要比表揚他最終的成績有用得多,表揚他「你懂得努力並且善於努力,我很欣慰」要比「你真聰明」更能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繼續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