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哪有家,國與家概念到底是什麼,國在前還是家在前誰更重要

2020-12-23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國家這個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左傳》中有一句話: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這算是最早的「國」與「家」了,在春秋時期,國與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眾所周知,春秋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為最高統治者,但是,天子是通過分封制來控制廣大的土地。

天子把土地分封為諸侯,諸侯建立的就是「國」,所以叫諸侯國,諸侯國對天子有服從的義務,有進貢的義務,有派兵共同作戰的義務,諸侯只對天子負責,比如周朝建立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比如魯國、齊國、衛國、宋國,這些就是諸侯國,所以說天子建國。

分封制

諸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也把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給卿大夫,卿大夫根據諸侯分封的土地建立採邑,採邑就是「家」,然後卿大夫對諸侯就有服從的義務,卿大夫首先要忠於的是諸侯,然後才是天子,所以說諸侯立家。

天子建立的「國」與諸侯建立的「家」,合在一起就是國家,表示整個天下是由諸侯國和卿大夫家組成的,這就是最早的國家含義。

西周分封建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集權制度,並自稱皇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與之前的春秋戰國有很大的不同,秦朝內部沒有諸侯國,也沒有卿大夫家,只有官僚政治與家天下,按當時的話說就是: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這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整個天下都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內都是王的臣子。這裡的王就是封建社會的皇帝,你可以看到,已經沒有國與家的分別了,整個天下的所有土地都是皇帝一家的,四海之內的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臣民,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

秦統一天下

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天下,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被廢除,實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社會是沒有國家的說法,只有某某朝代的叫法,但是,可以狹義地把某個統治華夏的朝代稱為國家,因此封建社會的國家,其實就是封建統治者,是統治階層。

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最高統治者設計了一整套了法律制度及道德約束來維護統治,比如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是統一思想,在家天下的前提下,國家的概念深化為朝代的名稱,比如漢朝,漢朝是劉邦建立的,經漢武帝發揚光大,打敗了匈奴人,威震整個東亞大陸,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漢國,我們也被稱為漢人。

古代制度

國家的概念一步一步演變下去,就成為兩個不同階層的組合,國就是政府或者政權,家就是家庭或者家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國」由無數個「家」組成,家是國的最小組成單位,國是家的對外形式,既可以說:沒有國,哪有家,也可以說:沒有家,哪有國。

國家一般來說,是針對外族來說的,中國歷史上有句俗語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在外戰爭中,如果政權所建立的國被外族攻破,那麼接下來國內所有家庭都要遭受迫害,同樣的道理,如果組成國的家被毀滅,那麼國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國與家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如果一定要給國家下一個定義,我覺得是這樣的:

國家的象徵

所謂的國家,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土地上,有著特定文化歸屬的人所建立的政權與組成這個政權的所有子民,統稱為國家

所以國家不是單純的指政權,有時候也指所有子民,所以當一個封建朝代滅亡後,並不是說這個國家也滅亡了,而是說一個政權滅亡了,新的政權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比如五胡亂華,當西晉政權被外族滅亡後,西晉的子民並沒有完全滅亡,他們仍然堅持生存下來,並且撤退到長江以南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稱為東晉,東晉仍然是個國家,同時代表著華夏正統。

國家的概念與政權的概念並不是一樣的,政權只是負責管理國家的組織機構,這個組織機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這只是政權更迭,而不是國家變化,國家除了包括政權,還包括政權管理之下的所有子民,尤其是最小基本單位--家庭。

國與家

家庭和政權以及特定的土地、文化共同組成了國家,國家是一個文化和思想上的概念,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共同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國家,所以顧炎武在面對外族入侵時,才會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也就是國家,國家的興亡其實和每一個子民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每個子民都得為國出力,因為國與家是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國如果被敵人攻破,家也不會繼續存在下去,不要指望異族會給你帶來和平與繁榮,能夠維護家的一定是國,反之亦然,家如果全部被毀滅了,就沒有所謂的國,所以國家的興亡跟每個子民都是有關係的,國破,才會家亡,同樣的道理,家亡,所以國滅

國家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地理的範圍,上升到文化與思想範疇的概念,同時,國家與民族也綁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叫中國,屬於中華民族。

所以沒有國,也就沒有家,同樣的道理,沒有家,也沒有國,這不是誰排前誰排後的問題,而是相互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國
    被玩壞了的常識一:沒有國哪有家!好多人講愛國的時候,都愛用這句話講當論據。此時會有好多人說:是呀,沒有國哪有家!沒有牆哪有磚!先有牆還是先有磚?道理不言自明。這就是類比的力量!但是,話又說回來。牆破了,磚能獨存嗎?好多磚作為破牆的著力點是不是要被直接打碎?好多磚是不是被磕碰得少皮無毛?好多磚是不是要被迫離開早已習慣了的位置,並且和原來的磚哥哥磚妹妹被迫分離?牆破了的悲劇和痛苦是需要每一塊磚來承受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 「沒有國,哪有家」,是真的嗎?
    「沒有國,哪有家」,其本質就是四個字:愛國主義。列寧認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如果有人不能理解列寧的這句精闢論述,那讓我來告訴你,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後盾,那麼這個民族的人民的命運有且僅有的是,要麼無家可歸,要麼有家難回。古今中外無數血淋淋的慘痛歷史無不證實了這一鐵律。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遠的不說,自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以來,我三千萬東北人民哪有家?
  • 家國兩相依,有國才有家
    張娜  近日,一篇題為《沒有了祖國你將什麼都不是》的帖文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只有祖國才是我們的依靠」,「只有祖國強大穩定才是我們老百姓幸福自由的前提」。此文迅速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和熱評,在網際網路論壇中掀起了一股號召愛國的「正能量」。
  •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許多人說今年的家國相撞是用來彌補春節的遺憾,從今往後我們必將國興家睦。這不平凡的2020年,讓每一個人都對家與國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各地醫護人員寫下請願書,在請願書上義無反顧地按下自己的手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逆著人流,馳援武漢。那時,危險離我們每個人都那麼近,醫護人員的工作是如此危險,他們用生命詮釋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 先有牆後有磚?先有國後有家?this is a question !
    曾幾何時,打開電視總會呈現一個穿著紅棉襖、胖乎乎的小女孩,剛從夢中醒來,就蹦蹦跳跳、念念有詞,「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的畫面。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語句:「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一屋不掃,何以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國才有家」等等,那麼,這些說法是否矛盾呢?到底是「有家才有國」還是「有國才有家」呢?
  • 【忠孝家國】大型紀錄片守望家風(一)家國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在歷史的峰迴路轉中,總有一些東西貫穿歲月、一脈相承。 執政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的理解,不僅僅是繼承了中華民族關於「家國同構」的觀念,同時還在徹底否定了古代皇權政治家天下的基礎上,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立國的宗旨。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在我看來,鄉愁,不光是一個空間的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時間的生活概念,貫穿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余光中寫《鄉愁》這首詩,堪稱民族美學的一個代表性作品。鄉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鄉愁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鄉愁帶給我的情感體驗,揮之不去,抵達了我的心魂深處。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
  • 國與家同歡慶迸發溫暖厚重的家國...
    殷飛是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疫情期間,他帶領小家「齊上陣」,一堂堂特殊的網課,鼓舞了成千上萬緊張、焦慮、無助的家庭。  1月23日,殷飛一家錄製的《讓家更有力量》系列微課上線。課程從最基本的「如何洗手」開始,到心理問題疏導等,涉及各種防疫知識。「其實,疫情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直到3月1日,系列微課都堅持在「江蘇婦聯」官微日更。
  • 家國情懷精忠魂
    遊覽阜陽市潁東區嶽家湖那天,秋高氣爽,雲淡風輕,遊人如織,武穆祠前,肅穆靜默,不禁遊目騁懷而浮想聯翩,敬慕之情油然而生,緬懷起嶽飛,這位讓中國人驕傲的民族英雄。《嶽飛家史考》記述,嶽飛第五子嶽霆後人曾在嶽家湖這一帶居住。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溯源】什麼是「家國情懷」•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後,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
    今年中秋和國慶在同一天,耳畔頓時響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旋律,我也格外思念那些久別的戰友。 當秋風陣陣拂來涼意的時候,一年中秋如約而至。今年的中秋恰逢國慶。推窗凝望,皓月當空,銀輝瀉地。「不知今夜月,曾動幾人情。」一輪明月、一縷情懷、一份思念,寄託了人們無盡的美好想像和幸福嚮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欲語還休,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說,月亮見證一切陰晴圓缺和悲歡離合。
  • 別再弄錯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是家,國也不是國,天下才是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的哪個「家」?許多人都理解錯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句常常被人引用的古話,但是,有些引用者並不一定能確解其中的含義,尤其是其中的「家」「國」與「天下」,其內涵就與現代意義上的「家國天下」有所不同。
  • 國以民為本,民愛國若家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題:國以民為本,民愛國若家  新華社記者 陳凱星 謝銳佳  無論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歌曲的空前傳唱,還是「祖國萬歲」的激蕩聲音……伴隨著新中國60華誕慶典的舉行,一種空前的愛國熱忱被激發凝聚,生發出新的家國情懷。
  • 20句經典古語,讀懂中國人的「家」與「國」
    國慶是舉國歡慶、祝福祖國的重要時刻, 中秋是闔家團圓、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日。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重合 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 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 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
  • 家國情懷,才是中華民族永恆的傳承
    網上曾有一個提問,「戰爭來臨,你敢赴死一戰嗎?」我想說:若戰火已燒至國門,身後是葬著祖先的土地,背後是父母妻兒,誰又沒有赴死的勇氣呢?自盤古開天,三皇定國 ,五帝開疆 。01什麼是家國情懷?家:貫穿人的一生,人生的開始,最終的歸宿;國:人生理想的源泉,人心的歸屬;情懷:感情、寄託、希望。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在這場風暴中,有人負重前行,有人默默奉獻……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全國各族群眾緊緊抱在一起,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災難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個家庭是脆弱的,但每個中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方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
  • 從「家國情懷」剖析歷史高考
    本報長沙訊 高考歷史科目中,家國情懷不僅貫穿考試,也引導著學生們的價值取向。3月19日晚8時,郴州市第十五中學校長黃鴻明做客瀟湘晨報2020年生涯大講堂,帶來一場題為《「家國情懷」與高考歷史備考》的講座。
  • 以冬奧會為家,就是以國為家:東道冬奧軍團詮釋設計師的家國情懷
    用什麼來定義「家」的概念?它可以很小,一對小夫妻、三家之口,也可以是四代同堂。但是,「家」也可以很大,冬奧會就是每一位為冬奧奉獻力量與創意的人的家,國家是我們每一位被它保護和為它爭光的平凡人的大「家」。東道品牌創意集團用自己的行動在冬奧會的大家庭書寫品牌創意的故事。
  • 「雙節」同慶家國同心,不平凡的2020年,讓齊魯兒女對家和國有了更...
    10月1日上午,濟南交警在智能交通管控指揮中心大樓前隆重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花好月圓日,「雙節」喜相逢。今年中秋和國慶是同一天,家與國撞了個滿懷,更讓人有家國之思,感家國之情。不平凡的2020年,讓每個齊魯兒女對家和國有了更深的感受。「沒有大家,哪有小家!」這是淄博市消防救援支隊玉黛湖森林中隊隊員李強支援湖北期間最大的感受。10月1日,李強只有半天假。當他回家時,妻子徐曉菲正在廚房收拾海鮮,女兒李若溪氣鼓鼓地假裝沒看到他,拿起月餅一聲不吭。「今天中午想吃啥,爸爸給你露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