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鍾南山妻子視頻首曝光,一個動作看哭3億中國人:原來,你是這樣的鐘老...
「我的腦子都已經木了,
我好像沒聽到白巖松老師在問什麼,
他說,我想了一下,
才記起來要回答什麼問題」。
這是鍾南山的秘書在接受撒貝寧採訪的時候爆的一個「料」。
聽完秘書的話,撒貝寧臉色瞬間凝重了,臺下的觀眾也都眼眶含淚。
他太勞累了,別人說話,都不能立即反應過來。
他也太忙碌了,忙碌到他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家人。
最近在《故事裡的中國》裡,鍾南山的兒子也「爆料」了一則希望父親看到的視頻。
這是他看望母親的時候隨手拍的:
中午12點,樓下的籃球場上,84歲的母親步履蹣跚地打著籃球。
這是母親每天等父親吃飯的日常:邊打籃球邊等待。
但是每天父親都會過了一點鐘才回家吃飯,於是等待就成了常態。
「看到她,我心裡有一點點心酸。她希望每頓飯都能等我父親回來吃。但我父親一般都是一點鐘之後才回來吃午餐。
我覺得她比較孤獨。
其實很多時候是註定的,這種等候。
中午一點,打球等你回來吃飯,是鍾南山院士在家的日子裡,妻子李少芬不變的等候。
這種靜默無言的等候,是兩個年過八旬的老人,相濡以沫中形成的約定,也是時光重返60多年前時,早已埋下的伏筆。
你保護國家,
我保護你
鍾南山的妻子李少芬是中國女籃首批隊員,16歲進入國家隊,出徵世界賽場,拿下無數勳章。
鍾、李兩家原是世交,鍾南山和李少芬小時候自然也見過面。
緣分兜兜轉轉來到19歲這一年,才子佳人,郎才女貌。
後來,鍾南山考入北大醫學院(時稱北京醫學院)讀書,李少芬到國家籃球隊打球。
在長輩們的撮合下,兩個同齡的年輕人相知相戀。
圖片來源@紀錄片《鍾南山》
對體育,對生活,對各自事業極致的熱忱,讓他們緊緊連接在一起。
「那時候我們國家隊很嚴,就是不能結婚。」
「你就繼續打吧,我願意等。」
從1956年相愛,到1964年結婚,鍾南山整整等了心愛的姑娘8年。
當時李少芬在國外比賽中表現突出,法國一家籃球俱樂部極力邀請她留下。
俱樂部提出了遠高出國內的薪水,還許諾讓她可以繼續週遊世界。可是李少芬一口拒絕了。
她是中國女籃的第一批球員,一定要繼續為國爭光。
還有另外的原因是,「那時我跟鍾南山已經很要好了,所以也捨不得走。」
一句淡淡的捨不得,就是那個年代的愛情最深情的表白。聚少離多,有你等我。
在8年的異地、異國戀之後,鍾南山和李少芬終於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兩人的婚房是一間不足10平的宿舍。
嫁入家庭後,隨著鍾南山院士工作越來越繁忙,李少芬把生活的重心,一點點放到照顧愛人身上:
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給他制定健身計劃,給他當健身教練,做好他喜歡吃的飯菜,等他歸來。
時光荏苒,角色互換。
當年那個等待心愛姑娘的帥氣小夥兒,成了「既有國士擔當,又有戰士勇猛」的國之脊梁;
曾經那個在賽場上叱吒風雲的美麗姑娘,也成了甘願站在愛人身後,等他回家吃飯的老妻。
這世上,最動人的守護,往往沒有表白,也不夠浪漫。
但,它貴在真誠,貴在相知相守,貴在感恩體恤,貴在願意等候。
在「非典」時期,鍾南山曾得過一場普通肺炎,為了不讓公眾擔心,他回到家中自行治療。
妻子默默在一旁悉心照顧,在門簷釘上釘子,每天都為鍾院士打吊針,直到他重返抗擊「非典」前線。
如今17年過去,釘子已然生鏽,卻仍未被拔下來。
鍾院士微笑說道,看見那個釘子,就能想起來家人的照顧,這讓他可以義無反顧地投入工作。
在外面,你是病人的保護神;在家裡,李少芬一直是他的保護神。
你在外奔波,我照顧你;
你保護國家,我保護你。
十七年前站在那裡的人,
十七年後還站在那裡。
2003年,非典肆虐,時年67歲的鐘南山說:「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2020年,新冠爆發,84歲的他再次掛帥出徵。
昨天,#鍾南山照片刷屏真相#上了熱搜。
在今年年初疫情最兇猛的時候,鍾南山告誡大家:「不要去武漢」,然後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去武漢的高鐵。
因為買不到票,所以鍾老跟助理被安排在高鐵的餐車裡。
忙活了一天,鍾老就閉著眼睛「休息」了一會。
「您看他那個眉頭還是緊皺,我覺得他還在思考措施,過了大概十分鐘,他睜開眼睛,說我想到了一些東西,然後補充了幾條對疫情局勢的一個初步研判。」
原來,鍾老根本就沒有休息.......
一個84歲的老人,臨危受命,一個人挑起了一座山,頂起了多少風雨。
看他的日常安排表就知道了:
他把人民的生命,國家的安危當成自己的第一要義;
他以院士的專業,戰士的果敢,國士的擔當,給予人們戰勝疫情的無限信心和力量。
這是一種職業精神的自我堅守,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鍾南山的父親是鍾世藩,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曾是留美醫學博士,在醫學界地位很高。
鍾南山很敬慕自己的父親,有一件小事他印象特別深刻:
父親79歲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尤其是眼睛,那個時候母親也去世了。父親想寫一本書,我勸他「你這個年紀大了,算了,不要寫了。」沒想到,父親回他:「不寫,讓我幹什麼?讓我等死嗎?」於是,父親每天上圖書館,最早去,最晚回來。後來他把一輩子作為兒科醫生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兒科的症狀學》,40多萬字對「根據表徵來大致判斷孩子病症」特別有幫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一個人要是能夠給這個世界留點什麼東西,那他算沒白活。」這是父親留給鍾南山印象最深的一課。
他對得起父親曾留下的這句話,他一直在竭盡全力地踐行。
鍾南山在去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裡有這樣一句話:「從醫幾十年,我最大的幸福,是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
他說:「我這樣一個醫學世家出身的人,我的脈搏,沒有一刻不是緊貼著祖國的。」
我覺得人生真是個古怪的東西,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只是簡單地說幾句話就有讓人悲愴的力量。
十七年前是他,十七年後還是他,花甲到耄耋,還是義無反顧。
中國人真的是有一種精神在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對於鍾老,只有仰望。有的人真如同絢爛的遠在天上的明火,追不上的。
十七年前站在那裡的人,十七年後還站在那裡。
中國脊梁,舉世無雙
胡適先生曾經做過一個比喻,「青山就是國家」,就是每個人最大的倚靠。
這當然沒錯,然而國家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概念。
自古以來,都是由一個個偉大的人,撐起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他們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英雄挺身而出,許國不復為身謀。
84歲的鐘南山,是德高望重的學者,是名滿天下的院士。
他的人生,早在17年前就已經實現了不朽。通俗點講,他什麼都不缺,可以安心頤養天年。
可是,當國家再次面臨威脅,當百姓再次開始恐慌,他毫不猶豫收拾好了行囊。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84歲仍在壓力和旋渦的中心,勇於奔向疫情中心,試問幾人能做到?
我其實一直在想,中國的科學家那麼多,為什麼只有袁隆平,能得到網友們那麼多的關注。
後來偶然的機會,我翻到了上高中的弟弟的教材,看到了這一頁,頓時留下了眼淚。
原來,袁隆平爺爺,已經陪我們這麼久了啊!
在這個強調初心和夢想的時代,袁隆平和鍾南山兩位先生,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裡,其實如此相像。
我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平安幸福的年代,就是鍾老袁老這樣的人在頂天立地,天塌下來都有他們頂著。
無論環境怎麼變,哪怕撼動世界的狂風席捲而來,也攔不住這兩位向著自己定下的目標繼續前進。
看到穿著超市衣服的袁隆平和在高鐵上累到打瞌睡的鐘南山,你會發現,他們其實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不是什麼三頭六臂的超人,幹活也累,也會扛不住。
為什麼那些與我毫無交集的人生能讓我熱淚盈眶?因為其中存著我心有戚戚卻又永遠無從企及的靈魂高度。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國士無雙!舉國無疆!
*作者:教育編輯部秦一。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