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想到了馬英九曾經提了好長時間的「三不」政策,感覺裡面,除了有股「綏靖」的味,還有一股怪怪的味。
於是,將「不統、不獨、不武」翻出來,仔細地琢磨了一下,發現這三個詞中的「不武」確實是個另類。
這三個詞中,「不統、不獨」很好理解,就是不支持兩岸統一,也不搞臺灣獨立的意思。「統一」「獨立」都是招打、找打的事,都是兩頭受氣的事,當個四年、八年的臺灣臨時頭頭腦腦,糊弄一時是一時,風光一會是一會,誰也不應、不願去做那冤大頭、烏龜殼。
唯獨「不武」這個詞很另類。
其實,「武」的意思很好理解。字典解釋到:「武」是會意字,由「戈」、「止」構成,「戈」代一種兵器,「止」代一隻腳;兩和會意,表示行軍、徵伐,就是運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意思,戰鬥用武的氣氛很濃。
「不武」,似乎可以勉強解釋為「不用武」,這好像比較符合臺灣的意願。
問題是,漢語中,「不」這個否定副詞,一般不修飾「武」這個名詞。「不武」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顯得不倫不類。如果說漢語中有「不武」一詞,那也好像只出現在「勝之不武」這個成語中。但從「勝之不武」這個成語中斷章出來「不武」一詞,似乎意思不大好聽。
據專家考證,「勝之不武」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公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意思是: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去自己的同盟,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以亂易整不武」中「不武」就是失去了聯盟的威武,作戰就不名正言順的意思。
《左傳·襄公十年》還有一句話:「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意思為:城池小而堅固,小就沒有名聲,堅固就不容易取勝;城小,打勝了也顯示不出武力強大,打不下來就淪為笑柄。
這兩段中的「武」,其實涉及的都不是「武」的字面意思,而是指上古使用武力應遵守的道義準則、軍人的職業道德,是古代的一種道德標準和文明風尚。
那麼,這樣看來,「不武」的意思就搞陽謀,搞實力對等,搞公平對抗!和孫子的「兵者,詭道也」是對立的。或者,我們可以用大白話這樣來解釋,「不武」就是「別欺負人」!就是「不帶這樣玩的」!
如此解釋,馬英九的「不武」,很有點嬌嗔的味!
自然,在他的統治之下,兩岸風輕雲淡,就有了政治基礎。
必須指出的是,從2008年馬英九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首次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主張,到如今,已經過去十多年!他的「三不」政策,確實維持了兩岸和平發展的現狀,但也給臺獨分子留下了喘息、生存的空間,以致到現在,臺灣民粹主義做大!
以前,馬英九還來個「話說一半、留一半,企圖遮一半、露一半」。如今,蔡英文2020大選勝出,再次當選「臺灣省長」後,就有點得意忘形了,連「三不」這樣的遮羞布、障眼法也不要了!尤其是大陸抗擊疫情期間,更是明目張胆、肆無忌憚地搞「反中」,不斷小動作、大嗓門地掀「臺獨」!天天聒噪,會會不寧,真真成了討人厭、人人想拍的「小蒼蠅子」。
在這裡,我想將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送給「小蒼蠅子」:「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悽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