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票房口碑雙雙失利的鍋,真的應該被扣到寡姐頭上嗎?會不會,如果沒有寡姐的「全裸」賣力演出,電影只會輸地更慘?
不拐彎抹角——這部好萊塢改編自日漫二次元頂級IP的真人版《攻殼機動隊》,聲勢浩大又並不出人意料之外地,撲街了。
在此之前,出品方派拉蒙和夢工廠將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國市場上,因為這部1.1億製作成本的大片,目前全球票房不到7000萬美元,預計最終票房在2億美元左右,虧損6000萬到1億美元,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可是這一次,中國市場並沒有又一次像拯救《極限特工3》、《生化危機5》一樣,成為《攻殼機動隊》最後的救命稻草。
該片兩日中國票房也僅為1.07億,豆瓣評分6.6,預計國內總票房,不會超過4億。
拉蒙影業北美發行主席Kyle Davies表示:「我們希望本片能有一個更好的北美票房結果。我認為選角爭議影響了電影評價。」言下之意,雖然斯嘉麗·詹森演出賣力,但是歐美面孔與人們對於原漫畫中草薙素子的認知相差太大,所以粉絲並不買帳,也影響了影片的票房。
可是,看完全片,我只想問好萊塢一個問題:無論劇情、人設,還是場景、哲學內涵,都無愧於神作的《攻殼機動隊》,是怎麼讓好萊塢給毀成《空殼機動隊》的?
所有日漫迷都明白,《攻殼機動隊》有多經典。如果沒有1995年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就不會有日後的《黑客帝國》。
可是為什麼,當好萊塢用A級製作去改編日漫頂級IP,還掏出上億請來女神斯嘉麗·詹森假裝「全裸演出」,還是避免不了撲街的命運?
當《攻殼機動隊》變成《空殼機動隊》,你讓士郎正宗怎麼想?押井守和神山健治怎麼想?
好萊塢版和1995年押井守版動畫和續集,以及2002年神山健治的動畫版神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將一個「我是什麼」的故事,改成了一個好萊塢傳統的「我是誰」的故事。
真是以《攻殼機動隊》和EVA為代表的成人動畫作品,以成人化的主題和晦澀但深刻的哲學思考引領了90年代後期日本動畫產業的再次崛起,也令日式經典動漫打入國際市場,受到好萊塢的頂禮膜拜。
《攻殼機動隊》為什麼被稱作神作?
所謂神作,不僅是令人大呼過癮,在多年裡反覆刺激我們G點,更重要的,是超越我們對類型電影凡品的想像。
《攻殼機動隊》的經典,就在於顛覆了我們對於科幻電影和二次元動漫的全部想像。
無論是士郎正宗的原著,還是押井守的動畫電影,或是後來同樣經典的神山健治動畫版,都是用一個科幻的包裝,探討了靈魂與肉體、人何以為人的哲學命題。
說白了——《攻殼》這所以這麼牛逼,就在於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科幻片固有的簡單粗暴的模式,用科幻動漫給觀眾帶來思想的顫慄。
哲學思辨,才是《攻殼》的靈魂。
可是當好萊塢將改編的任務交給《變形金剛》編劇和廣告片導演魯伯特·桑德斯,他們一上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流化,或者說——幹掉靈魂。
95年劇場版的故事裡,在信息海洋裡獲得了自主意識的程序 「人形使」黑進了全身義體化的公安九課少佐的腦子,與她意識融合後遁進了網絡世界。最終,少佐素子則得以拋棄肉身,化身成神。
而在好萊塢改編版裡,就變成了一個邪惡大公司要拿人體做試驗製作武器,最後被攻殼機動隊KO,失憶的女主素子也找到了母親,完成了好萊塢式救贖的爛大街故事。
納尼,你確定這不是一部真人版同人電影?
雖然對於最經典的場景,導演幾乎是同機位同細節的神還原,非常走心——
女主在空曠房間獨自醒來的段落,神還原——
跳樓狂魔「信仰一躍」的段落,神還原——
女主手撕思考戰車的段落,神還原——
特效場面也算精彩,很明顯,美術風格就是《銀翼殺手》+《第五元素》的設定,東西方文化雜糅,現實和科幻融合,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片光彩絢爛又光怪陸離的後現代圖景。
拋開原作,這也依然是一部能看的好萊塢科幻電影,劇情總體乾淨利落、節奏流暢、不拖拉,動作場面也是實打實的,何況,還有寡姐。
但是,跟好萊塢的《攻殼機動隊》談內涵,就跟對牛彈琴一樣無稽。看好萊塢改編版,一定要接受這是一個好萊塢爛俗故事的設定。
一旦你接受這個設定,你會發現,《攻殼機動隊》,還行。
現在的《攻殼》,就是看黑寡婦永不停歇地戰鬥。不好意思,我說了黑寡婦嗎?反正這樣的素子和黑寡婦,也並沒有太大差別。
從上天入地追趕反派,被傀儡師控制,到最後的手撕塔奇克馬,好萊塢版本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清晰直白,眼花繚亂的視覺體驗,至於靈魂,靈魂是什麼,我不懂。
就這樣,一部科幻神作,被好萊塢精心改編成了一部三流爆米花科幻大片。
選斯嘉麗·詹森演少佐是好萊塢唯一做對的事,可女神還是穿上衣服更好看
在我看來,《攻殼特工隊》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做到了——讓觀眾帶著對經典科幻的期待入場,帶著對寡姐好美的讚嘆離開。
一言不合就脫衣的斯嘉麗·詹森,幾乎是影片唯一的亮點。
雖然,斯嘉麗·詹森並不是真的全裸。由於她飾演的角色素子是全義肢,所以,斯嘉麗·詹森實際上穿上的,是一層仿製緊身衣外套,所謂的一絲不掛,其實是一絲不露。
但寡姐這一次,真的很美。
在此之前,影片的主要爭議就集中於:一個東方動畫經典形象,為什麼要讓一個西方人出演?
但從成片看來,如果沒有寡姐,這部改編版,極有可能撲街地更慘烈。
此前,有傳小丑女出演素子,還傳出了角色概念圖,覺不覺得,如果這個選角成真,這就是一個——大寫的作死!
好在,最後還是寡姐出演了這個角色。
這些年的寡姐,越來越成為好萊塢最能獨當一面的動作電影大女主。
從漫威宇宙裡威風八面的黑寡婦。
到《皮囊之下》嫵媚動人的外星人。
再到《超體》裡嗑藥後擁有超能力的超級女打手。
斯嘉麗·詹森實際上早已是好萊塢女星中飾演素子的不二人選。
從表演上看,斯嘉麗·詹森完美地整合了不同時期的兩種表演,科幻動作的部分像《超體》,失去記憶自我尋找的部分仿佛《迷失東京》。
這部電影最好的一場戲,就是斯嘉麗·詹森飾演的素子從空曠房間中醒來,窗外是東京的後現代社會水泥森林,而她眼中透露的卻是不知向何處去的迷茫與傷感。
但是,這種演技上過度的駕輕就熟,依然造成了某種偏離,在原作中,素子更接近機器人中的「機器」,而斯嘉麗·詹森的表演,卻更接近「人」。
斯嘉麗·詹森演出了一個不錯的斯嘉麗·詹森,但依然無法進入日式二次元動漫經典人物—— 「草薙素子」的世界。
還有就是,雖然斯嘉麗·詹森在片中依然很美,但那主要指的是寡姐穿著衣服的時候,反倒是在那件肉色緊身衣下,寡姐倒顯得過於威武雄壯了。
所以,不穿衣服的寡姐,真不如穿著衣服的寡姐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才是這部改編版最大的失敗。
好萊塢進軍二次元,為什麼改編什麼IP、花多少錢、找誰來演都是撲街?
這並不是好萊塢第一次玩砸日漫經典,在它的前面,至少還有《七龍珠》、《拳皇》。可是《攻殼》的失利,比這些被改造成B級片的前者的失敗,更令人心痛。
為什麼好萊塢一定要將原作改得面目全非?因為《攻殼機動隊》本來就不是給原著黨拍的,它要面向的是全美票房和全球市場。
新瓶裝舊酒,原本,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當主創以好萊塢大片思維亦步亦趨地完成改編,把整個《攻殼機動隊》IP揉碎,自以為是地將其中受歡迎的場景、元素、鏡頭揉進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模板裡,這部新的《攻殼機動隊》,卻既失去了原著黨,也並沒有討好新的觀眾。
為什麼?因為好萊塢又一次誤解了經典復刻的含義。所謂經典復刻,應該是重在對經典的「刻」,而不是「復」。
好的改編,不是複製粘貼,而是雕刻時光。
你以為,日本二次元動漫經典IP+好萊塢A級製作+寡姐一定等於全球爆款?
那你告訴我:為什麼觀眾要接受一部掛羊頭賣狗肉、完全失去了原作精髓的改編大片?
講真,將二次元搬上大銀幕,找到科幻、二次元與大眾文化的契合點一直是全球電影的難題,既要捕捉大眾文化受眾群體的興趣點,又不能和二次元原著貌合神離,很容易,兩頭不靠岸。
好萊塢版《攻殼機動隊》,正是這樣一次失敗的嘗試。
而他們最大的失敗,就是捨棄了原作最靈魂的部分,完成了一次好萊塢式的買櫝還珠,以至於即使北野武、朱麗葉比諾什這樣的老戲骨,也根本無從發揮。
結果卻是,新版對原著粉太隨意輕佻,對普通觀眾卻又太複雜晦澀。
新瓶裝舊酒無可厚非,可也要看,誰來裝。這部電影更合適的導演,也許不是擅長視覺奇觀的魯伯特·桑德斯,而是擅長哲學思辨的《降臨》導演維倫紐瓦或是《黑客帝國》導演沃卓斯基兄妹。
改編片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圍繞主題,建立與之匹配的視覺風格、敘事方式和影片脈絡。
《降臨》能夠將不可能被改編的原著小說改編成科幻佳作,正在於找到了正確的氣質。
好萊塢改編日式二次元神作,也不必照搬原作裝個大逼,但是應該負責地試圖由內而外、讓觀眾對獲得立體化全方位的感知。
對於觀眾來說,這種戲劇上的完整比形式上的酷炫重要得多。
否則,不論是邀請斯嘉麗詹森「全裸出鏡」,還是高達1.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都不過成為金玉其外的註腳,卻掩飾不了敗絮其中的敗筆。
而且,別以為,當與真人版格格不入的《攻殼機動隊2:無罪》的《傀儡謠》在影片最後突兀地響起時,觀眾就會為情懷起立鼓掌,什麼是情懷,什麼是消費情懷,觀眾早就會分辨了。
情懷,不是拿來消費的,而是用來捍衛的!
當神作被抽去靈魂,情懷被肆意消費,空剩1.1億美元打造出的美好華麗的軀殼,這叫什麼?有部經典美劇的劇名最為貼切——行屍走肉!
所以,即使假裝全裸的斯嘉麗詹森那麼美,也還是救不了這部好萊塢改編的——《空殼機動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