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攻殼機動隊》,在日本動畫中屬於一等一的硬科幻,繪畫很好,故事性也很好,整體質量可以排進日本動漫史前20,還有它的漫畫版本一共有3卷2部,1和1.5是一部,2是另一部,兩者的差異非常大,這裡還有個坑,卷2有好幾個版本,光我看過的就有2個,情節居然是不一樣的。
動漫《攻殼機動隊》,第1卷,以及同一主軸上的1.5卷,可以視為一個發生在賽博朋克時代的警匪片,主角是9課,素子退出後加了一個新人東。漫畫有部分哲學討論,但是重點還是放在故事性和科學幻想上,原作漫畫的氛圍和動畫完全不一樣,搞笑和嚴肅夾雜。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劇場版對TV版本的影響有多大,TV版的風格基本上是繼承劇場版的。
動漫《攻殼機動隊》與漫畫風格最接近的動畫恰恰是《機動警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最後動畫改編權落到了押井守手裡。單就故事來說漫畫比兩個劇場版和2個TV長篇更好看,很純粹的智鬥戰鬥番,劇場版過於哲學向,TV又摻雜了太多的社會學內容,當然反過來說,你要不是科幻迷,那漫畫版是最難看的。
其實就是個懷春少女長大記,照日本的習慣更應該是「攻殼:0」這樣的前傳了,少佐找到了負責項目和維護她的女博士,得知了真相,自己也被植入了虛假的記憶,久世告訴她的都是真的,巴特找到少佐時,她正在真正的海裡深潛,上來之後一番談心,少佐表明了對巴特的信任,和他一起上岸繼續對科技公司進行調查,上岸後接著不出九課意外,科技公司的安保已經在碼頭等她了。
隨即少佐被轉運到科技公司進行檢查。原版少佐出水圖技術公司的頭領要求博士終結少佐,重新開啟新的生化人試驗,博士釋放了少佐,自己也付出生命,科技公司首領聯繫荒卷要求終結少佐,荒卷說如果沒有少佐,九課也將不復存在,眾生皆苦,各有各的不易。
除此之外,本片也進一步拋棄了情緒化的人物描寫,政治生態更是直接留白,為了更好地結合宗教討論哲學,原作漫畫中士郎正宗在後期也加入了不少宗教元素。為了對上一作更進一步質問自我意識的存在與否,本片還把恐怖谷理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揮到了極致。其次我認為跟其他少年熱血漫最大的差異就是,淡化了少年主角的重要性,並沒有隨便因為主角一頓輸出就阻止現實事件的發生,同時在中場休息中光子郎和太一、大和的討論也提到了,一些重要情報和機密也只是被他搬運而來,並非一己之力攻破美軍網絡探知。
這裡很明顯能感覺到製作團隊對這部少年熱血漫不一樣的期待,強化大人的作用,合理安排孩子的戲份和重要性。說到這個設定,數碼迷們也許可以聯想到第三部,第三部是公認的數碼系列巔峰之作,它更多的討論大人和孩子之間互補作用,戰略戰術設定和武器提供由大人負責,孩子們負責前線戰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