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之一,在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我軍幾乎全殲杜聿明的三十萬大軍。在淮海戰役末期,我軍發布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敦促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放下武器投降,大家知道這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是誰起草的嗎?
起草它的人名叫陳其五,陳其五出生於1914年,安徽人,20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的他熱心勤奮,在校期間還擔任了清華學生會主席。1935年,「一二九」愛國運動爆發期間,陳其五這位熱血青年發揚愛國主義思想,不斷地組織學生與國民党進行無休無止地對抗。
鬥爭愈演愈烈,陳其五也得到飛速的成長,為了學有所用,也為了保家衛國,他決定從軍。一開始他投奔的是彭雪峰的部隊,先擔任過新四軍團政治部主任和《拂曉報》社長等文職,之後又進入新四軍軍區政治部擔任宣傳部長。
1947年,華東野戰軍成立後,陳其五被任命為前委委員,淮海戰役期間,陳其五因為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反響很大而一夜成名,在黨中地位迅速提升。建國後,陳其五擔任了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不管職位如何變遷,陳其五始終保持革命英雄本色,身居要職,卻依然儉樸。
讓人惋惜的是陳其五的兩個兒子卻沒有繼承父親的優良品質,他們躺在父輩的功勞譜上不學無術、不思進取,後來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陳其五的兩個兒子名為陳小蒙和陳冰郎,作為高幹子弟,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等,長大後更是夥同社會上的不良青年多次以誘騙、誘拐的方式侵犯了不少少女,手法卑劣,影響更是惡劣,當時很多人都對他們非常不滿。更令人氣憤的是,身為記者的陳小蒙還有個「職業習慣」,每次事畢後還要採訪下受害女子,自己再整理成《記錄》形式供自己以後回味。當然,此舉也成為他犯罪的鐵證。
1983年,隨著全國範圍「嚴打」活動的開展,社會進行了大範圍的整治。陳小蒙和陳冰郎等人的違法行為被他人檢舉曝光,而當時陳其五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好,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了。
陳小蒙和陳冰郎被允許見其父親最後一面,之後就被公安警方逮捕。83年「嚴打」期間,很多罪行從重處罰,流氓罪可不是小罪,陳小蒙和陳冰郎兩兄弟被從重處罰。直到1986年2月,經過公安機關審查 ,兄弟倆才被宣判,並且兩人得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審判結果,哥哥陳小蒙被判處死刑,而弟弟陳冰郎則因罪行較輕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
就這樣,「嚴打」期間,陳其五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歷史有名的罪人,不僅給自己的家族蒙羞,也對當時的高幹子弟形成了震懾。可憐陳其五一生光明磊落,臨終卻被這兩個兒子拖累了名聲。
都說「子不教父之過」,我們不可否認陳其五是一個優秀的革命先烈,他為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卻犯了很大的錯誤,如果他能及時察覺到兒子的不對並制止他們,或許陳家兄弟也不會有此下場了。
參考資料:
《談陳小蒙、胡曉陽的犯罪氛圍》林晚秀、《從陳小蒙案件引起的思索》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