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最近推出的報告顯示,美國空軍存在機型老化、航程不足、生產數量不足的問題。美國因此在大國間的衝突中,空中力量並不佔優,只能依靠海上作戰平臺,進行遠洋飛行任務。
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基地位於衝繩嘉手納,該基地距中國南海2253千米;美軍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距中國南海也有2250千米。美國過去一直以來的海外軍事基地,在南海問題上幾乎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前沿基地,離潛在的戰場也有一段距離。英國的皇家空軍基地距波羅的海區域約1610千米;德國的斯潘達勒姆基地距離波羅的海區域也有1367千米的距離。美國的這兩座軍事基地已經在俄羅斯「鋯石」和「先鋒」彈道飛彈的輻射範圍之下。美國想要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還要看俄羅斯防空系統的臉色。
美國空軍針對戰鬥機和轟炸機作戰半徑不足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解決方式:
第一,美國專家建議發展大航程的戰略轟炸機,在近日國會主導的一項研究中,空軍計劃對空中部隊進行作戰力量平衡,優先發展具有遠程突防能力的轟炸機;
第二,美國空軍計劃減少「短腳」的f-35戰鬥機的採購數量,並且試圖重新研發出一種遠程攻擊機來代替現有的F-35戰鬥機;
第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議將美國海外空軍基地分散化部署,增加可用的遠程飛機和基地,以此保證美軍的常規威脅態勢;
第四,美國計劃發展各種遠程遙控打擊手段,如無人機系統和天基武器系統。
當前世界環境下,戰鬥機的作戰方式已經發生改變。美軍在冷戰期間,利用歐洲前沿的空軍基地進行戰鬥機中繼和油料補充。而如今美國的關注重點已經從歐洲轉移到印太,美國戰鬥機「短腳」的問題也暴露出來,畢竟對手是不會放任美國戰鬥機在空中大搖大擺的進行加油作業的。
目前美國空軍戰鬥機的作戰半徑約為890千米到1200千米。美國的空軍力量主要由轟炸機、戰鬥機、戰術運輸機、戰略運輸機、空中加油機和無人機組成。美國的B-52轟炸機目前仍在服役,由於沒有新一代的轟炸機,美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將持續老化。
從冷戰之後,美軍的戰鬥機數量下降了50%,F-22戰鬥機已經停產,最新的f-35戰鬥機年採購數量僅有48架,與美國空軍計劃的採購數量還有一定差距。在質量上f-35戰鬥機也未達到預計水平,根據一份作戰評估報告顯示,該型戰鬥機還存在著873個缺陷。目前美軍還服役著大量的F-15和F-16戰鬥機,因為機體老化和維護不善,這兩款戰鬥機已經出現多起機毀人亡的事故。
編輯(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