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美國空軍力量正在衰退,大部分主力戰機都存在航程不足、機型老化等致命問題,同時美國海外軍事基地距離潛在戰場顯得過於遙遠,因而若真的發生戰爭,恐怕只能夠依靠海上作戰平臺給美國空軍提供後援支持,讓這些「老態龍鍾」的美國戰機能夠執行遠洋飛行任務。
為了能夠解決戰機「老齡化」等問題,美國空軍正對戰機隊列結構進行調整,計劃降低航程較短的戰鬥機的採購數量、增加遠程攻擊戰機的生產與採購,同時增加戰機隊列中無人機及天基武器系統的部署,從而緩解美國空軍在南海潛在戰場上的「力不從心」。
潛在戰場轉移,美國空軍失去主動性
眾所周知,在冷戰時期,美國將歐洲作為自己的前沿軍事基地,希望以此在軍事上對蘇俄進行鉗制。彼時美國建立的海外空軍基地能夠為其戰鬥機提供中繼及油料補充,讓美國空軍在戰局之中發揮主動性力量。然而隨著亞洲國家不斷崛起,美國將「對抗」目標及重心自歐洲轉移至印太,這就令美國過去百年間積累的空軍優勢變成了「雞肋」,成為看著壯,實則能力有限的「擺設」。
眼下存在兩個讓美空軍頭疼的問題,一、新戰機F-35存在「短腳」問題,數量僅有48架,仍有873個尚未解決的戰機缺陷,在實戰中的作戰與「遠行」能力有限;二、「老夥計」太多,目前仍有大量F-15、F-16戰鬥機及B-52轟炸機等機型在服役,且不說這些戰機在能力上趕不上「潮流」,單就老化程度及維護不善程度來說就已經是問題重重。
美國戰略及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對美國當前空軍戰力及作戰範圍進行綜合分析之後發現,美國空軍戰鬥機的實際作戰半徑最多僅可達到1200千米左右,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必須依靠足夠貼近潛在戰場的軍事基地或海上軍事平臺才足以在戰局之中發揮作用。
「後繼無力」才是美國空軍的致命傷
對於當前美國空軍缺陷,五角大樓自然是早已了如指掌,然而對於眼下的美國來說,即便是盡最大努力研發與採購最新戰鬥機型,也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後繼無力」已經成為美國空軍的致命傷。
從美國當前海外軍事基地及軍機航程半徑現狀來看,美國雖然不斷叫囂可在南海掀起大風浪,但若單依靠其空軍實力恐怕是難以達成的。美國離南海地區最近的海外軍事基地分別為衝繩嘉手納及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前者距離中國南海有2253千米,後者距中國南海則有2250千米,這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現有空軍戰機最大作戰半徑。
這就意味著,美軍若想要在中國南海地區藉助空軍力量實現有效打擊,就需要先為其空軍找到合適的、能夠提供中繼及補充的落腳點。而以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會無條件地讓美國軍事力量輕易進入其本土境內,畢竟以美國四處挑事又不負責的慣例,最後承擔戰爭後果的只能是為美國「提供便利」的國家。
美國空軍力量除了在中國南海附近無法發揮有效作用之外,在波羅的海也同樣處於被動狀態,且美國部署於歐洲前沿陣地上的軍事基地,距離波羅的海均超過1200千米,且這些軍事基地也在俄羅斯先進的彈道飛彈的輻射範圍之內,一旦美國空軍輕舉妄動,恐怕難逃被擊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