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威廉士論惠特曼與波德萊爾、艾略特及龐德

2021-02-12 讀譯寫詩
【譯按】本文譯自C. K.威廉士的《論惠特曼》一書,原文小標題是The Modern, One: Baudelaire和The Modern, Two: Eliot and Pound)。美國當代著名詩人C. K. 威廉士(C. K. Williams(1936-2015)獲得過普利茲詩歌獎、全國圖書獎等。有關他的介紹和詩歌請看第一篇介紹與詩歌和第二篇詩歌。

美國詩歌評論界幾乎會條件反射似地把惠特曼與他同時代的偉大詩人艾米麗·狄金森相提並論,好像他們是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個祖師一樣。我非常欽佩狄金森,她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偉大,也是最有見識的詩人之一,但我不相信她曾對其他詩人產生過影響,至少人們聲稱她具有的影響之前並不存在,直到最近才有可能。她的美學太過奇異,太個人特質,太私人化,無法與惠特曼所擁有的文化力量相提並論。如果有可以與惠特曼等量齊觀的詩人,那會是波德萊爾:他們倆都重新定義了詩歌的基本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標識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詩的方向、機遇和參數。他們之間有著令人吃驚的諸多相似點:他們出生相差兩年,在同一時期內盡了最大的努力,發表開創性的著作時也彼此相差兩年,《草葉集》出版於1855年,《惡之花》出版於1857年。兩本書都被指淫穢,波德萊爾在出版之前,惠特曼在出版後,因為那些篤信的教徒們意識他作品產生了多麼革命性的感官威脅。

即使他們的私人生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雙方都特別注重自己的服飾。波德萊爾是一個自稱的花花公子,今朝有酒今朝醉,把繼承的遺產很大一部分揮霍殆盡,結局悽慘。惠特曼對自己的外表可謂研精極慮,最終以一種混合偽裝示人,一面是身居紐約的「強悍」、「粗曠」的工人,一面是自我意識強烈的城市狂人:1855年詩集扉頁上的他,襯衫領子隨意打開,寬鬆的褲子,柔軟的帽子。而較早的照片中,他嘗試過一種優雅得多的風格,時髦花哨的領結,稍微傾斜的黑色軟呢帽,修剪齊整的鬚髮,純粹裝飾的手杖。(這可說是一個令人悲傷的預兆,他的身體將會早早地就衰弱。)他們倆都是城市的漫遊者。他們所居住的城市都在迅速變化:惠特曼的紐約正爆發般地擴增成為港口和商業中心;巴黎的擴展則是因為能量巨大的城市規劃師豪斯曼男爵清除了很多蜂巢老房子所蘊藏的歷史。本雅明在討論波德萊爾和他的城市時寫道:「波德萊爾喜歡獨處,但他要的是人群中的獨處。」然後他如此描述那些人群,「其中沒有一個人對任何其他人很透明或很不透明。[1]」惠特曼在城市中的流浪還有更好的描述嗎?但兩位詩人也都是強迫性的群居物種,都是喜鵲式的人物,從街道、從城市門面背後的隱蔽處收集圖像、印象、聲音和戲劇。最重要的是,兩者都是頌揚者,為平凡、為常見和不常見、為美和似乎令人反感的一切歌唱。波德萊爾說:「我的任務是……從惡中提取美。」惠特曼拓展了這個想法,這的話簡直和波德萊爾唱和:「人們希望詩人不僅要指出自身不發聲的事物的美麗和尊嚴……他們希望詩人能指明現實與人類靈魂之間的通道。」這兩位詩人都很著迷於被社會遺棄和鄙視的人、被忽視和詛咒的人的存在現狀,並想要在他們的作品和理想中救贖;而這些人實際上也就是每個人。這兩位都重新定義了藝術化的救贖。波德萊爾這樣寫一位「低人一等的」女性:還有其他方面兩人也極為相似。波德萊爾雖然從沒明說,但一直試圖要完成1789年和1848年革命的社會與歷史事業,並要在後革命良心中為「惡」,亦即平凡、醜陋、不美,找到容身之所。但對於他身後時代而言,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研究非理性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無意識的不可取之處,並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同時又努力保持和完善與此匹配的形式、秩序、結構的審美必要性。惠特曼極其清楚美國革命的意蘊以及它隱含的對平等與公平的承諾。這才是他信念的始發點,甚至是他最個人化的精神願景的源頭。但是惠特曼的願景要求他要像波德萊爾一樣,通過橫亙於他面前的心靈與自我的宿命論邏輯找到新的路線。兩位都革新了詩歌。波德萊爾:既有形式的大師,將他周圍的動蕩與社會頹廢賦形為最精緻、優雅、道德上貪婪的詩句。他的感知似乎與他的革命抱負相牴觸,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詩歌的形式具有傳統藝術精湛性的悲劇性愉悅,能夠追根溯源、修補復原、返老還童、讓現代世界的動蕩蓬鬆脹大。惠特曼是形式的破壞者、一種全新事物的創造者,不過他起初並不這麼看自己,不僅在題材上,而且在表達以及呈現形式上,也都像波德萊爾一樣: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形式來促成並容納他熱切希望出現的世界。

艾略特可以非常勢利,而且——人們不免會不自覺地想到——撒謊。下面是他寫作生涯早年對惠特曼的武斷評價:「現在,這種古怪的舉止,無論多麼不可避免,都傾向於表明其藝術已經遠遠偏離其生命之源,到了危險的境地。怪異與堅實的藝術發展絕無關係,無論它多麼美麗或令人印象深刻,它都是一種冗餘的過剩產物,勢必證明終將流產,而同時又要從母本中汲取生命,而那母本如果沒有它反而可能變得更加崇高、強大。沃爾特·惠特曼就是這種墮落的、流產的風格。」事實是,儘管艾略特唾液橫飛,他詩歌方法的本質卻還是惠特曼式的。艾略特有一雙獨具原創力的偉大耳朵,即便沒有惠特曼的影響,他肯定也會寫出偉大的詩歌,但惠特曼對自由詩的發展無疑為艾略特提供了一種影響遠為深廣的聲音。此外,在我看來,惠特曼之前似乎並未見到艾略特的主要結構方法,亦即主題斷脫,對不可預測的、表面看來互不相關的詩性事件(意象、隱喻,多變的聲音)的抒情積累。艾略特傾向於把英國玄學詩人和法國象徵主義者援引為他的主要影響(儘管他遺漏了波德萊爾這位對他顯然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詩人),但他把詩歌寫成篇的方式恰恰在惠特曼作品中有效實現了,而那根本不在他所引的詩人詩作中。我們必須記得,艾略特與惠特曼在時間上相距很近,艾略特1881年出生時,惠特曼還在世,而且名聲日盛,而當艾略特試圖穩固自己的詩歌身份時,惠特曼龐然的身影在他身後隱隱綽綽,他得承受多麼大的壓力;他俄狄浦斯式的殺父誘惑多麼緊迫,他對自己的欠債撒點小謊理由多麼明顯,這都逼著他要詆毀惠特曼。這兩位詩人在道德和哲學上的相似之處很少,性格上的差異很大,他們詩歌的差異也大,但惠特曼可不僅僅是在結構上為艾略特提供模版:艾略特的詩歌在主題範圍和宏偉意圖上肯定也要歸功於惠特曼的榜樣[2]。對艾略特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惠特曼發現了一種構築詩歌的方式,這賦予了他的作品非常大的靈活性和範圍,讓他毫不費力地從具體細節移動到形上學,而這也為艾略特提供了一種擴展他詩意思考的方式。[3]艾略特本人當然對其他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既是他主人又是他學生的埃茲拉·龐德。龐德通常被認為是偉大的現代主義創新者,但是他自己的詩歌並沒有在《詩章》中達到最完整的形式,直到他吸納了艾略特的觀念並寫了他現在著名的詩《一個契約》,這確實是與惠特曼達成了一個契約。(這很像龐德與一位已經去世的著名詩人達成了一個合約,一個兩面論點。)在這首詩中,他比艾略特更樂於承認自己對惠特曼是子承父業(儘管最終艾略特也設法說了惠特曼的一些好話)。這種「生意」在《詩章》中的成果,是與艾略特和惠特曼的分離結構是一樣的。龐德的契約實際上是與惠特曼和艾略特兩人訂立的,他們都證明了惠特曼的發現是如何在「現代」詩歌中道成肉身的。

1.      馬克思有關詩人的話,也可以形容這兩位詩人:「詩人既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做任何他覺得合適的他人,這讓他感覺很好。就像一個遊蕩的靈魂尋找一具肉身一樣,他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另一個人。僅僅對於他,一切才是開放的;如果某些地方似乎對他封閉,那是因為在他看來,這些地方不值得巡查。」

2. 甚至連艾略特第一首成功詩歌的標題《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也呼應了惠特曼的標題《我自己的歌》。在一首極其具有諷刺色彩的詩中,這似乎很有可能是故意為之。除了標題外,兩首詩的情緒相差巨大,然而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奇怪的相似之處。例如,和惠特曼的《歌》以「我」邀請「你」加入其中一樣,艾略特如此開始:

   那麼我們走吧,你和我,

   當黃昏貼著天際鋪開,

   像一個病人麻醉在手術臺……

3.我禁不住要將《四個四重奏》中一段著名的段落與惠特曼的相比,這一段引自艾略特神秘基督教素材中的諾裡奇的朱利安。艾略特用朱利安的聲音鄭重吟誦道:

   一切都將安好,而且

   萬般事物都將安好……

但是,下面是「冗餘的」惠特曼在《想到時間》中的句子:

 會發生的一切都會好起來——因為好的事物,

 發生興趣是好的,不感興趣也將是好的。

相關焦點

  • 艾略特 | 東科克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出生於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他的新生生涯過得非常舒適,所加入的幾個社團當中有一個是文學方面的「書章」(the literary signet)。
  • 訪談艾略特 | 我的詩歌寫作生涯
    大三、大四那兩年,我文思泉湧,作品非常多,那是因為大三那年接觸到波德萊爾和拉弗格,受到很大的影響。記者:是誰使你接觸到法國詩人的?我想,不會是白壁德吧?艾略特:不,說什麼也輪不到白壁德。白壁德一向欣賞的一首詩,就是葛雷的《輓歌》。那是一首好詩,但是由此可見白壁德的品味有限。
  • 「荒原」前的艾略特
    鑑於艾略特本人的態度,他去世之後,艾略特夫人忠實地執行了他的遺願。艾略特去世之前,她徵得詩人允準,可以搜尋、徵集、編輯他的書信,也的確將這一工作堅持了數十年;但卻始終拒絕讓人書寫官方的艾略特傳記,此外,也甚少允準研究者在寫作中徵引艾略特的原文。因此,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早期,相關研究進行得比較艱難。
  • 「黃昏時分無故人」不是惠特曼的詩,諾蘭也中了「網絡名人名言」的...
    惠特曼一般指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代表作為《草葉集》,但很多網友發現,《草葉集》裡並沒有這句詩。這是怎麼一回事?惠特曼寫不出「twilight world」「我們處在一個混沌的世界,黃昏時分無故人」,在《信條》中,除了「熵」「逆熵」 「反物質」等複雜的科學理論,存在感最高的也許就是這句號稱出自惠特曼的詩句了。它不僅是信條組織的接頭暗號,也暗示了電影中敵我不明、真假難分的特殊狀態。
  • 波德萊爾最重要的5本書 | 所有詩人的楷模,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英國詩人艾略特稱他是 「所有詩人的楷模」 法國詩人蘭波認為他是 「慧眼者,詩人之王」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說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全詩不僅穿插使用了七種語言,還涉及大量神話、宗教傳說和文學典故,艾略特擅長將一個個鏡頭、意象、場面、對話片斷等疊加在一起,有意打破原有的秩序,使各種元素發生新的化學反應。《荒原》發表後,艾略特又在詩的最後補充了相關的注釋,這些注釋最終成了《荒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郭沫若:中國的惠特曼
    如果說,在介紹惠特曼其人其詩方面,田漢有首創之功,那麼同一時期,另一個和田漢有密切交往的詩人郭沫若,則是直接從惠特曼詩風中汲取力量,把惠特曼的精神和風格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從而創造了中國新詩史上的第一座豐碑。因而也有人稱郭沫若是「中國的惠特曼」。
  • 戈蒂耶《回憶波德萊爾》,及波德萊爾的書信選
    《回憶波德萊爾》中譯本這部《回憶波德萊爾》的完整書名為《波德萊爾的生平和對他親切的回憶》,作者戈蒂耶是波德萊爾的同時代人(戈蒂耶要年長十歲),西方唯美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莫班小姐》等。而波德萊爾生前也專門寫過評論戈蒂耶的文章(參見《浪漫派的藝術》)。戈蒂耶的這篇回憶錄篇幅不長,主要簡短記述了波德萊爾的生平(如他的樣貌、家庭、遊歷),以及解讀了波德萊爾的詩歌理論(如認為詩歌不應受道德約束,喜愛人工雕飾等)、詩歌特色(如音樂性、用韻、詩體等),還有所受愛倫·坡的影響(翻譯了愛倫·坡的作品),對大麻和鴉片的態度和研究等。
  • 波德萊爾毛邊本: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波德萊爾用作品奠定了這一文學分支的基調:摒棄傳統,獨闢蹊徑。
  • 「遇見」波德萊爾
    我在「偶遇」散文集《巴黎的憂鬱》後,領略了波德萊爾的光芒——剝開表面的「惡」,欣賞被掩蓋的「花」。 作為中文系學生,大學期間我從未讀過波德萊爾的作品。寢室和我同月同日生的好友特別喜歡波德萊爾,鑑於她的品味和我們的共同志趣,我後來也買了一本《惡之花》,但不曾細讀。
  • 眾家言說|路也:向T.S.艾略特致敬
    就這樣,在詩歌寫作的早年,我並未有意識地效仿過艾略特,但也不是絕對未曾受過影響。得承認,多年以來,我缺乏一把通向艾略特世界的有效的鑰匙,一直都在門口徘徊,直到二〇一三年開始細讀《聖經》。艾略特很多構思和詩句都與《聖經》原文有直接的或間接的關聯,有時二者幾乎一觸即發。那是他的精神背景,更是精神核心,我認為已經找到了鑰匙,就像西方人要讀懂李白,就得懂一些儒釋道一樣。
  • 波德萊爾美的定義
    美的問題,是一個糾纏了波德萊爾一生的大問題。在他看來,「詩的最偉大、最高貴的目的」是「美的觀念的發展」,詩人的最高使命是追求美。那麼,美究竟是什麼呢?波德萊爾在許多地方談到美,值得注意的是,他對美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在《隨筆》中聲稱:「我找到了『美』的定義,我的「美』的定義。
  • 波德萊爾:要看透一個詩人的靈魂,就必須在他的作品中搜尋
    波德萊爾的這兩句話包含了一種出色的闡釋原則。這種原則也可以用在波德萊爾自己身上。他的精神世界之嚴整,這世界中為數不多卻集中的主題之恆定讓人得以從最常見的詞語中讀出這世界的焦點所在。這是一些關鍵詞。很容易將它們分為兩個對立的詞群。一邊是:晦暗、深淵恐懼、荒蕪、沙漠、牢獄、寒冷、黑色、腐壞……另一邊是:激揚、蔚藍、天空、理想、光亮純潔……幾乎每一首詩都貫穿著這兩個詞群激起的對照。
  •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編者按】1821年4月9日,法國19世紀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出生於巴黎。艾略特稱他為「所有詩人的楷模」,芥川龍之介曾說「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他的詩集《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傳統業已消失,新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裡「一叢奇異的花」。
  • 詩論|波德萊爾:要看透一個詩人的靈魂,就必須在他的作品中搜尋
    波德萊爾的這兩句話包含了一種出色的闡釋原則。這種原則也可以用在波德萊爾自己身上。他的精神世界之嚴整,這世界中為數不多卻集中的主題之恆定讓人得以從最常見的詞語中讀出這世界的焦點所在。這是一些關鍵詞。很容易將它們分為兩個對立的詞群。一邊是:晦暗、深淵恐懼、荒蕪、沙漠、牢獄、寒冷、黑色、腐壞……另一邊是:激揚、蔚藍、天空、理想、光亮純潔……幾乎每一首詩都貫穿著這兩個詞群激起的對照。
  • 艾略特:什麼是經典作品?
    艾略特:什麼是經典作品?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稱T·S·艾略特),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詩歌現代派運動領袖。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個四重奏》等。
  • 天津日報:尋找波德萊爾墓地
    與王爾德相比,波德萊爾的墓地並不好尋找,因為蒙帕納斯墓園實在如同一座迷宮。到達這裡的時候已近黃昏,二月的天氣依然寒冷,但陽光卻活力充足,於是青灰色的墓石便籠罩在金黃色之中,靜謐也便有了活力。在尋找波德萊爾墓地的路上,竟然與杜拉斯、波伏娃和薩特不期而遇,曾經的一個個思想巨峰,如今安詳地棲息於這片都市裡的田園,感覺難以名狀。  1867年夏天,波德萊爾平和地病逝在星形廣場附近的杜瓦爾醫生診所裡,在聖奧諾雷教堂進行葬禮後,他的靈柩被安葬在蒙帕納斯墓地,與繼父奧畢克將軍合葬一穴(1871年,波德萊爾的母親也葬在這裡)。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今天是波德萊爾誕辰198年紀念日。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
  • 第22天: 對比練習:b-p、d-t、g-k、z-c、j-q/ 普通話 百日訓練
    b-p、d-t、g-k、z-c、j-q 對比練習
  • 波德萊爾與生命之作《惡之花》
    在歐美各國,波德萊爾被看作是法國最偉大的詩人,《惡之花》是波德萊爾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法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這部詩集促成他的成功,卻也給他帶來不盡的非議和圍攻。只是波德萊爾出生之際,父親年邁已高,將近六十歲,而母親當時只有二十六歲。父親對小波德萊爾甚是疼愛,常給他講神話和故事,帶他參觀和欣賞藝術作品,使其從小就受到了文化藝術的薰陶。可惜,波德萊爾六歲時父親就去世,母親改嫁,使波德萊爾陷入了孤獨和絕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