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美的定義

2020-12-26 筆上青雲

美的問題,是一個糾纏了波德萊爾一生的大問題。在他看來,「詩的最偉大、最高貴的目的」是「美的觀念的發展」,詩人的最高使命是追求美。那麼,美究竟是什麼呢?波德萊爾在許多地方談到美,值得注意的是,他對美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在《隨筆》中聲稱:「我找到了『美』的定義,我的「美』的定義。美是這樣一種東西:帶有熱忱,也帶有愁思,它有一點模糊不清,能引起人的揣摩猜想。……神秘和悔恨也是美的一些特徵……我並不主張『歡悅』不能與『美』結合,但我的確認為『歡悅』是『美』的裝飾品中最庸俗的一種,而「憂鬱』卻似乎是『美』燦爛出色的伴侶;我幾乎不能想像……任何一種美會沒有『不幸』在其中。根據這些想法,也許可以說,執迷於這些看法,我也就很難不作出結論,認為最完善的男性美就是撒旦——像彌爾頓所描寫的那樣。」

在波德萊爾看來,美本身包含兩個部分:絕對美和特殊美。他在《一八四六年的沙龍》中寫道:「如同任何可能的現象一樣,任何美都包含某種永恆的東西和某種過渡的東西,即絕對的東西和特殊的東西。絕對的、永恆的美不存在,或者說它是各種美的普遍的、外表上經過抽象的精華。每一種美的特殊成分來自激情,而由於我們有我們特殊的激情,所以我們有我們的美。」這是波德萊爾一貫的觀點,七年之後,他在《現代生活的畫家》(1863)一文中說道:「構成美的一種成分是永恆的、不變的,其多少極難加以確定,另一種成分是相對的、暫時的,可以說它是時代、風尚、道德、情慾,或是其中的一種,或是兼容並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開胃的表皮,沒有它,第一種成分將是不能消化和品評的,將不能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我不相信人們能發現什麼美的標本是不包含這兩種成分的。」波德萊爾真正感興趣的是特殊美,即隨著時代風尚變化而變化的美,這種美既包括內容也包括形式。波德萊爾認為,「每個時代和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美和道德的表現」。

具體到自己的時代社會,在波德萊爾看來,巴黎這座盛開著惡之花的「病城」就是挖掘美的場所。但這美並不在於巴黎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豪華生活,而在於巴黎地下的迷宮、活躍著娼妓和乞丐的底層社會,這裡呈現出令人憂鬱和憤怒的面貌,可以從中挖掘出美來。波德萊爾的這一系列論述,體現了與過去的傳統大不相同的獨特的美的觀念,它表現了在資本主義的弊病進一步暴露的情況下,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憤怒和反抗的情緒。

圖片來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之

相關焦點

  • 波德萊爾毛邊本: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波德萊爾用作品奠定了這一文學分支的基調:摒棄傳統,獨闢蹊徑。
  • 同樣「以醜為美」,詩怪李金髮與波德萊爾有何區別?
    李金髮與法國象徵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自己也說過,波德萊爾是他最喜歡的詩人之一,並且把一切他能找到的有關波德萊爾的詩歌文章都拿來讀。在詩歌創作上,李金髮也自覺地學習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的代表作《惡之花》是要在惡與醜之中尋求「美麗的花朵」,詩歌風格頹廢、憂鬱、怪誕,李金髮也延續這一風格,在上世紀新詩創作中獨樹一幟。但李金髮不是波德萊爾,他有著自己的特徵。波德萊爾所處的時期正是資本主義上升的時期,他遊走在巴黎街頭,悄悄地注視著這一切,看到的更多是在那個時代中充斥著的種種罪惡、醜陋。現實世界的遮羞布蕩然無存,一切都顯現在巴黎街頭。
  • 戈蒂耶《回憶波德萊爾》,及波德萊爾的書信選
    《回憶波德萊爾》中譯本這部《回憶波德萊爾》的完整書名為《波德萊爾的生平和對他親切的回憶》,作者戈蒂耶是波德萊爾的同時代人(戈蒂耶要年長十歲),西方唯美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莫班小姐》等。而波德萊爾生前也專門寫過評論戈蒂耶的文章(參見《浪漫派的藝術》)。戈蒂耶的這篇回憶錄篇幅不長,主要簡短記述了波德萊爾的生平(如他的樣貌、家庭、遊歷),以及解讀了波德萊爾的詩歌理論(如認為詩歌不應受道德約束,喜愛人工雕飾等)、詩歌特色(如音樂性、用韻、詩體等),還有所受愛倫·坡的影響(翻譯了愛倫·坡的作品),對大麻和鴉片的態度和研究等。
  • 「遇見」波德萊爾
    我在「偶遇」散文集《巴黎的憂鬱》後,領略了波德萊爾的光芒——剝開表面的「惡」,欣賞被掩蓋的「花」。 作為中文系學生,大學期間我從未讀過波德萊爾的作品。寢室和我同月同日生的好友特別喜歡波德萊爾,鑑於她的品味和我們的共同志趣,我後來也買了一本《惡之花》,但不曾細讀。
  • C.K.威廉士論惠特曼與波德萊爾、艾略特及龐德
    如果有可以與惠特曼等量齊觀的詩人,那會是波德萊爾:他們倆都重新定義了詩歌的基本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標識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詩的方向、機遇和參數。他們之間有著令人吃驚的諸多相似點:他們出生相差兩年,在同一時期內盡了最大的努力,發表開創性的著作時也彼此相差兩年,《草葉集》出版於1855年,《惡之花》出版於1857年。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一如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定義:「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和偶然,是藝術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是不變和永恆。」將近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尤其是其中有關「現實主義」因素的判定,多少年來也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郭宏安的《論<惡之花>》中,我們或許會理清時代的迷霧。
  • 波德萊爾與生命之作《惡之花》
    在歐美各國,波德萊爾被看作是法國最偉大的詩人,《惡之花》是波德萊爾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法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這部詩集促成他的成功,卻也給他帶來不盡的非議和圍攻。只是波德萊爾出生之際,父親年邁已高,將近六十歲,而母親當時只有二十六歲。父親對小波德萊爾甚是疼愛,常給他講神話和故事,帶他參觀和欣賞藝術作品,使其從小就受到了文化藝術的薰陶。可惜,波德萊爾六歲時父親就去世,母親改嫁,使波德萊爾陷入了孤獨和絕望之中。
  • 波德萊爾:幻想就是創新能力,是「人類諸能力中的女王」
    波德萊爾對照相術的譴責與他對自然科學的譴責是如出一轍的。科學對世界的透徹研究在藝術頭腦中被感受為對世界的壓縮和對隱秘的剝奪,所以後者就以幻想暴力的極度擴張來回應。波德萊爾死亡二十年後,對於隱秘喪失的同一種回應被稱為「象徵主義」。 在波德萊爾文中展示出的這一過程對於當代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在一次談話中,波德萊爾說:「我想要紅色的草地,藍色的樹木。」
  • 詩人之外,身為「毒舌」與「差評師」的波德萊爾
    「圖畫書界奧斯卡」我們所熟悉的波德萊爾是詩人和文藝評論家,許多人卻不知道,波德萊爾若生在今天,少不了被人當做一位「毒舌」評論家。看看那些被他評論的當時「知名」畫家:「拙劣」、「平庸」,「他在什麼鬼地方拿到了歷史畫和有靈感的畫家的證書?」
  • 讀書|波德萊爾:幻想就是創新能力,是「人類諸能力中的女王」
    波德萊爾對照相術的譴責與他對自然科學的譴責是如出一轍的。科學對世界的透徹研究在藝術頭腦中被感受為對世界的壓縮和對隱秘的剝奪,所以後者就以幻想暴力的極度擴張來回應。波德萊爾死亡二十年後,對於隱秘喪失的同一種回應被稱為「象徵主義」。 在波德萊爾文中展示出的這一過程對於當代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在一次談話中,波德萊爾說:「我想要紅色的草地,藍色的樹木。」
  • 波德萊爾揮金如土放浪不羈,寫盡巴黎的醜惡,卻讓人無限痴迷
    1978年,《法國快報》公布了一份《法國在讀書》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46%的讀者喜歡波德萊爾的作品,而他的代表作,當然就是《惡之花》了。一百多年後,在中國,波德萊爾也遇到了知音,他的名字叫郭宏安。他對波德萊爾其文其人都有研究,既翻譯過他的《惡之花》,也寫過有關他的書籍《論惡之花》、《論波德萊爾》。
  •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編者按】1821年4月9日,法國19世紀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出生於巴黎。艾略特稱他為「所有詩人的楷模」,芥川龍之介曾說「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他的詩集《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傳統業已消失,新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裡「一叢奇異的花」。
  • 天津日報:尋找波德萊爾墓地
    與王爾德相比,波德萊爾的墓地並不好尋找,因為蒙帕納斯墓園實在如同一座迷宮。到達這裡的時候已近黃昏,二月的天氣依然寒冷,但陽光卻活力充足,於是青灰色的墓石便籠罩在金黃色之中,靜謐也便有了活力。在尋找波德萊爾墓地的路上,竟然與杜拉斯、波伏娃和薩特不期而遇,曾經的一個個思想巨峰,如今安詳地棲息於這片都市裡的田園,感覺難以名狀。  1867年夏天,波德萊爾平和地病逝在星形廣場附近的杜瓦爾醫生診所裡,在聖奧諾雷教堂進行葬禮後,他的靈柩被安葬在蒙帕納斯墓地,與繼父奧畢克將軍合葬一穴(1871年,波德萊爾的母親也葬在這裡)。
  •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芥川文學沿襲了當時的頹廢、享樂、唯美、懷疑、等傾向的的文學思潮,他對這種文學這種風格情有獨鍾,甚至寫出「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的名句。 芥川龍之介創造進入中期以後,成就不及前期,相對於才氣縱橫的前期作品,中期的作品良莠不一的頓挫感,他試圖突破自己,卻成功作品很少,遠未達到歷史小說所具有的高度,伴隨他的新探索而來的更多的是挫敗感。
  • 蒙田、波德萊爾:波爾多的「陶淵明」 & 巴黎的「李白」
    (原創/碧雲天)今天分享法國的兩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一位是來自波爾多的蒙田,一位是巴黎的波德萊爾。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兩位作家的個性,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蒙田比作中國古代的「陶淵明」,屬於隱逸派;波德萊爾在性格上有點像詩仙「李白」,屬於大膽的反叛者。
  • 廢墟集|《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評註(上)
    波德萊爾,《惡之花》受朋友之邀,捋一捋本雅明的這篇《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文章分為十二個小節,本雅明由此探討從波德萊爾的詩歌引發而去的一些思考。「震驚體驗」正是波德萊爾抒情詩的根基。偉大的強力詩人是一位偉大的開拓者,波德萊爾其詩歌使命在於,擺脫經驗的束縛。他發現了一個空曠地帶並用自己的詩填補了它。
  • 每日一句 | 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惡之花》壯遊無止,每日一句。追求簡短,心情隨筆。《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一部詩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詩的集合,而是一本有邏輯、有結構、有頭有尾、渾然一體的書。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 惡之為花,其色豔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它綻開在地獄的邊緣。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惡之花》經過多年的蓄積、磨礪,終於出現在巴黎的書店裡。 由一百多首詩歌組成的《惡之花》,由詩人精心安排為六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序地展開詩人的精神探索。
  •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2020-10-04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德萊爾
    把本雅明定義為一個文學批評家恐怕與把卡夫卡定義為一個小說家一樣言不盡意。波德萊爾本雅明筆下的波德萊爾無疑是「文人」的最地道的形象。這既非由于波德萊爾「什麼都寫」或在藝術主張上朝三暮四,也非由於他曾在煙霧瀰漫的小酒館裡密謀策劃,在二月革命的街角上扛著長槍高喊「打倒奧皮克將軍(他的繼父)」。
  • 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鬱》:現代主義特色的散文詩
    《巴黎的憂鬱》中譯本波德萊爾作為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也常被視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巴黎的憂鬱》是他的一部散文詩,不妨說也是帶有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色的。當然,書中也有不少地方直指人心,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