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世以來,地球上的生命由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狀態;由原核生物漸漸過渡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演變為多細胞。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多個方向的為地球建立生物多樣性。
我們曾不僅一次感嘆於世界之大,趁著微風不燥,想去這世上多走幾遭。去看看澳大利亞的考拉,北美的紅狼,佛羅裡達的美洲獅以及中國的大熊貓。
我們也曾痛心疾首過,看著非洲大象的牙被無情偷盜,藏區的羚羊被冷血捕殺。也曾聽過江豚在輪船的轟鳴中無聲哭泣,聽過活體黑熊抽膽汁的那無助呻吟。人類作為地球主宰者數萬年,似乎淡忘了一切,忘卻了生物和諧相處,也忘卻了正是因為生物多樣性的生生不息這才有了我們需要共同守護的一片藍天。
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稱為奧陶紀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起因由於地球環境變冷以及海平面下降致使生活在水體中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蕩然無存。
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公元前4.05億年。在將近5000萬年的時間裡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由於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些列原因在2.5億年前致使地球上超過96%的物種滅絕。
第四次又稱為三疊紀大滅絕。從此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內陸盆地開始出現。
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恐龍大滅絕。自此,人類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現今我們正在經歷物種的第六大滅絕。人類出現後,自身的生活行為以及對周圍環境資源地大肆開採,使得地球生物多樣性遭到了無情的打壓於裂解。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的加速讓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對動物來說確實棲息地大量減少、種群數量不斷銳減、食物來源多樣化大打折扣甚至過上了每日提心弔膽的生活。據有關科學家報導
人類的幹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在過去的數百年裡,一個個物種從眼前逝去。
渡渡鳥
16世紀荷蘭人來到模里西斯,因為渡渡鳥肉質肥美,荷蘭人大量捕食,渡渡鳥的生殖繁衍以及生存環境遭到了毀滅性地打擊。大約17世紀,最後一隻渡渡鳥滅絕。
布巴爾羚羊
羚羊本身自帶的埃及神話傳說並未使歐洲偷盜者望而生怖。大量的羚羊遭到狩獵供以欣賞,於1923年最後一隻巴布爾羚羊在巴黎動物園去世。
臺灣雲豹
1972年,人類過度捕殺與棲息地大量被破壞,臺灣再未見其蹤跡,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布雲豹可能滅絕。
南極狼
南極狼又被稱為南方愚蠢的狗,暗指其缺乏對事物的恐懼。作為福克蘭島上唯一的捕食者它無所畏懼。移民者的入侵使得南極狼被大量捕殺。由於南極狼性情溫馴,移民者甚至可以一手持肉餵它,一手拿棍將其敲死。最後一隻南極狼於1868年帶入倫敦幾年後死亡。
西非黑犀牛
曾經黑犀牛也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自由的嬉戲,但自1980年代以來,非洲盜獵盛行,數量急劇下降。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經過調研後宣布此亞種滅絕。
北部白犀牛
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在肯亞去世,終年45歲。
在環境巨變的當下,南極冰川開始逐漸融化,溫室效應使得各類動物棲息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垃圾的盛行給覓食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化學傷害。當我們在用著各類一次性用品時,不如多多想想,隨手一扔,連鎖效應究竟有多大。當我們吹著空調吃著雪糕時,不妨把溫度調高點。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我想這該是的當下的主旋律。
今年,7月1日。上海率先正式施行垃圾分類。全球都在不斷重視環境與生態問題,在自然面前,人類選擇了妥協。只有各生物和諧相處,生態鏈才能穩定長存。自上海後,我國各個地方也漸漸出臺了垃圾分類政策。
面對偷盜者,我們更多的應是要嚴厲打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建立完整的社會法律體系方能更好懲治動物偷盜。
我們喜歡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喜歡江豚寶寶的微笑,也想眺望藏羚羊在藏地奔馳的背影。我們喜歡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也想著美好的事物不會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