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這裡佛陀說,他往昔修忍辱,作忍辱仙人,就作了五百世,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成佛的艱難。
作為資糧位的凡夫,我們要修忍辱,見道之後的第三地菩薩主要的修行功夫,就是安住於空性修忍辱波羅蜜,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為什麼要修忍辱?對我們凡夫而言,修忍辱就是為了破我執,而能修忍辱,不生嗔恨,也就在於無我。
前面的經文講得很清晰,佛陀被歌利王支解,而不生嗔恨,為什麼?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修忍辱的要點是無我,是因無我而不起嗔恨。
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法門,是構建在發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之上的修行法門,因此不要誤解了忍辱。比如說面對社會上給眾生帶來種種苦難的那些黑暗邪惡的勢力,面對社會上給眾生帶來種種苦難的那些社會不公的現象,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個佛教徒,應該如何?
不要忘記發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度一切眾生出離苦難的心,這個出離苦難,包括世間的出離與出世間的出離,當然從究竟意義上講,佛教的出離苦難是出世的出離,但我們不能否定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世間意義上的出離苦難,不能夠迴避,不能否定。
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面對黑暗、邪惡和社會不公,往往選擇沉默,為什麼?因為對黑暗、對邪惡、對不公去發聲,去有所作為,那是有風險的;
由於害怕風險,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敢發聲、不願去有所作為,其實這是自私的表現,而自私的背後是我執,這明明是因為自私,是因為我執,而不敢發聲、不願作為,可是有些佛教徒卻把這種沉默美其名曰修忍辱,這是巨大的誤會,這絕不是修忍辱,這是忘失菩提心。
這是第十四段經文的第二部分。
下邊開始第三部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句話當然是兩個要點。第一,離一切相,離一切什麼相?狹義地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廣義的說,凡夫所執著的凡夫誤以為的真實世界。
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薩,要「離一切相」,這就是要證空性,是勝義諦菩提心,但同時要在「離一切相」的時候,發切切實實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的心,這是世俗諦菩提心。
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的不二。佛陀進一步解釋什麼是離一切相而發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凡夫的外境,也叫「六塵」,這是我們凡夫境界這個相的典型代表。「離一切相」,就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應該無所住。但無所住,還要生心,生的什麼心?菩提心。第十段有一句非常重要的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在這句話上見道大悟的,但我們不應因此對這句話作過度詮釋。第十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其心」,其實就是世俗諦菩提心,依據是哪裡?依據就是這第十四段經文。
佛陀講得很清楚:「應生無所住心」,這是什麼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看下邊的經文: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如果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心有所住,那就不是真正發心之人應該的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菩提心是無住的,因此生起菩提心,修六度——這裡又是以布施為例——依然還是無住的,要為利益一切眾生,無住而行布施。下邊佛陀做了總結: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前面的經文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裡做了總結:「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我們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看下一句經文: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不存在,那麼執著著這個凡夫境界為實有的眾生本身,依然也是不存在。《金剛經》反覆強調,發大心的菩薩,度了眾生,實無眾生得度,因為「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這是第十四段第三部分。下面看第四部分,老師說: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第四重二諦勝義諦是「離言空性」,但世俗諦是假有唯名。佛陀在世俗諦上安立種種名言,度化眾生,而在這裡佛陀說,佛陀這些名言的安立,都是真實的,這裡用了五個詞語:「真語者」,梵文是「bhūta-vādī」,指說真實語的人;「實語者」,「satyavādī」,「satya」就是道理,所以實語者就是說真正道理的人;「如語者」,「tathāvādī」,「tathā」是「如」的意思,本來的樣子,說如實語的人;「不誑語者」,「vitatha-vādī」,就是不說欺騙的虛妄的話的人;「不異語者」,「ananyathāvādī」,就是不說怪異、荒謬話的人。
繼續看下邊經文,老師話鋒一轉,說: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鳩摩羅什譯的語言很簡單,叫「如來所得法」,其實對照梵文,是如來所證法、所說法。在這裡老師說,如來的法,「此法無實無虛」,鳩摩羅什用的是「實」和「虛」,千萬不要在這裡跟道家思想的虛實學說往一起扯,沒有關係。
這裡的實和虛,什麼意思?實,對應的梵文是「satya」,就是真實,真的;虛,對應的梵文是「mā」,就是虛假,假的。所以「無實無虛」,就是既不是真實,也不是虛假,不真不假。玄奘法師譯作「非諦非妄」,義淨法師譯作「非實非妄」。怎麼理解佛陀的法?既不真,也不假。
首先從二諦上可以理解,在勝義諦上不真,在世俗諦上不假。在勝義諦空性上一切法是空,但是在世俗諦、名言諦上,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安立了種種的名言。
雖然我們說「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也就是佛陀所安立的種種名言沒有對應的真實,叫「非如其言而有其義」,但是佛陀安立這種種的名言,又是有針對性的,佛陀安立這種種的名言,是對治我們眾生種種的病,「亦非無事而有所說。」所以在世俗諦、名言諦上,又不假。從二諦的角度來理解,佛陀說的法,既不真也不假,這就是中道。
這句話還可以從更深的一層法義上去理解,從究竟空性上去理解,因為真實與虛假,真與假,原本就是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對相待而生的名言。在究竟的空性上,沒有真與假的分別,不真不假。
第十四段第四部分經文,分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在世俗諦、在名言諦上講,佛陀安立的種種名言,都是真實的,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是第二部分又說,從究竟勝義上講,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
「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47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