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2020-12-18 淨名精舍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這裡佛陀說,他往昔修忍辱,作忍辱仙人,就作了五百世,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成佛的艱難。

作為資糧位的凡夫,我們要修忍辱,見道之後的第三地菩薩主要的修行功夫,就是安住於空性修忍辱波羅蜜,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為什麼要修忍辱?對我們凡夫而言,修忍辱就是為了破我執,而能修忍辱,不生嗔恨,也就在於無我。

前面的經文講得很清晰,佛陀被歌利王支解,而不生嗔恨,為什麼?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修忍辱的要點是無我,是因無我而不起嗔恨。

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法門,是構建在發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之上的修行法門,因此不要誤解了忍辱。比如說面對社會上給眾生帶來種種苦難的那些黑暗邪惡的勢力,面對社會上給眾生帶來種種苦難的那些社會不公的現象,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個佛教徒,應該如何?

不要忘記發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度一切眾生出離苦難的心,這個出離苦難,包括世間的出離與出世間的出離,當然從究竟意義上講,佛教的出離苦難是出世的出離,但我們不能否定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世間意義上的出離苦難,不能夠迴避,不能否定。

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面對黑暗、邪惡和社會不公,往往選擇沉默,為什麼?因為對黑暗、對邪惡、對不公去發聲,去有所作為,那是有風險的;

由於害怕風險,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敢發聲、不願去有所作為,其實這是自私的表現,而自私的背後是我執,這明明是因為自私,是因為我執,而不敢發聲、不願作為,可是有些佛教徒卻把這種沉默美其名曰修忍辱,這是巨大的誤會,這絕不是修忍辱,這是忘失菩提心。

這是第十四段經文的第二部分。

下邊開始第三部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句話當然是兩個要點。第一,離一切相,離一切什麼相?狹義地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廣義的說,凡夫所執著的凡夫誤以為的真實世界。

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薩,要「離一切相」,這就是要證空性,是勝義諦菩提心,但同時要在「離一切相」的時候,發切切實實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的心,這是世俗諦菩提心。

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的不二。佛陀進一步解釋什麼是離一切相而發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凡夫的外境,也叫「六塵」,這是我們凡夫境界這個相的典型代表。「離一切相」,就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應該無所住。但無所住,還要生心,生的什麼心?菩提心。第十段有一句非常重要的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在這句話上見道大悟的,但我們不應因此對這句話作過度詮釋。第十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其心」,其實就是世俗諦菩提心,依據是哪裡?依據就是這第十四段經文。

佛陀講得很清楚:「應生無所住心」,這是什麼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看下邊的經文: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如果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心有所住,那就不是真正發心之人應該的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菩提心是無住的,因此生起菩提心,修六度——這裡又是以布施為例——依然還是無住的,要為利益一切眾生,無住而行布施。下邊佛陀做了總結: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前面的經文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裡做了總結:「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我們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看下一句經文: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不存在,那麼執著著這個凡夫境界為實有的眾生本身,依然也是不存在。《金剛經》反覆強調,發大心的菩薩,度了眾生,實無眾生得度,因為「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這是第十四段第三部分。下面看第四部分,老師說: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第四重二諦勝義諦是「離言空性」,但世俗諦是假有唯名。佛陀在世俗諦上安立種種名言,度化眾生,而在這裡佛陀說,佛陀這些名言的安立,都是真實的,這裡用了五個詞語:「真語者」,梵文是「bhūta-vādī」,指說真實語的人;「實語者」,「satyavādī」,「satya」就是道理,所以實語者就是說真正道理的人;「如語者」,「tathāvādī」,「tathā」是「如」的意思,本來的樣子,說如實語的人;「不誑語者」,「vitatha-vādī」,就是不說欺騙的虛妄的話的人;「不異語者」,「ananyathāvādī」,就是不說怪異、荒謬話的人。

繼續看下邊經文,老師話鋒一轉,說: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鳩摩羅什譯的語言很簡單,叫「如來所得法」,其實對照梵文,是如來所證法、所說法。在這裡老師說,如來的法,「此法無實無虛」,鳩摩羅什用的是「實」和「虛」,千萬不要在這裡跟道家思想的虛實學說往一起扯,沒有關係。

這裡的實和虛,什麼意思?實,對應的梵文是「satya」,就是真實,真的;虛,對應的梵文是「mā」,就是虛假,假的。所以「無實無虛」,就是既不是真實,也不是虛假,不真不假。玄奘法師譯作「非諦非妄」,義淨法師譯作「非實非妄」。怎麼理解佛陀的法?既不真,也不假。

首先從二諦上可以理解,在勝義諦上不真,在世俗諦上不假。在勝義諦空性上一切法是空,但是在世俗諦、名言諦上,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安立了種種的名言。

雖然我們說「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也就是佛陀所安立的種種名言沒有對應的真實,叫「非如其言而有其義」,但是佛陀安立這種種的名言,又是有針對性的,佛陀安立這種種的名言,是對治我們眾生種種的病,「亦非無事而有所說。」所以在世俗諦、名言諦上,又不假。從二諦的角度來理解,佛陀說的法,既不真也不假,這就是中道。

這句話還可以從更深的一層法義上去理解,從究竟空性上去理解,因為真實與虛假,真與假,原本就是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對相待而生的名言。在究竟的空性上,沒有真與假的分別,不真不假。

第十四段第四部分經文,分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在世俗諦、在名言諦上講,佛陀安立的種種名言,都是真實的,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是第二部分又說,從究竟勝義上講,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

「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47講整理

相關焦點

  • 「中道」是頓悟的要訣
    佛陀所展示的中道智慧,是既不沉迷利樂,也不深住苦行,這二者一個驕縱五欲,一個是壓制心性,都是偏向外在的行為舉措,屬無常事,於內在的覺悟明晰是乏少的,只是在改變生活方式,卻不是在覺悟種種不同人生之因由。須知佛陀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立志為我等大眾找到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卻不是要讓自己成為何種高人一等的存在。
  • 《楞嚴》違背佛陀所說三法印之舉證:部分條列式整理(邏輯實證)
    這段經文是在說五蘊等「沒有因緣性」,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受陰(性)非因緣。若按照對偶法則,既然後面是說「非自然性」,那麼前面那句我們可以合理解釋成把「性」省略掉的「因緣性」,這樣其實並不會太突兀。五蘊,六入等等,我不是早就說他們在經中都是以「云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來當開頭論述嗎?性當然非因緣生。不知道你還在質疑什麼?提論06:請讀《楞嚴》經文,每段開頭都是假設問句「云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最後結尾都說「受陰(以受陰為例)是虛幻,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佛陀講說三種法調御修行者的故事(雜阿含909經)
    聚落主說:「便當殺之。」 聚落主問佛陀:「佛陀,無上調御修行者,當以幾種方法調御修行者?」 佛陀告訴聚落主:「我也以三法調御修行者。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 聚落主問:「佛陀,若用這三種法調御修行者,還調御不了,該怎麼辦呢?」
  •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包含這2種類型,是通觀全體的智慧!
    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龍樹這一系的中觀思想,乃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觀哲學正是要把阿含經的深意給發掘出來。
  • 中道在哪裡 | 隆波帕默
    但是忍耐之前先要訓練心走上中道!這很難,因為世間人都是追隨煩惱習氣。早晨一睜眼就想著其他人與事,只注意外界。他們留意色法(現象)而不留意眼睛,留意聲音而不留意耳朵,留意氣味而不關心鼻子,留意味道而不留意舌頭,留意和身體接觸之物而不注意自己身體;留意所想的事,而未回觀自心。這是所有眾生最大的誤區——不願回觀自己,因此無法走上佛陀為我們鋪好的路。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而佛陀所說的內容都是根據其所證的究竟真理即諸法實相而說的,因此,智者其實是將佛陀所證得的關於宇宙人生的實相或真理詮解為了三諦。對此,智者也曾以《法華經》為例來進行說明:「今經亦有其義,《壽量》雲『非如非異』即中道,如即真,異即俗。」而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經文是這樣表述的:「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 佛曰:一切法不可說,為什麼還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佛陀錯了嗎?
    佛陀就是覺得眾生的之所無法認識在自我就是因為有「貪嗔痴慢疑」這些心的幹擾,所以只能針對這個問題佛陀就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有人又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佛陀曾經講過。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這就讓大家迷惑不已,既然不可說,為什麼還給眾生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佛陀錯了嗎?
  • 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平實錯解《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所説的「滅相不滅」、「般若中道」意涵
    印順法師的解讀「滅相不滅」是 佛陀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所説,上面蕭導師用斷章取義之詭辯所批評的印順引文,出自印順法師在《空之探究》一書。先看印順法師的全文:無為法是有為法的實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對立法。為了要說明,不得不說為二──有為與無為。其實,有為就是無為,不見有為即是無為(非二法合一);「於有為法無為不取相」(這是無為的意趣所在)。
  • 《佛陀的教示—雜阿含經的啟示》3-12 不實來去
    於是,他便去參見佛陀,如禮問安後,就上述的種種問題請示佛陀。佛陀告訴他:「我現在就為你解說,注意聽!用心思考!什麼是二呢?眼和色境是二,耳和聲境、鼻和香境、舌和味境、身和觸境、意和法境等等,都是兩種法。比丘啊!就如兩手拍擊時,會有聲音產生。同樣的道理,以眼和色和合為因緣,就會產生眼識,以眼、色和眼識等三事和合為因緣,就會產生觸,有了觸就會有受、相、思等等連鎖的心理反應。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法非佛陀創造,因為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只要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則。佛陀只不過以正智慧,經過深微的觀察,覺悟其理,從而得到大解脫,並為有情開演而已。此如《雜阿含經》第299 經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或未出世,法界常住。
  • 《原佛》觀察|炎軍:「大乘非佛說」和「大乘是佛說」 兩種觀點的對話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大乘非佛說」。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大乘佛經並非佛陀本人親說,而是在佛陀涅槃數百年之後,由後世的一些佛教徒,為了緬懷、追慕佛陀,在吸收了某些外道思想的基礎上,所撰造出來的神化佛陀的宗教作品。在當前的學術界,大乘非佛說似乎成了一個定論。著名的佛教學者大都持有這種觀點,乃至許多出家的法師也是這種觀點的忠實擁護者。當然,也有不少人否認這種觀點。
  • 佛度有緣人,如來說這句話是妄語,你明白怎樣通達無我之法嗎
    六祖慧能大師說:「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道出了學佛要以無相為宗旨,無住體空為目標,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般若妙義,成就無上菩提。只因為世人被煩惱執著蒙蔽了自性,所以,佛陀傳授了見性之法,讓世人了解自己的真如本體,回歸自性。
  • 想要開悟,其實很簡單,《金剛經》裡說了二十多次!
    佛陀在悟道之際就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用佛陀悟道時的感嘆來對照讀佛法的修行,不難發現佛所指的「妄想執著」,實質上就是一個「相」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住一切諸相,即名眾生。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佛經中大部分是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其實是很親切的。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其實,《金剛經》裡沒有一句簡單重複的話。
  •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還會是佛法嗎
    一者,佛說之法,佛陀所開示的法理;二者,成佛之法,可以讓你成佛的法門。不管是哪個層面上的含義,佛法都是基於眾生而說的、都是基於眾生而闡述的。佛陀之所以是佛陀,因為他證悟了佛法,所以呢,佛陀所說的佛法並不會是說給自己聽的。既然佛法是佛陀為眾生而開示的,那麼佛法就會包含有:勝義諦法和方便法。為什麼佛陀不竟說勝義諦法,還要權說方便之法呢?因為佛法的受眾是無明之眾生。既為眾生,都有無明。
  • 楞嚴經要義31:其實道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覺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本科重點在「徧歷陰入處界會理」,前面是從我們在見東西的時候有道,這個地方佛陀就廣泛說,其實道是無所不在的,不是你見到東西有道,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通通有道,其實道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覺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只是我們當面錯過如此而已。這時佛陀必須告訴我們說,其實道是無所不在的,那它理由何在呢?
  • 南隱禪師說禪——【真心法性,非色非空】
    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如來為這些可悲憐的人說法以後,阿難領受到了如來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誨。他垂手哭泣起來,並對如來說:我雖然領承了如來宣示的無上佛法,覺悟到妙明心本來即是圓滿不差別,是常存的心靈境界。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了證四聖諦
    佛陀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世間並無恆常不變的事物。佛教說「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自存常在,覺悟「緣起法」才得以成佛。若用「緣起法」來分析世間萬象,分析到最後都沒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認為諸法無有恆常主宰之實體,站在真諦的角度「諸法無我」,而不是否認世間的一切。佛家的觀點認為覺悟「緣起法」,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才能明白一切事物產生的起源;萬事萬物不過因緣和合的短暫存在,緣聚則有,緣散則滅,並且永遠處於由生到滅的變化過程中,因而被認為是虛幻不實的東西。
  • 分享《釋迦哲理是什麼》第十五部分:中道和八正道
    十五、中道和八正道這不是走極端的而趨入宗教生命之道在佛陀教義中一個傑出的真理發現是中道的生活方式。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修行方法是避免極端的縱慾和自我苦行。佛陀告訴弟子們,任何人只要能依照佛陀或宇宙律生活,他就會受到宇宙律引導和保護。只要依法修習,不礙此法而生活,這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就是中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