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質量其實並不存在,宇宙最小粒子空無一物

2020-12-17 劍仙李一白

物質的原子數或者分子數作為假說,在古希臘就有了,但僅僅是假說而已,更像是一個哲學概念。而且一開始人們對分子和原子的定義也不是很清晰,經常混淆這兩個概念。

近代物質結構的理論和古代的原子說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到了18世紀出現了化學,拉瓦錫等人發現了各種元素,而元素可以構成化合物,但是他們依然不知道化合物分子的概念。

1799年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魯斯特發現了定比定律,也就是每一種化合物,不論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其組成元素的質量比例都是整數。隨後英國化學家代爾頓在得知普魯斯特的定比定律後,意識到這說明各種物質存在一些可數的最小單位,不會出現半個單位。當然認為這些最小單位就是原子,而不同質量的原子代表不同的元素。

當然道爾頓還不知道區分分子和原子,道爾頓的原子論從邏輯上可以解釋物質的構成以及各種化學反應的原因,但是它無法通過實驗證明這種例子的真實存在。因為物質的分子小得到看不見,即使用顯微鏡也看不見。

最初通過實驗驗證,證實分子存在的是靠間接的觀察。1827年英國生物學家羅伯特布朗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懸浮於水中的花粉所做出的不規則運動,也就是後來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布朗運動,不然起初以為自己發現了某種微生物,但是後來證明並非如此。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對布朗運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最後大家一致認為,花粉的運動是由構成水分子的隨機運動撞擊導致的。當然這種解釋雖然合理,但依然是假說。如果水分子存在,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定量的度量才有說服力。

1905年愛因斯坦推導出了布朗粒子擴散方程,它根據布朗粒子平均的位移平方推導出這些粒子的擴散係數,再根據擴散係數推導出水分子的大小和密度,也就是單位體積有多少水分子。雖然愛因斯坦當時的計算結果相比今天更準確的測定來說並不很準確,分子的體積估計過大,運動速度估計過慢,但是它的理論與以往的氣體分子運動的理論和實驗結果相吻合,從此分子說才算確立下來了。

幾年以後,法國物理學家佩蘭利用愛因斯坦的理論進一步證實了分子的存在,並因此獲得了192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利用柯爾莫哥洛夫的概率論理論以及隨機過程中的鄧斯克定理,能夠證實水分子運動導致的花粉、布朗運動和觀察到的結果完全吻合。

在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之後,我們就開始好奇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當然沒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可以觀察原子的內部結構。不過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巧妙地找到了一種間接了解原子結構的實驗方法。這個方法原理並不複雜,為了說明他,我們不妨打一個比方,假如我們想知道一個草垛裡邊到底有什麼東西,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或者是部分實心的,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機槍對它進行掃射。如果所有子彈都被彈了回來,我們知道炒作是實心的,如果所有的子彈都不改變,軌跡穿了過去,那麼草垛裡面應該是空的。

盧瑟福把原子想像成草垛,只不過他用來掃射的是一把特殊的槍。阿爾法射線。

1909年盧瑟福用阿爾法射線轟擊一個用金箔做的靶子,他之所以採用金箔做靶子,是因為金的比重比較大,當時人們猜想它的原子應該比較大,容易被阿爾法射線命中。

盧瑟福在實驗中發現,既不是所有的例子都穿過了金箔,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被彈了回來,其實大部分傳了過去,個別的被彈了回來或者被撞歪了,大約佔總數的1/萬。這說明原子核內部既不是完全空心的,也不是完全實心的,而是大部分區域是空的。

但是中間有一個很小的實心的河,羅斯福把中間高密度的合稱為原子核,後來發現原子核的周圍是密度質量極低的電子云,由於原子核的體積很小,直徑只有原子的幾1/萬,相當於在足球場中央豎起的一支鉛筆。因此盧瑟福要想找到那些被反射或者建設的阿爾法粒子成像的照片,其實非常困難,除了大量拍攝照片,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盧瑟福的實驗持續了兩年左右,一共拍了幾十萬張照片,才得到足夠多的能夠說明問題的阿爾法、粒子被反射和建設的照片。1911年盧瑟福終於完成了這項馬拉松式的實驗,並且揭開了原子內部的秘密。後來他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且得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原子的模型。

為了了解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是什麼?1917年盧瑟福運用阿爾法射線攻擊質量較小的氮原子,他發現氮原子和被擊碎後得到了一堆親戚的原子核,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氫原子核是構成所有原子核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被稱為質子,盧瑟福的助手查德維克進一步發現,氮原子的質量數是14,也就是說是氫原子核的14倍,但是它只有7個電子,這樣一來很多物理學現象就解釋不了了。

如果按照具有一個質子一個電子的氫原子來推算,每個質子所帶的正電荷和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應該相等,這才能達到原子攜帶電荷的中性。但是如果按照氮原子推薦,它的原子核裡有14個質子等外面只有7個電子電子,只能是電量只有電子的一半,這就產生了矛盾。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盧瑟福和查德威克認為在原子核中可能會有一種不帶電的質量和粒子一樣大的基本粒子,他們將它稱為中止,也就是電荷、中性的意思。因為中子不帶電,所以很難通過實驗觀測到15年後,也就是1932年約裡奧居裡和伊麗娜約裡奧居裡,居裡夫人就居裡夫婦,用阿爾法射線轟擊皮李鵬等元素,發現了前所未見的穿透性強的輻射,不過他們誤以為是伽馬射線。

盧瑟福月查威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小居裡夫婦的解釋不合理,他們所發現的應該是自己所設想的宗旨。而遠在羅馬的艾託雷馬約拉納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約裡奧基裡夫婦發現了終止,卻不知道,為了抓緊時間證明終止的存在,他們停掉了手中所有的工作,設計了一個證實中子的簡易實驗,並且不分晝夜地幹了起來。

查德威克先向自然雜誌投了一篇簡短的論文,從理論上講述了宗旨存在的可能性。三個月後,他又通過實驗證實了中子的存在,並且計算出它的質量,到現在原子的模型才變得完美起來。

幾乎就在查德威克發現中子的同時,美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勞倫斯和小居裡夫婦也證實了中子的存在,並且計算出了它的質量。在這三組人中以小居裡夫婦的計算最為準確,不過1935年關於中子發現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是授予了查勒維克,小居裡夫婦則因在放射性研究的貢獻得到了當年的化學獎。

勞倫斯也在4年後因為發明回旋加速器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子的發現,再次說明重大的科技發現常常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一兩個天才偶然的靈感,其實某個科學家錯失了一兩次機會,同時在其他的科學家也會得到相應的發現。

質子和中子統稱為強子,他們的內部結構一直到1968年才被破解,因為在此之前的實驗設備不足以將強子打開。

1968年Stanford加速器中心證實了質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夸克,從而證實了4年前美國物理學家穆裡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提出的夸克模型的正確性。

接下來物理學、科學家們又想搞清楚夸克的內部到底是什麼?於是他們又用盧瑟福當年的老辦法,採用極高速的粒子去轟擊夸克,最後發現跨科的內部空無一物,也就是說夸克是構成宇宙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之一,事實上它是高速旋轉的純能量。

基於這種認識,物理學家最終構想出一個關於宇宙萬物的標準模型,裡面包括一些夸克和輕子等基本粒子,他們通過幾種作用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也就是說對於物質不論怎麼分,最終總會得到一大堆夸克和一大堆電子之類的粒子,而每一種這樣的粒子其質量都是0,也就是說裡面是空無一物的。因此宇宙是純能量的。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如果宇宙是純能量的,那麼物質是從哪裡來呢?其實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愛因斯坦就告訴我們e等於MC的平方,也就是說大家所看到的物質其實只是能量的一種表象而已。當然這樣一來大家可能更困惑了,既然能量是虛無縹緲的,如果物質源於能量,那麼它為什麼會有質量、形狀和體積?

其實人類在發現夸克之前就了解到一些基本粒子的靜止量為0,並且試圖解釋這種現象。

1964年,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提出了一種解釋質量產生的假說,也就是希格斯機制。根據西格斯等人的理論,宇宙中有一種場叫希格斯場,像膠水一樣將基本粒子粘在一起,使他們有了質量和體積,理論非常完美。因此物理學家後來接受了這種想法,但是正是希格斯等人的理論,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2012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了西格斯波瑟子,證實了希格斯場的存在。2013年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趣的是,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是最早的表述為 m等於e除以c的平方,也就是說它們告訴我們質量的來源是能量,可見其深刻洞察力遠超同時代的人。不過後人將物質轉化成能量時,將這個公式寫成了e等於MC的平方。今天我們利用這個公式製造核反應物質,再變成能量,不過是大自然創造宇宙物質的逆過程而已。愛因斯坦簡單而深刻的公式,不僅和牛頓第二定律共同被認為是物理學上最漂亮的兩個數學公式,而且告訴人類密度最高的智能量的來源,也就是將質量變成能量。

相關焦點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然而,這種無害而又細小的粒子卻在宇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 天問專欄
    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
  • 它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但它從大湮滅中拯救了宇宙
    研究人員找到了展示我們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如何把我們從徹底殲滅中拯救的演示方法科研人員想方設法證明宇宙中最小微粒是如何使人類免於徹底毀滅的的圖:宇宙大爆炸後的極速膨脹使得最初的微觀宇宙延伸為宏觀,並將宇宙能量轉化為物質
  • 平行宇宙,另一個你,或許真的存在
    第一種平行宇宙是說,我們的宇宙正處於膨脹過程中,那麼我們的宇宙之外是什麼呢,如果說外面空無一物,顯然這樣的說法不太讓人信服,因此就引出了一種假說,在宇宙之外還有其它平級的宇宙,它們也處在膨脹過程中,這種平級的宇宙有無數個,既然這樣的話,無數個宇宙中很可能就有無數個地球,無數個你與我。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磁場力也在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機、電燈以及電磁爐等都是磁場力的作用。因此只要我們解開一種力的奧秘,都能夠讓我們的文明實現更高一階的跨越。除了重力與磁場力,其實我們宇宙當中還存在兩種力,強力與弱力,如果要解釋這兩種力,就必須要提及「上帝粒子」。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假設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粒子組成,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粒子?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基本」粒子被認為不可再分割的。「我們基本上認為粒子是一個點狀物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論家瑪麗·蓋拉德說,她在上世紀70年代預測了兩種夸克的質量。然而粒子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電荷和質量。一個無量綱的點怎麼能收到重力的影響呢?
  • 儘管我們的手中空無一物
    人們對宇宙有過太多浪漫想像,了解宇宙不僅不會扼殺幻想,反而會賦予它一層新的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星。不管我們是否明白宇宙的奧秘,宇宙都在展現著它原本應有的樣貌和規律,而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其實無時無刻地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 霍金聲稱「上帝粒子」是宇宙毀滅的種子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對於希格斯玻色子,霍金認為宇宙中不可能存在這種粒子
  • 暗物質是什麼樣的粒子呢?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理論的計算結果和實際的估算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別,這顯然就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於是科學家猜測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種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物質,並且它們有一定的質量!我們所看不見的暗物質20世紀70年代,暗物質的存在被正式肯定,宇宙理論大統一以後,科學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實驗測量中發現中微子存在質量,並且質量在30eV左右(目前測量結果低於該數值
  • 宇宙存在四種力,引力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三種更重要
    海森伯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乘以粒子質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確定性不能小於小於一個確定量,該確定量稱為普朗克常量。不確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個基本的不可迴避的性質。對於我們世界觀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一個完全決定性論的宇宙模型夢想破滅。如果人們甚至不能準確地測量宇宙的狀態,那麼肯定不能準確地預言將來的事情。
  • 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嗎?
    既然談到了量子力學,其實最早的多重宇宙模型就是和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很有關係。比如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或者多個粒子可以處於疊加態,而疊加的就是量子力學裡面通常使用的波函數,量子力學最基本的方程薛丁格方程就是描述的波函數,對於任何粒子的測量就導致了波函數的波包的塌縮,也就是測量之前粒子的狀態是完全不確定的,測量過程導致的波包塌縮給出來了測量結果。
  • 為什麼「X17」粒子和新的第五種基本力很可能不存在
    如果你閱讀過有關第五基本力和新粒子(即「X17」粒子)可能存在的炒作文章,你或許會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場科學革命的風口浪尖。但這個「X17」粒子與第五基本力存在的假設幾乎可以肯定是錯誤的,大量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幾點:1976年Fermilab測量出的電子-正電子對產生速率圖 ,其函數方程中質量不變。
  • 只有一個宇宙存在嗎?《無盡的平行宇宙:多世界解釋的起源》序言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幻想,假如時間可以倒流該多好,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要做一個更好的自己。實際上並不需要時間倒流,你人生的所有夢想,所有的可能都已經在其他的平行宇宙中實現。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從一個極小的奇點開始的,然後不斷膨脹成現在的樣子。這個機理理論上講是可以重複的,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一小片宇宙肯可能發生突然膨脹,從而形成一個嬰兒宇宙,這樣就可以不斷的派生出新的宇宙來。就像吹肥皂泡,肥皂泡會不停地分成兩半,產生新的泡泡。
  • 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並無敵意,然它也並不友善。它只是淡淡無情而已。」——〔美〕J·H·霍姆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堪稱哲學上的恐怖三連問。我們能夠提出這些問題,這也許就是人類和所有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區別。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物質的存在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當空間中沒有任何實物時,便稱之為空。如果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可從微觀角度來看,由於物質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現象不一樣,因此並不能認為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對於宇宙中由實物粒子構成的普通物質,如果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就意味著存在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 宇宙的壽命是10^100年?還是200億年?或者3.65萬億年?
    之所以得出這個數據,是基於對宇宙中黑洞壽命的理論計算,理論計算顯示,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恆星級黑洞)壽命大約是10^67年,而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級黑洞)的壽命或可高達10^100年。在10^100年後,當宇宙中最後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也壽終正寢時,我們的宇宙將幾乎空無一物,留下的只有無垠的黑暗,整個宇宙已經成為一片不斷被稀釋的、由質量最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的「汪洋大海」。這些粒子之間被巨大的空間所分割,因而粒子之間再也不會發生相任何互作用,此時的宇宙各處已經不存在溫差,也沒有任何結構,甚至連1比特的信息也無法儲存。
  • 未來微型粒子加速器或許能發現「平行宇宙」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使用雷射和「晶片加速器」,可以設計微型粒子加速器,或許未來不久基於鞋盒大小的微型粒子加速器,能夠用於搜尋平行宇宙和「上帝粒子」。物理學家花費多年時間進行粒子加速器實驗,希望基於先進的醫學技術製造新形式物質,但是這些加速器質量較大,並且造價昂貴。例如:歐洲核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重量達到38000噸,在地下運行數公裡。目前,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獲得1350萬美元資金用於建造一個微型粒子加速器,工作原型將在5年之內製造完成,它可以產生一個小型加速器的能量,相當於醫用放射儀器。
  •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宇宙塵埃起源新學說,或由氣體粒子碰撞產生
    ,或由氣體粒子碰撞產生研究人員結合觀察和理論方法來確定這些宇宙物質演化背後的物理過程,並首次發現了由於遙遠宇宙中金屬濃度高而導致宇宙塵埃快速增長的證據。這項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上的研究為研究大質量物體的演化階段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 全面解析宇宙中最神秘的理論——蟲洞的魅力
    愛因斯坦,羅森橋梁第一類被理論化的蟲洞是愛因斯坦·羅森橋,他們把每個黑洞都描述成通向無限平行宇宙的入口,現在,我們還是用二維的方式去更好的理解這個理論,空無一物的時空,是平坦的,如果在它的上面放上一些物質,那麼時空將被這些物質彎曲,如果我們不改變物質的質量,而強行大幅縮小這個物質的體積,那麼他周圍的時空彎曲的程度將會變得非常嚴重,這個物質所造成的時空扭曲會越來越大,最終,
  • 四夸克粒子和五夸克粒子出現了,打破物理學認知,粒子或許更神奇
    我們的宇宙非常龐大,促使著人們不斷地去探索宇宙,希望能夠找到宇宙終極奧秘。可是,無限大的宇宙並不是真正的全部,微觀世界更讓人們感到無比神奇。朋友們喜歡科學類知識的話,一定要加我粉絲和關注,沒你,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和我一起進行探討。人類目前已經知道的物質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就是夸克,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同時很多人也知道強子是由三個,或者是兩個夸克組成,點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科學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