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仕途升遷,哪一級最難跨越?從「四品」升「三品」

2020-12-22 騰訊網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只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那麼,什麼級別的官員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也就是說,不光是朝廷之上,就連地方官制系統中,四品以上也是劃分官員級別的重要分水嶺。

換句話說,對於清朝官員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絕對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鴻溝;自然,也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

行政級別上的明顯變化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為「知府」,行政級別為正廳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道員」,行政級別稍高於正廳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委專區書記。

而「從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鹽運使」,執掌一省鹽務,行政級別稍低於副部級;「正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按察使」,執掌一省刑名,相當於現今的政法委書記,行政級別為副部級。

也就是說,從「四品」升為「三品」,除了代表著廳級官員步入部級行列,而且還代表著市級領導正式進入省級領導行列。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及之地方官員正式進入了「封疆大吏」的範圍。

正副官職的立馬轉變

在清朝時期的「中央官職」中,「三品」和「四品」之間的差別更為明顯。

中央官職中,翰林院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侍讀學士」可以理解為高級秘書或者高級參謀。而「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更具統一性,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好、鴻臚寺等中央直屬機構的「二把手」幾乎全部為「正四品」官職。

「侍讀學士」想要進入內閣,成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就必須進入「六部」等中央行政機構或者外放地方,先行任職一段時間的「三品」官職才行。而上述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把手」又幾乎全為「三品」官職。

也就是說,對於「中央官職」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代表著從「二把手」到「一把手」的關鍵性轉變;更是秘書、參謀們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必經之路。

各項待遇的明顯抬升

除了行政級別和正副官職上的明顯區別外,清朝「三品」和「四品」官員之間的各項待遇區別,才是這道鴻溝最難逾越的主要原因。

1、升職渠道的不同

根據清朝的官制規定,清朝「四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並不在吏部,而是由吏部開列名單,皇帝欽點或者直接由皇帝特旨授予。也就是說,清朝「四品」官員再想往上升,就必須有皇帝而非吏部點頭認可,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正常情況下,清朝官員即使「三年一調」,等到順利升至「四品」也基本到了快退休的年齡。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皇帝的特旨厚恩,才能予以關鍵性的升遷。「雍正三大寵臣」之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幾乎都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才順利地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

也就是說,只要得到了皇帝青睞,順利升至「三品」,就等於迎來了更為廣寬的仕途晉升空間,出任封疆大吏甚至位列殿閣、入職軍機都不無可能。

2、家眷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誥封制度」規定,「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也就是說,「三品」官員的家眷誥封可以延伸至「祖母」一輩;而「四品」官員則只能延伸至「母親」一輩;誥封待遇,明顯不同。

3、退休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致仕制度」要求,「三品」及以上官員才擁有「原品致仕」甚至「加銜致仕」並享受「全俸」、「半俸」的退休工資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除了皇帝特旨,一般只能「無品無俸」退休。

4、追諡待遇的不同

清朝文臣死後想要得到「文」字諡號,必須是「翰林」出身,而且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向皇帝請求諡號的追贈。但「三品」官員如果生前無重大過失,一般會在死後予以「加銜」恩賞,也就是硬性將其升級至能夠給予追諡的資格。但「四品」官員則沒有這個特殊資格,就算給予「加銜」,恐怕滿足不了「二品」的硬性規定。

5、蒙蔭待遇的不同

所謂「蒙蔭」,即「因上一輩有功,而給予下一輩入學為官的待遇」。清朝的「三品」官員,按例「蔭子一人,以正七品委用」,直接就是一個正處級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雖然也有「蒙蔭」一說,但級別待遇就差得遠了。

就此來看,清朝官員從「三品」升級至「四品」,不僅僅是行政級別上的關鍵性跨越;「二把手」向「一把手」的決定性職務升遷;而且還能擁有「朝廷大員」、封疆大吏」才能享受的多項特殊待遇。諸如蔭妻封子,諸如退休待遇、諸如死後追諡這種古代文臣最為看重的所在。

所以,「三品」升「四品」才是清朝官員最難跨越,也最渴望跨越的一道鴻溝!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嘯亭雜錄》、《清稗類鈔》、《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相關焦點

  • 科普:清朝的「御前侍衛」是什麼級別的官員?什麼人有資格擔任?
    隸屬於侍衛處的侍衛品級及編制為:一等侍衛——也稱「頭等侍衛」,正三品,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藍翎侍衛——正六品,900人。此外還有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衛編制:一等侍衛9人,二等侍衛18人,三等侍衛66人。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這是為何呢?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何僅僅是正三品官員?
    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按照道理,宰相在所有官員中排名第一,他的級別應該是一流的。比如秦漢時期的宰相,是三公中的第一位,被授予金璽紫絲帶官職,軍銜萬石。但為什麼武周時期的「內史」僅僅是正三品?
  • 北京官員升遷規律折射中國官場晉升法則
    而此前的四個月內,北京剛剛任免近四百名局、處級官員,這也是北京近兩年來最大規模的官員人事調整。不到半年,對於北京政壇來說,至少涉及幾千名官員或喜或悲。「集中調整官員和大規模公選,體現了首都發展定位對官員轉型的現實要求。」從事官員培訓三十餘年,與北京各級官員長期接觸的北京市委黨校教授張勤說。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清朝地方行政區劃由高到低,分為省、道、府、州、縣五級,由於「廳」的設立並不多見,所以略過。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知道,「道」的層次要比「府」稍高一些,不過,道和府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有的是,有的不是。
  • 官員升遷「明規則」
    在29歲時就已經升至副廳,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33歲時出任代市長,38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省長,一路走來52歲時已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汪洋的履歷,無疑是一個成功官員的成長樣本。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機遇。
  • 三品大員也羨慕這沒品的官
    那這個勝過三品大員的翰林院庶吉士,究竟有什麼魔力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翰林院?翰林院始創於唐朝,最初只是為了給一些宮廷的藝能人士提供辦公場所。唐玄宗時期,徵召了一批文人墨客進入翰林院,負責起草詔書,或者陪皇帝寫詩作賦。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李白,初入翰林院時意氣風發,以為能夠踏入仕途,完成自己的從政理想。
  • 紫禁城裡的白色巨塔:錢少事多、難升遷,動不動背黑鍋的清朝太醫
    在古代,專為帝王及其家族成員、重要官員看病的醫生稱為太醫。 《後漢書》記載宮廷有醫官、醫吏、主管藥物的藥丞、主管藥方的方丞。唐朝太醫供職的地方稱為太醫署,宋朝設立了太醫局,它和太醫署不僅是宮廷的醫療保健機構,還負責傳授醫療知識、發展醫學教育。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太醫院」為官方醫療機構,職能、官員品秩和執掌項目都有嚴格規定。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在清朝,類似這樣的「某臺」基本都是對某一個級別官員的尊稱,就好像民國時期通行的「團座」、「師座」、「委座」等稱呼一樣。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而在官員的設置上,宰相是唐朝時期輔佐皇帝、統領百官、協調政務的百官之首,是真正擁有實權的人物。但宰相併不是一個官職,而且它在唐朝的發展也是一步步逐漸走向成熟的。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
  • 升遷與黜降:賞罰二柄的把握
    正二品:唐高祖時有尚書令,為正二品;自唐太宗始,不再設尚書令。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京兆、河南、太原等七郡牧等。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等。從三品:御史大夫、上州刺史、五大都督府長史等。正四品上: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正四品下:尚書六丞、諸司侍郎、下州刺史等。
  • 大清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想升到正一品,身體要好還得活得夠久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掌權者,就是皇帝。其次是作為介於百姓與天子之間的「媒介」——朝臣。而官制,就是管理朝臣最重要的制度。清朝的內閣制,沿襲了明代時期的官制,並且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改良」。
  •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話說,清朝大概是我國歷史上貪汙成風最嚴重的朝代,幾乎可以說是貪官輩出,而且大多膽大妄為,肆無忌憚,似乎完全不把清朝的嚴刑峻法看在眼裡。其中乾隆朝的浙江巡撫王亶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 清朝官員帽上的頂珠,是什麼材質的?
    大家都看過古裝劇官員頭上的帽子應該都見過這帽子尾有花翎,頂有寶珠是清朝官員的身份象徵其頂部最高處的珠子九品、八品——黃金清朝九品和八品的小官頂珠材質都是黃金其中九品為陽刻雕花金而八品為陰刻雕花金七品——素金七品的頂珠同樣使用黃金
  • 在清朝想要升到一品大員有多難?(武官篇)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在清朝文官想要升到一品大元,有多難得出的結論是。非常的尤其是漢人。那麼。如果你。要成為一名武官升到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在這裡小編想說的是,如果你要從武。那麼這個難度比擔任文官更加難。順治朝規定武狀元授予正三品的參將,榜眼授予從三品的遊擊,探花授予正四品的都司。雍正朝規定武狀元授予正三品的御前一等侍衛。榜眼和探花授予正四品的御前二等侍衛。大家別看授予的只是一個侍衛,在清朝從侍衛出身的很多人都擔任了重要的官職,比如像我們熟知的傅恆,他就是侍衛出身最後一步一步擔任到了殿閣大學士和一等公。所以侍衛其實是很多從武出身的人一個起點。
  • 在清朝,你是幾品官?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與【翰遴院】來看下這些官階,算一算,你是幾品: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正國級】官員,如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各部尚書等,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
  • 清朝四品官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看完才知道電視裡的真相
    只要有官員,那麼就會產生品級,古代官員一般的品級是分成九級,在品級之內,還要再細分為正品級和從品級,也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不妨拿滿清統治時期的四品大員來當做例子了解一下四品官僚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級別?
  • 政府公務員「相當於」清朝時期什麼品級官員?
    1、大學士(正一品):副國級人大政協副主席等2、都察院督御史(從一品):副國級紀委書記3、尚書(從一品):正部級中央各部部長4、總督(正二品):正部級幾省主官(暫無)5、巡撫(從二品):正部級省委書記6、布政使(正三品):正部級省長7、按察使(從三品):副部級省紀委書記8、道臺(正四品):類似副部級副省長9、知府(從四品):正廳級市委書記、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