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能相提並論嗎?

2020-12-14 第三方規範化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頂尖的智慧型人才,諸葛亮與劉伯溫常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提及。人們為了讓這兩個人有關聯,甚至還編造了一段傳說故事。故事中說,姜子牙封神之後,因其天賦不足無法得到成仙。一向護犢子的元始天尊認為虧欠了姜子牙,於是親下地府找到找到閻王,談論其成仙一世。閻王無法拒絕元始天尊,只好答應元始天尊,姜子牙轉世投胎之後給他配以九竅玲瓏心,以彌補其仙根不足,助他成仙。這才有了姜子牙一次轉世為孫臏,但因身體殘廢,成仙前選擇兵解。二世轉世諸葛亮,可是因為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等計謀過於狠毒,給自己招致災禍,最終也是無法成仙。

三世轉世劉伯溫,因其助朱元璋統一天下立有大功,最終得到飛升。這雖然只是故事而已,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民間百姓認為諸葛亮與劉伯溫可以相提並論。分析如果單單從民間傳說,演義故事裡看,諸葛亮與劉伯溫是完全可以相提並論的。兩個人都是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是百姓們口中的活神仙,都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可要是比照二人的功績,諸葛亮終其一生,只是完成了其目標的一部分即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是輔佐朱元璋起義成功的最大助力之一,算是完成了其人生價值。這麼看來,劉伯溫的成功要大於諸葛亮。不過現在筆者打算回到這兩個人本體身上進行一下比較,看看二人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一比:著書立說跨時代的比較兩個人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時代發生變化,所面對的局勢也有變化,想要客觀的評價兩個人自然會面臨一些問題。既然如此,那麼我先把兩個人對時代的影響放在一邊不談,只談談兩個人的學術成就。這個比較不會有太多其他因素幹擾,會相對的客觀。諸葛亮名氣最大的傳世作品莫過於《隆中對》與《出師表》,而劉伯溫的作品則是《鬱離子》。諸葛亮的《隆中對》體現了其戰略思維,以及對未來天下格局的一種預判,對劉備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出師表》則是一篇抒情、勸誡類的文章,表現的是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以及對劉禪的期待。

除了這兩篇文章之外,諸葛亮還有《將苑》傳世,在這裡面他闡述了自己的軍事思維。有人說諸葛亮長於政治而短於軍事。但武廟十哲的信仰地位,以及四庫全書中「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託於亮」這一句評價,都可以側面論證諸葛亮的軍事影響多麼深遠。那麼《鬱離子》是什麼樣的呢?如果用劉伯溫自己的話來評價《鬱離子》,那就是「講堯舜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鬱離子》這部書,是劉伯溫的一部筆記。在這裡面包涵了他的政治經濟理念,哲學人文思想,也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

後世把諸葛亮的文章進行整合有了《諸葛亮集箋論》,把劉伯溫的作品整合出了《誠意伯文集》。這樣看來在著書立說上,諸葛亮與劉伯溫可以相提並論。二比:能力才幹比較能力才幹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有人推崇諸葛亮,也有人推崇劉伯溫那就可能會出現並不客觀的比較。還好,筆者對兩個人都很喜歡,不會踩一捧一。但即便這樣,比較起來也是有難度的。畢竟兩個人時隔千年,而且一個是成功了,另一個卻沒有達成最終目標。這樣一來,又該如何比較呢?我們還是先找一個點來說。諸葛亮再剛剛入蜀就連同法正、劉巴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蜀科》中詳細分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

這點上就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是相當重視律法制定的。而劉伯溫作為原元政府官員,他在擔任元朝官員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律法的重要性。在他的理念中,律法不僅可以約束人甚至可以教化人。《大明律》的制定劉伯溫是功不可沒的。至於《蜀科》與《大明律》孰優孰略無法比較。畢竟年代不同,面臨情況也不同,律法的內容也會有所改變。但僅僅從重律法、立律法來看,二人相提並論沒有問題。三比:對君主的影響人們之所以習慣把諸葛亮與劉伯溫放在一起說。除了因為能力之外,還有他們對君主的影響。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與劉伯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可以左右君主的思想與行為。

他們在各自所處的集團中有不可替代性。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制定了未來劉備集團的發展軌道。他的《出師表》又在約束蜀漢後主劉禪的行為規範。劉備給諸葛亮的評價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蜀漢集團,諸葛亮輔佐了兩代人。在劉備處於不利局面下,諸葛亮為他謀劃出了一條可以和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發展之路。而在夷陵之戰失敗,蜀漢陷入危局的時候。也是諸葛亮挺身執掌大局,重新確立吳蜀聯盟,挽救了蜀漢。那麼劉伯溫對於朱元璋又是何等重要呢?劉伯溫出獻策就是讓朱元璋避免兩線作戰,採取各個擊破。同時向朱元璋提出要有奪取天下的終極目標。

在朱元璋面對陳友諒進攻壓力的時候,也是劉伯溫支持朱元璋與陳友諒進行決戰。正是這一戰給朱元璋未來奪取天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是「吾之子房也」。可以說,諸葛亮於劉備,劉伯溫於朱元璋都有著引導以及匡正的作用。即便他們的集團中還有其他謀士,能替代這兩個人的也沒有。結語雖然諸葛亮終其一生北伐沒有成功,而劉伯溫卻成為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統一天下的開國功臣。但這並非二人的能力有所差別,而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在筆者看來諸葛亮與劉伯溫完全可以相提並論。二人同樣有著作傳世,也同樣有著超乎常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二人對各自的君主都有不可替代性。

或許兩個人能力的細節之處各有千秋,但整體考量的話也是旗鼓相當。除此之外,二人的品性都有著共性。兩個人都有君子之心,都是心懷天下之人。

相關焦點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什麼不是一統江山李善長?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來自民間的傳說,原始出處奕天沒有查到,猜測至少應該是在清朝或者更晚時才出現的。如果這句話在明朝就已經開始在坊間流傳,估計劉基的後人早被滿門抄斬了。這句話主要是說諸葛亮和劉基的軍事才能,這點上就跟李善長沒什麼太大關係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類比著說「一統江山李善長」了。
  • 姜子牙、劉伯溫和諸葛亮的本領是從哪裡學來的?內行人一語道破
    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三人不過是其中的牛毛而已,不過這三人的謀略也的確為世人所稱道。 按道理來講這三人應當按照姜子牙、劉伯溫、諸葛亮的順序來排列,畢竟是封神演義姜子牙、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三人都是輔佐君王的人才,功績都很大。 那麼肯定會有人問他們三人是從何處學來的本領,師承何處。
  • 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什麼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並且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之一,在後世更是被小說「神化」,從而出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典故。不過,「一統江山」的劉伯溫結局卻很狼狽,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何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劉伯溫死因的一般說法。按照《明史》和現代人的一些推測,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偉大功勳之後,漸漸的就被朱元璋所排斥了。
  • 朱元璋得天下最大謀臣,成為左膀右臂,最終統一明朝江山
    朱元璋得天下最大謀臣,成為左膀右臂,最終統一明朝江山劉備得諸葛亮而三分天下,朱元璋得劉伯溫而一統江山。不得不說劉伯溫和諸葛亮有著幾分的相似。劉伯溫也是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如張良諸葛亮之輩一樣,成為朝廷的頂梁支柱。
  • 「斬龍狂人」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提到中國古代的謀士,劉伯溫經常會與諸葛亮放在一起被後人拿來對比,從軍事指揮,戰略戰術,謀略心計等等方面進行比較。其中有一個地方是後人非常喜歡比較的,那就是七星燈續命,因為根據傳說,中國歷史上共有2個人用七星燈進行過續命,那就是諸葛亮與劉伯溫,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失敗,最終死於五丈原。而劉伯溫續命成功,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
  • 史上著名三大軍師,得其一者得天下!一個諸葛亮還有兩個是誰?
    今天為大家盤點史上著名的三大軍師,得其一者得天下。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兩個是誰?史上著名三大軍師一:姜子牙姜子牙為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相傳姜子牙在72歲才遇到周文王,被周文王封為太師。姜子牙憑藉傑出的韜略才能,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均尊他為太師,被稱為「百家宗師」。
  • 劉伯溫與諸葛亮的差距:有其才,卻失其時與勢
    劉基字伯溫,一提到劉伯溫,很多朋友自然想到諸葛亮。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和諸葛亮都曾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劉大耳朵三分天下鞠躬盡瘁,劉伯溫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元末明初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人皆拿劉伯溫與諸葛亮作比,可見劉伯溫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高的。劉伯溫也是不負眾望,他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他在戰場上也是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著稱,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的才智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 劉伯溫為何唯獨留下了長白山龍脈?難道只是為了順天勢?
    喜歡歷史小說的朋友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叫作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在明朝末年跟隨朱元璋起事,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由此可見朱元璋有多重視他。如果大家對劉伯溫的事跡聽的比較少,也無可厚非。
  • 劉伯溫斬盡天下龍脈,到了長白山為什麼不敢逗留?害怕危及家人性命
    到了晚年好不容易打下一座江山,不能還沒焐熱就被奪了去啊!既然有龍脈才有國家,那我斬了你的龍脈,自然不會有人再威脅自己的地位了。 於是朱元璋便派劉伯溫去斬盡天下龍脈,扼殺所謂的真龍天子。而劉伯溫也遵從了朱元璋吩咐,帶領手下,斬盡了天下龍脈,可是唯有一處龍脈沒斬,反而是倉皇離開,那就是長白山。
  • 劉伯溫死前最後一計,戲耍了朱家人300年!最終被李闖王識破
    大明朝的建立開創了歷史的第一個布衣天子,而這個偉大的平民皇帝能坐上九五之尊的高位,卻離不開劉伯溫的運籌帷幄。《行狀》說劉基在西湖望雲氣,認為「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其下,我當輔之"。對於劉伯溫的功勞後人曾說:「三分天下」是諸葛亮;「一統江山」是劉伯溫。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終沒能讓劉備一統天下,留下了遺憾;而劉伯溫憑著自已的奇謀布局最終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統江山,而且能夠功成身退。諸葛亮和劉伯溫在前期都是受到相當器重之人,雖然最後結局不一樣。
  • 奉旨斬龍脈的劉伯溫,為何最後到了長白山卻遲疑了?說了你可能不信
    奉旨斬龍脈的劉伯溫,為何最後到了長白山卻遲疑了?說了你可能不信。 我國古代歷史上起義事件眾多,起初有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劉邦斬白蛇起義等等,在這些當中,出身最卑微的可能就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了。
  • 劉伯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5位「半仙」:諸葛亮進不了前三,第一無人不服
    第四位: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師,也是謀略家,其一生都在為匡扶漢室而戰,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一生也是相當傳奇,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在茅廬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可以說要是沒有諸葛亮劉備絕不會有那麼高的成就,而且諸葛亮給人的感覺也有點像「半仙」其在五丈原甚至想過向上天借命,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諸葛亮此人還是非常厲害的。
  • 朱元璋要蕩平島國,劉伯溫誓死阻攔,是真的嗎?
    朱元璋要蕩平島國,哪有後來的那麼多事情,劉伯溫誓死阻攔是真的嗎?在陰曹地府裡,估計朱元璋只恨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踏平日本這個破島,給後世帶來那麼大的傷害,想想自己的孫子萬曆能把日本打的300年不敢對中國有非分之想,不愧為老朱家的血脈,直到光緒年間中日甲午戰爭慘敗。
  • 神機妙算劉伯溫,機關算盡卻難逃厄運,開國皇帝明太祖難逃其咎!
    圖片來源於網絡民間傳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溫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眼中,他是可以跟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相提並論的「神人」。史書上記載一次現任丞相李善長犯事,明太祖想要重罰丞相,於是叫來劉伯溫來商量。劉伯溫因為之前處死了李善長的親信與李交惡,李也多次向明太祖打劉伯溫的「小報告」。但劉伯溫不計前嫌,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方式把丞相比作房梁上的柱子,柱子必須是粗壯結實的大木頭,使用細小的木頭房屋就會倒塌,委婉地勸誡明太祖換掉丞相一定要慎重!
  • 諸葛亮只排第四,第一無人能及
    眾所周知,張良作為劉邦的軍師,曾幫助劉邦打敗暴秦,問鼎天下。劉邦之所以這樣說,也是肯定張良的功績,更為了突出張良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時發揮的重要作用。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的軍師還有很多,他們分別處在不同的時代,卻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們幫助自己的君主建立霸業,問鼎中原。他們是人人稱頌的軍師,更是君主依靠的智囊。
  • 古代謀略最強的三個人物,諸葛亮劉伯溫上榜,第一乃「兵家鼻祖」
    古代謀略最強的三個人物,諸葛亮劉伯溫上榜,第一乃「兵家鼻祖」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千年的歷史中,在華夏大地上曾前前後後湧現出了數百個王朝,每一個朝代都會出現一些流傳千古的風雲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