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什麼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2020-12-26 騰訊網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但是由於小說演義當中大家都稱他劉伯溫,所以我們更多的叫他劉伯溫。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此時元朝已經統治中國幾十年了,所以劉伯溫也理所當然的把元朝當作自己的「祖國」。並且一度有精忠報國,為元朝平定天下叛亂的志向。

不過,命運總是無法捉摸的,本來把紅巾軍視作「逆賊」的劉伯溫,在1360自己也加入了紅巾軍。並且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之一,在後世更是被小說「神化」,從而出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典故。不過,「一統江山」的劉伯溫結局卻很狼狽,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何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劉伯溫死因的一般說法。按照《明史》和現代人的一些推測,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偉大功勳之後,漸漸的就被朱元璋所排斥了。因為朱元璋擔心他「功高蓋主」,,所以對他進行了種種打壓,甚至在劉伯溫生病的時候還給他送了一副藥,劉伯溫吃了藥之後病情加重,於1375年去世了。

那麼,事實是這樣嗎?顯然不是的。首先朱元璋如果真的要害怕功高震主的話,他更應該向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動手。因為李善長做到了丞相,而劉伯溫只做了太史令,從這兩個官職就可以看出來——李善長制約朱元璋的可能性大得多,一個「太史令」至於讓朱元璋害怕他功高震主嗎?

而徐達,常遇春手握重兵,常遇春甚至放言有十萬兵馬可以橫行天下,這樣的人難道不比太史令危險得多嗎?所以劉伯溫功高蓋主這個說法值得懷疑。其次,朱元璋可能用毒藥來殺劉伯溫嗎?皇帝要殺一個人難道還需要用下毒這樣的方法?而且劉伯溫既是儒生,又是道士——這兩個身份在古代都是懂醫術的,如果真的下了毒,他自己不知道嗎?

那麼,是什麼導致劉伯溫後半生十分慘澹,沒能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呢(其實張良也沒有功成身退成功,被呂后坑了一把,修仙失敗,不過劉邦沒有針對他)?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但卻不是因為簡單的「功高蓋主」的原因。因為我們縱觀明朝創業史,雖然劉伯溫確實對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很大幫助,但是還完全達不到「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個地步。

其他如李善長、朱升、徐達、常遇春這些人都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劉伯溫的貢獻最多就是足以和他們相提並論而已——或者還達不到相提並論的地步。而且,大明王朝建立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於劉伯溫,而在朱元璋本人。如果劉伯溫真的有「一統江山」的能力,他幹嘛跑來給朱元璋打工,自己當皇帝不香嗎?

所以劉伯溫被朱元璋忌憚是有別的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和漢朝董仲舒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正是因為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所以後來漸漸的使得儒學成為了中國的文化主體。儒學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儒學成為「官學」之後,漸漸誕生了一個利益集團——儒生。

儒生雖然也是「儒」,但是他們考慮問題已經不完全從儒學的角度去考慮了,他們會更多考慮儒生集團的需要。比如劉伯溫作為儒生,他去元朝做官,這在孔子看來肯定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對於儒生團體來說——這很必要,只有做官才能夠保證儒生這個集團的地位永遠不枯竭。

所以1336年劉伯溫去元朝做了官。他一度想在元朝做一個好官,並且在任上對貪贓枉法的豪強進行強烈打擊。劉伯溫的行為當然引來了百姓的喜愛,但是他卻被罷官了——他忘了,真正貪贓枉法的源泉並不在於他所治下的豪強,而是元朝本身。後來元朝又任命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目的當然是剿滅朱元璋這樣的「叛賊」了。

在此期間,劉伯溫積極打擊農民起義軍,甚至主張對起義軍領袖方國珍進行直接誅殺——所以你看朱元璋為什麼忌憚劉伯溫吧?他原來可是元朝的大忠臣,雖然站在儒生的角度看,他這是個忠臣的典範,但是在朱元璋看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僅他如此,他的好友宋濂更是積極主張給元朝修編史書,為元朝統治說「好話」,朱元璋心裡肯定是不滿的。

所以為什麼後面劉伯溫等人會受到朱元璋的打壓呢?根本原因還是他們對前朝保持著「好感」,而這是由於當年董仲舒把儒家改成儒生這個利益集團而造成的,所以這麼說起來劉伯溫不能功成身退,是受了董仲舒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張良和劉伯溫分別在劉邦和朱元璋各自的隊伍中扮演重要角色。張良和劉伯溫兩個集團的主要謀士,都是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為劉邦和朱元璋制定了正確而詳盡的戰略計劃,在漢朝和明朝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國家建立之後,二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
  • 明朝謀略與西漢張良、三國諸葛亮齊名的劉伯溫,為何沒當上丞相?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卻只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資善大夫、上護軍這些沒有實權的閒散之職,爵位也僅僅是誠意伯,連侯爵都沒封上。那麼如此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智謀之士劉伯溫,為什麼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當上丞相呢?
  • 張良、蕭何、韓信,為什麼死的是他?
    如劉邦所言,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各有所長,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難說他們三人之中誰的功勞最大。三人功高皆確定無疑、都足以震主;最終結局卻只有韓信招致殺身之禍。為什麼三傑之中劉邦只殺了韓信,而放過了蕭何與張良呢?
  • 傳說中,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是同一個人轉世的嗎
    張良繼承發揚了太公的一些技術創新,並形成了生產力。雖有王佐之才但不擅長陣法!但終扶劉邦建立漢朝。 諸葛亮和劉伯溫是道教出現以後的道家人物,他倆精心入世,獲得功名成就。諸葛亮擅長陣法但多詭計、狡詐,三國演義抬高了了他的實力,結果還是六伐中原,均以失敗勞民傷財告終。
  • 大話歷史人物之一——張良
    看著秦朝宮室、珍寶、美女,劉邦想就此稱王,住下來不走了。樊噲建言曰不可,劉邦不聽。張良勸道:功業未成,不可貪圖享受。何況此時項羽實力更強。他帶上了張良。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看到危險,急忙請樊噲入帳。幸得項羽猶疑,席間劉邦無事。是夜,項羽叔父項伯來告實情。
  • 一生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在明初建國後不受重用?3點原因分析
    那麼明明劉伯溫對建立明朝,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什麼在建國之後卻顯然有點不太受重用?01淮西幫與浙東幫的幫派鬥爭如果劉伯溫被比作張良,明朝版的蕭何應該就是李善長了。這位後勤大隊長李善長,被朱元璋認定是第一功臣,封韓國公爵任命為左丞相。
  • 傳說丨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從此西部金城漸荒蕪.....
    我們現在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的,但是在歷史上,這本書可是大有來歷的,據說歷史上但凡能學到這本書的人,都是有著通天徹地之能的,我給你數數看:騎龍飛升的黃帝、渭水直鉤釣魚襄助周文王逐鹿天下的姜太公、助劉邦平定天下的神人張良、前面說過也是我們最最熟悉的諸葛亮,再者就是劉伯溫。瞧瞧,這些都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 謀聖——張良
    「鴻門宴」,使劉邦免遭殺身之禍;鴻溝議和後,諫議劉邦乘項羽依約退兵之機追擊楚軍,勿使縱虎歸山……逃到下邳的張良後來成為一代傑出的謀士,他的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呢?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漢初三傑」之中,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還誅滅其三族;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留侯張良一生平平安安。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一大奇蹟!張良為什麼能夠在危機重重的宮廷鬥爭中得以善始善終,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迷。
  • 這三人是著名的功成身退的人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三人是著名的功成身退的人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範蠡春秋時期,原本是楚國人,因不滿國內政治黑暗投奔到越國。越國君主勾踐兵敗吳國被擒,他極力勸說勾踐答應吳國任何要求以保全性命。吳王夫差十分看重此人,極力勸說讓其改投吳國,範蠡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發出這聲嘆息的人,名字叫劉伯溫——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繼姜子牙、張良、諸葛亮之後最有智謀的人,一個註定將要名垂青史、成為傳奇的人。 有人看到這裡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開口就罵:你這白痴,歷史上還有很多人都很厲害,比劉伯溫厲害的人大有人在,劉伯溫只不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而已,未必有傳說中那麼厲害,聽你在這裡瞎吹。
  • 大明朝第一謀臣,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劉伯溫,他是被人害死的嗎?
    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劉伯溫,他是被人害死的嗎?劉伯溫簡介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話說當初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其實這一直都是個謎,但是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甚是合理,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一、劉邦早已起了殺心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家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
  • 劉伯溫為何能被稱為「中國六大神人」之一?看他是如何料事如神的
    他們分別是:讓周文王願者上鉤的姜子牙;戰國不老的傳說鬼谷子;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張良;得之可安天下的諸葛孔明;鼎鼎大名的預言家李淳風和袁天罡(這兩位聯繫太過緊密,算一位神人),以及元末明初戰場上耀眼的新星——劉伯溫。 在民間傳說之中,劉伯溫的形象就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 張良散盡家財報國讎,傾盡所學扶漢室,功成身退時,卻永遠愧對她
    功成身退的張良收到妻子病故的噩耗,至此天人永隔,欠妻子相約白首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多年在外奔波他的事業,曾虧欠妻子作為丈夫的責任再也無法補償。張良的妻子:身逢亂世,相識相知於患難張良的妻子在歷史資料上著墨不多,沒有找到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圖片考證。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的外貌寫道:「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 劉邦論功封侯時,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王、公、侯、伯、子、男,張良的侯爵比韓信的王爵整整低了兩級。 更直觀的對比來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裡有一份劉邦欽定的「西漢開國功臣排行榜」,共收錄了145位列侯,按照功績大小,酇文終侯蕭何排名第1,淮陰侯韓信排名第21,而留侯張良排名第62。 對於這樣的排名,相信很多讀者都深表驚訝,難以接受。
  • 歷史上的千古絕對,紀曉嵐兩度上榜,圖四除了劉伯溫沒人敢對下聯
    歷史上的千古絕對,紀曉嵐兩度上榜,圖四除了劉伯溫沒人敢對下聯1.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朱元璋上聯:幾幅畫圖,虎不嘯,龍不吟,花不馨香魚不跳,成何良史!劉伯溫下聯:一盤棋局,車無輪,馬無足,炮無煙火象無牙,照甚將軍。
  • 古代軍師諸葛亮劉伯溫都比不上他, 此人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古代軍師諸葛亮劉伯溫都比不上他, 此人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在中國古代,軍師是軍中的高參,有的為主將出謀劃策,有的直接領兵打仗,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古代軍師誰最牛?諸葛亮、劉伯溫、孫臏、張良都不算,最牛的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為何第三次答應朱元璋
    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之後,聽聞劉伯溫(劉基)、章溢、葉琛等名聲很大,於是派遣孫炎邀請他們加盟,其他人都答應了,但劉伯溫卻拒絕了。隨後,朱元璋再一次邀請,劉伯溫還是拒絕,直到第三次邀請,劉伯溫才答應出山。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為何第三次答應了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