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散盡家財報國讎,傾盡所學扶漢室,功成身退時,卻永遠愧對她

2021-01-19 澤澤媽歷史手札

引言:

張良,字子房,出生於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任相國,父親張平在秦滅韓之前,也已經連續兩任相國,人稱「五世相韓」,家資頗豐。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兵攻入韓國都城鄭地,改為潁川郡,韓國滅亡。

張良劇照

張良無論是散盡家財,在公元前218年獨自策劃「博浪沙」刺秦;還是在參與公元前208年反秦復義舉時,大膽跟已經擁立楚懷王的項梁提議復立韓國公子成為韓王,並且出任韓司徒,輔佐韓王成領兵攻打潁川郡;再到公元前206年,因劉邦在潁川幫助韓王成奪回封地,張良奉王命輔佐劉邦進入關中直取函谷關,助劉邦在鴻門宴上虎口脫險;然後一步步成為劉邦謀得天下的智囊,帝師級人物;直至公元前202劉邦論功行賞,張良如願封留侯。

功成身退的張良收到妻子病故的噩耗,至此天人永隔,欠妻子相約白首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多年在外奔波他的事業,曾虧欠妻子作為丈夫的責任再也無法補償。

張良的妻子:身逢亂世,相識相知於患難

張良的妻子在歷史資料上著墨不多,沒有找到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圖片考證。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的外貌寫道:「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從以上資料可以推斷出:張良長相白皙俊美,斯文纖瘦,面容如女子般姣好。他本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早期年少時,應該是翩翩貴公子;後又經歷潛心10年學習兵法、謀略,應該成長為一個才貌雙全,睿智、成熟穩重的美男子。由此可見,張良的妻子品貌、才學應該不差。

《史記》中對張良妻子的記載:「水夫人」,此女子與張良同是韓國貴族,名淑子,在秦國滅亡韓國的流亡過程中,兩人相識相遇,感情甚篤。

而在《解梁派遠張氏宗譜》中有寫到:「秦滅韓後,即公元前230年後,張良攜家眷遷居陳留(今開封東蘭考張良墳一帶),是為陳留派始祖。派出廩延。妻周氏、繼姜氏又繼蘇氏。子二:張闢疆、張不疑。

古人早婚,張良的第一任妻子應該是韓國未滅之前,娶的是家世相當的韓國貴女周氏,周氏或許在國破的時候發生意外身亡。

家破人亡後,變賣家產到陳地求學的時候,張良已經20多歲。他拜陳地的一個儒生為師,第二任妻子姜氏,應該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最後一任繼妻蘇氏,也就是《史記》中提到的「水夫人」,從資料上看,是張良在博浪沙刺秦之後逃亡過程中結識的韓國女子。不過他們兩人締結秦晉之好的過程也是充滿了坎坷和波折,歷時幾年才最終成婚。

張良劇照

志同道合的愛人:久等成婚後,締結白首之約

據《輔國良臣系列 運籌帷幄張良》第十二章【初會沛公 輔佐韓成】,在這一章中記錄:因為諸侯反秦會盟,商議擁立楚懷王。復楚的契機觸動了張良想要復立韓國的渴望。文中提到因為張良時常夜晚夢到心愛的未婚妻,猜想未婚妻同樣也在思念他,迫切希望早日復立韓國,趁著復國之機與未婚妻結婚。

從資料上的時間軸可以看出:張良此時的未婚妻是在公元前218——209年期間認識,並相互認可,有了婚姻之約。

公元前206年,張良和韓王成率兵攻打潁川。也就是說,他們兩人是在這個時間之後締結婚約。從相識,相知,相約,結婚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蘇氏能夠心甘情願等上好幾年,說明他們結婚之前的感情非常好。

張良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沒有選擇機會成婚,反而要等回到韓國後再結婚,說明兩人都對韓國有很深的愛國情結,都渴望復國成功,願意為此等上幾年,這也表明兩人的思想高度是一致的。一對有情人,又有共同的志趣嚮往和信仰,他們相當於婚前談了一場柏拉圖的戀愛,並最終修成正果。

張良劇照

功成名就時:政治使命圓滿完成,欠下的情感無處補償

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大勢論功行賞之後,張良如願封留侯。

劉邦一次酒後跟眾人盛讚張良的功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子房功也。」

因為之前打仗的關係,跟著軍隊輾轉各處,已經有三年沒有見過妻兒。張良跟劉邦提出打算回鄉小住,劉邦沒有恩準,答應派兵去接張良的妻兒來都城團聚,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可惜,在他日思夜盼中,只是等來了小兒子,卻得知妻子已經重病去世的消息,再也見不到佳人了。

張良深受打擊,病重無法上朝,拒絕劉邦續娶美嬌娘的提議。最後遠離朝廷,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潛心問道去了。

無論是劉邦還是後世眾人,對張良的個人評價都是極高的,甚至稱呼他為「謀聖張良」。在古時候,聖字一般只能用於帝王,除了極個別智慧超群,在個人領域成就很高,品格特別高尚的人,才能用「聖」表示對他的敬稱。

就連後世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在看到張良的雕像時都由衷讚嘆道:「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

劉邦 張良劇照

張良在秦末漢初的政治舞臺上,算得上是功成名就,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重情義的人。

不忘國讎:對滅國亡家之恨的秦國,張良熱血復仇,散盡萬金家資,刺殺秦王。

不忘國恩:即使韓國被滅,有機會復國的時, 輔佐公子成為韓王奪回韓國都城潁川。

不忘知遇之恩:獻計獻策,幫助漢王劉邦逐鹿天下,問鼎中原。

就是這樣一個胸有丘壑的張良,他年輕時致力於天下大事。計劃天下安定之後,剩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和妻子相依為命,白首偕老,補償這些年來對妻子的冷落和虧欠。可惜最後時間有了,妻子卻已經不在,在情感上,空餘無盡遺憾和悔恨。

參考資料:

《史記》

《解梁派遠張氏宗譜》

《輔國良臣系列 運籌帷幄張良》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什麼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不過,「一統江山」的劉伯溫結局卻很狼狽,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何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劉伯溫死因的一般說法。按照《明史》和現代人的一些推測,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偉大功勳之後,漸漸的就被朱元璋所排斥了。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一、張良其人張良的家庭背景很顯赫,他於公元前250年出生於穎川的貴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兩人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國一統山河後,張良顯赫的家景才中斷。張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載"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講的就是張良在公元前218年,散盡家資尋求勇士在武縣刺殺秦始皇的故事。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一代謀聖張良,他能散盡家財只為驚天一擲行刺秦皇,他也能在橋下為老翁穿鞋克己守禮,他能位列帝師,運籌帷幄助劉邦得天下,他也能笑對萬戶侯雲淡風輕飄然而去。他被後世人稱為「漢初三傑」之一。那一年行刺秦皇的張良被天下通緝改名易姓,在正是鬱郁不得志時有一老翁扔了自己的鞋讓張良下橋去撿,並為其穿上。
  • 張良:千百年來文人仰望的高度
    24歲的蘇東坡,在答御試策時,以他為精神導師,仰視嚮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他,就是張良。01 少年俠客張良,韓國貴族,弱冠之年亡國。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尋幫手,還真找到一位使錐的力士。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將抵陽武縣,張良與力士埋伏於博浪沙。未久,車轔轔,馬蕭蕭,車隊漸至。張良一聲令下,力士揮舞120斤的大鐵錐,擊向秦始皇。鐵錐飛至,車毀人亡。被擊中的是副駕。因秦始皇有豐富的被刺經驗,警惕性極高,經常更換座駕,遂躲過此劫。秦始皇憤怒了,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終不了了之。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但他深知財富只會給他帶來各個王的嫉恨便毫不猶豫地散盡家財,最終明哲保身。範蠡算得上是那個動亂的時代下場比較好的了。還有很出名的功成身退的例子就是西漢的張良。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後歸劉邦,成為劉邦重要謀士之一。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並成在楚漢戰爭中幫助劉邦打敗項羽。
  • 年輕時的張良有多牛?散盡家財刺殺秦始皇,並能成功全身而退
    張良的家族是韓國是「超頂級貴族」,張良的爺爺張開地,輔佐過韓國三代君主,位及宰相,門徒滿天下。張良的爺爺過世後,張良的父親張平繼任了韓國宰相一職,再一次把張家推向權力的頂峰。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 謀聖——張良
    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功成身退,天之道;居功貪位,遭天譴
    功成身退,天之道。意思是功成名就之後,就要適時退出,不居功貪位,這是自然律規,不可違背。如果違背規律,則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功成身退,既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智慧。善於把握和運用這一規律的人往往都是遵從道學、大智大慧之人,他們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美名遠揚,避免了無端招致的災禍。
  • 張良、蕭何、韓信,為什麼死的是他?
    一方面,張良是韓國貴族的後代,屬於外鄉人,在關中沒有自己的勢力,而且一直跟隨在劉邦身邊;另一方面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劉邦對自己「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
  • 大話歷史人物之一——張良
    張良隱姓埋名,亡命天涯。二、黃石授書張良逃到下邳,深居簡出。一日,他在橋上遇一老者,喊自己到橋下撿鞋。曾為貴族公子的他,雖然覺得為難,還是去撿了。他帶上了張良。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看到危險,急忙請樊噲入帳。幸得項羽猶疑,席間劉邦無事。是夜,項羽叔父項伯來告實情。
  • 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看了這個就知道了
    可是他們在幫助劉邦坐上皇位之後,蕭何和張良卻沒有被劉邦殺死,安然的度過了晚年,而韓信最後被呂后殺死了。從這個可以看出,韓信想對比張良和蕭何來說比不上他們倆聰明。但是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說一下。我們先來說下張良。張良的祖上本是戰國末期韓國的丞相,是韓國的貴族,他精通外交、大戰略,人事制度,繼承人制度等傳統貴族學問方面。
  • 張良是如何成為傑出的戰略顧問?
    今天王老師就跟大家來重溫一下張良老師的職業發展歷程—— 1、張良的顧問生涯張良同學在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前195年),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根據張良同學的這段話,我們可以把張良同學的傑出顧問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張良的核心工作是,為家鄉戰國韓向暴秦報仇,主要從事策劃刺殺工作,這個時期,張良同學的基本價值觀是「忠君愛國」,頗有讀書人固有的「愚忠」思想; 第二階段,張良同學開始覺醒,格局打開了,不再把自己束縛於家鄉戰國韓的狹隘思想,而是順應歷史潮流,以社會大一統為目標,開始定位為當時傑出企業家劉邦的戰略顧問
  • 功成身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出自: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近義詞有:功遂身退,功成身退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很高,首先準備封張良為萬戶侯,張良不同意。再次將張良封為留地,這是劉邦與張良初次相見的地方,由此也可見劉邦對張良的用情。此後,劉邦在論功行賞時,把張良的功勞列為眾人之首。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以致後來呂后對張良也十分重視,即使張良志在歸隱山林,呂后也要逼他出山去享樂。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 王萬春:千古帝師 一張良(三)
    然而,張良的智慧和謀略不止於此,還在於他寧做帝王賓、不做帝王臣,智勇深沉,機諫得宜,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帝王師風範;更在於它超然於世外,居功不賞,功成身退,制勝於無形的平地神境界。千古帝師,千古謀聖,千古智者,實至名歸。
  • 原陽有個博浪沙,西漢 張良刺秦地!
    歷史上,因韓國丞相後裔張良曾在此地刺殺秦始皇而名揚天下。古博浪沙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鹹陽到東方的馳道上,系邙山餘脈,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沙丘低洼處,沼澤地、水窪連成一片。沙丘易於隱避和逃跑,沼澤地蘆葦叢生,更是幾步之內不見人影。向北過黃河,向南過官渡河後,官軍都不易抓到。張良選擇此處行刺,可謂神機妙算,用心至上。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為了刺殺秦始皇,親人死掉都不埋葬,連家財都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張良在刺殺秦始皇這件事上表現了很大的決心。而且他不是一個衝動就盲動的人,他雖然下了這麼大決心,還是沒有決定自己去刺殺,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求刺客,並且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以其出色的智謀,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是秦漢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歷史典故之一:椎秦報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張良為報國讎家恨,散盡家資尋得大力士,打制一百二十斤鐵椎,趁機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狙擊秦始皇。
  • 「永遠的董存瑞」張良:兩次落難妻子不離不棄,恩愛走過60年
    隨後在大熒幕上看見電影版《董存瑞》,兒時書本中的故事被鮮活的展現出來,更加震撼人心。也是這部電影,讓「董存瑞」的扮演者張良走進大家視線。經過他的演繹,英勇無畏的董存瑞手舉炸藥包,拉響導火索的那一幕成為影史上永遠的經典畫面,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因為影片而火遍全國的張良,出生在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了無數磨難,才能獲得如此成就。
  • 恭賀張良祖師爺法主道君天尊誕辰
    而在漢中留壩,柴關、紫柏二山形成一個環抱狀之中,張良廟就在此傍山依水矗立至今,據說張良廟是張良激流勇退後,曾經的隱居之地。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風格,在此建廟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