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浩瀚如煙,名臣謀士不可勝數。
燦若繁星之中,有一位人物,不張揚,不顯眼,狀貌乃如婦人女子。卻宛若神一般的存在,譽稱「謀聖」。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謀臣紛紛效仿的典範。
24歲的蘇東坡,在答御試策時,以他為精神導師,仰視嚮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他,就是張良。
01 少年俠客
張良,韓國貴族,弱冠之年亡國。家仇國恨,讓他願以一己之力,復仇雪恥。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尋幫手,還真找到一位使錐的力士。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將抵陽武縣,張良與力士埋伏於博浪沙。未久,車轔轔,馬蕭蕭,車隊漸至。張良一聲令下,力士揮舞120斤的大鐵錐,擊向秦始皇。
鐵錐飛至,車毀人亡。被擊中的是副駕。因秦始皇有豐富的被刺經驗,警惕性極高,經常更換座駕,遂躲過此劫。秦始皇憤怒了,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終不了了之。
博浪沙刺秦,張良名震天下,亦初見其性格。
信念。20歲亡國,不忘復仇,散盡家財,堅持12年,只為祭出那復仇之錐。
眼光。流浪江湖,於草莽之中,識遍英雄。所求力士,極為得當。
謀略。荊軻、高漸離都曾刺秦,事未成而身先死。唯有張良,遠距離狙殺,幾近成事,又全身而退。
少年張良,有墨家的俠氣,一人之力,勝六國之強,獨抗天下至尊。雖千萬人,吾往矣。
02 中年良臣
此後數年,張良銷聲匿跡。這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是長弓引弦前的蓄勢。沉寂越久,張力越強。下邳拾履,獲得《太公兵法》一書,他日夜研讀,終可俯仰天下。
公元前210年,始皇駕崩,天下大亂。一年後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是時候出山了。
經他運籌,韓王得立,韓國興復,他的復國夢實現了。隨軍劉邦,牛刀小試。獻策入關,劉邦先入鹹陽,奪得頭功。分析利害,絕劉邦享樂之念,約法三章,廣得民心。
鴻門宴上拼力周旋,保全劉邦獨自善後;劉邦封漢一路相送,明燒棧道以惑項羽。儘管與劉邦相見恨晚,張良仍揮手辭別,輔佐韓王。那裡,才是他的故國與家園。
公元前206年,26歲的項羽做了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誅殺韓王。這位44歲的謀臣,義無反顧走向漢營,與50歲的劉邦站在一起。那一刻,一個偉大的帝國,即將迸發最燦爛的光芒。
作為帝師,他獻下邑之謀,建立抗擊項羽統一戰線,扭轉楚漢局勢;借箸諫封,駁酈食其分封六國之策,獻維護各路將領革命熱情,避免戰略失誤;虛撫韓彭,讓韓信、彭越全力相援,會師垓下擊敗項羽,一戰而定天下。
他力勸劉邦建都關中,長安終成帝國都城;建議封賞雍齒,賞一人而穩定人心。天下棋局瞭然於胸,揮灑自如,他是劉邦締造大漢王朝的推手。
劉邦得天下,作獲獎感言: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稱子房而不直呼其名,足見敬重。劉邦眼中,張良是謀劃戰略的良師,蕭何是的鎮國安民的副手,韓信是攻堅克險的大將。
中年張良,有儒家的擔當,一人之謀,勝雄兵百萬。十年之間,兩造王朝,助韓復國,助漢開國。
03 晚年隱士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張良功居百官之首,為表達心意,漢高祖令他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放開手腳隨便挑。
張良堅決推辭,他謙虛地請封留地(今江蘇沛縣),這是他與劉邦風雲際會的相遇之地。即委婉推辭了至高的封賞,又表達了對劉邦的感懷。劉邦同意,世稱留侯。
或許是曾師從黃石公,或許是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或許是天生智慧,懂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哲理。
張良熟諳道家真諦,拿得起,更放得下。《道德經》中有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規律,「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教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回顧一生,從貴族子弟到亡命江湖,從一介布衣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已達人生的極致,足矣。從此盡拋俗事,雲遊天下。
這种放下,不是佛系青年,初出茅廬的無欲無求,得過且過的渾噩一生。而是積極入世,敢於擔待;建不世之功,立千秋之業,閱盡人間冷暖之後,放手的從容。
晚年張良,有道家的豁達,透曉萬事規律。這是完成人生使命的豁然開朗,抵達生命巔峰的通達釋然。
能功標青史,進得自如;能激流而退,退得從容。不見疑君王,能惠及子孫。讀史三千年,鮮有能及者。
他的人生軌跡,符合每個國人的夢想:少年行俠,率性而為;中年任事,建功立業;晚年修身,逍遙自在。
無怪乎,諸葛亮、王安石、司馬光,一代代宰輔的仰慕、追憶。周恩來也曾專門拜訪留候祠,並自比張良以勉勵。
無怪乎,金庸悄悄地將這份夢想,寄托在他最喜歡的令狐衝身上。
初出江湖,行俠仗義,習得獨孤九劍,揚名於天下。
再為掌門,對抗魔教,挽恆山派危局,舍我而其誰。
後而歸隱,辭去掌門,攜手嬌妻梅莊,笑傲於江湖。
留侯遠行,風採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