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千百年來文人仰望的高度

2021-03-05 煮粥論英雄

歷史長河浩瀚如煙,名臣謀士不可勝數。

燦若繁星之中,有一位人物,不張揚,不顯眼,狀貌乃如婦人女子。卻宛若神一般的存在,譽稱「謀聖」。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謀臣紛紛效仿的典範。

24歲的蘇東坡,在答御試策時,以他為精神導師,仰視嚮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他,就是張良。


01 少年俠客

張良,韓國貴族,弱冠之年亡國。家仇國恨,讓他願以一己之力,復仇雪恥。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尋幫手,還真找到一位使錐的力士。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將抵陽武縣,張良與力士埋伏於博浪沙。未久,車轔轔,馬蕭蕭,車隊漸至。張良一聲令下,力士揮舞120斤的大鐵錐,擊向秦始皇。

鐵錐飛至,車毀人亡。被擊中的是副駕。因秦始皇有豐富的被刺經驗,警惕性極高,經常更換座駕,遂躲過此劫。秦始皇憤怒了,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終不了了之。

博浪沙刺秦,張良名震天下,亦初見其性格。

信念。20歲亡國,不忘復仇,散盡家財,堅持12年,只為祭出那復仇之錐。

眼光。流浪江湖,於草莽之中,識遍英雄。所求力士,極為得當。

謀略。荊軻、高漸離都曾刺秦,事未成而身先死。唯有張良,遠距離狙殺,幾近成事,又全身而退。

少年張良,有墨家的俠氣,一人之力,勝六國之強,獨抗天下至尊。雖千萬人,吾往矣。

02 中年良臣


此後數年,張良銷聲匿跡。這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是長弓引弦前的蓄勢。沉寂越久,張力越強。下邳拾履,獲得《太公兵法》一書,他日夜研讀,終可俯仰天下。

公元前210年,始皇駕崩,天下大亂。一年後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是時候出山了。

經他運籌,韓王得立,韓國興復,他的復國夢實現了。隨軍劉邦,牛刀小試。獻策入關,劉邦先入鹹陽,奪得頭功。分析利害,絕劉邦享樂之念,約法三章,廣得民心。

鴻門宴上拼力周旋,保全劉邦獨自善後;劉邦封漢一路相送,明燒棧道以惑項羽。儘管與劉邦相見恨晚,張良仍揮手辭別,輔佐韓王。那裡,才是他的故國與家園。

公元前206年,26歲的項羽做了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誅殺韓王。這位44歲的謀臣,義無反顧走向漢營,與50歲的劉邦站在一起。那一刻,一個偉大的帝國,即將迸發最燦爛的光芒。

作為帝師,他獻下邑之謀,建立抗擊項羽統一戰線,扭轉楚漢局勢;借箸諫封,駁酈食其分封六國之策,獻維護各路將領革命熱情,避免戰略失誤;虛撫韓彭,讓韓信、彭越全力相援,會師垓下擊敗項羽,一戰而定天下

他力勸劉邦建都關中,長安終成帝國都城;建議封賞雍齒,賞一人而穩定人心。天下棋局瞭然於胸,揮灑自如,他是劉邦締造大漢王朝的推手。

劉邦得天下,作獲獎感言: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稱子房而不直呼其名,足見敬重。劉邦眼中,張良是謀劃戰略的良師,蕭何是的鎮國安民的副手,韓信是攻堅克險的大將。

中年張良,有儒家的擔當,一人之謀,勝雄兵百萬。十年之間,兩造王朝,助韓復國,助漢開國。


03  晚年隱士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張良功居百官之首,為表達心意,漢高祖令他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放開手腳隨便挑。

張良堅決推辭,他謙虛地請封留地(今江蘇沛縣),這是他與劉邦風雲際會的相遇之地。即委婉推辭了至高的封賞,又表達了對劉邦的感懷。劉邦同意,世稱留侯。

或許是曾師從黃石公,或許是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或許是天生智慧,懂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哲理。

張良熟諳道家真諦,拿得起,更放得下。《道德經》中有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規律,「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教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回顧一生,從貴族子弟到亡命江湖,從一介布衣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已達人生的極致,足矣。從此盡拋俗事,雲遊天下。


這种放下,不是佛系青年,初出茅廬的無欲無求,得過且過的渾噩一生。而是積極入世,敢於擔待;建不世之功,立千秋之業,閱盡人間冷暖之後,放手的從容。


晚年張良,有道家的豁達,透曉萬事規律。這是完成人生使命的豁然開朗,抵達生命巔峰的通達釋然。

能功標青史,進得自如;能激流而退,退得從容。不見疑君王,能惠及子孫。讀史三千年,鮮有能及者。

他的人生軌跡,符合每個國人的夢想:少年行俠,率性而為;中年任事,建功立業;晚年修身,逍遙自在。


無怪乎,諸葛亮、王安石、司馬光,一代代宰輔的仰慕、追憶。周恩來也曾專門拜訪留候祠,並自比張良以勉勵。

無怪乎,金庸悄悄地將這份夢想,寄托在他最喜歡的令狐衝身上。

初出江湖,行俠仗義,習得獨孤九劍,揚名於天下。

再為掌門,對抗魔教,挽恆山派危局,舍我而其誰。

後而歸隱,辭去掌門,攜手嬌妻梅莊,笑傲於江湖。

留侯遠行,風採越千年。

相關焦點

  • 年輕時的張良有多牛?散盡家財刺殺秦始皇,並能成功全身而退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謀士,張良張子房絕對是榜上有名,作為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其乃是與一代戰神韓信齊名的人物。他身為文臣謀士,進則為帝王師,可謀國興、立邦安;退則為逍遙身,可保自身、延富貴,是千百年來文人無限嚮往、無法企及的高度,紛紛效仿、而望塵莫及的典範。
  • 山水向來無言,卻訴盡千百年來江南文人的風骨
    今天的夜讀,且跟隨徐風,神遊一番屬於江南的文人精神版圖。徐風 | 文一個名叫唐寅的人走在黃塵滾滾的驛道上。此時,1498年的春天,他還不是後來民間笑談裡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在姑蘇通往金陵的趕考途中他還得風餐露宿。正史裡的唐寅在這一年的考試裡運氣不錯,三年一度的鄉試榜上,他的名字高居榜首。
  • 文人亦有相重時,先賢如歐陽修、顧炎武成為後人仰望標尺
    就是這個隨園老人,八十七歲那年還為晚生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一書作序且不吝讚譽之辭:「及得此書,臥而觀之,方知閒居展卷,勝於騎鶴來遊也……」文人相重之意,可見一斑。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相重,亦古已有之——李白的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文友之間的惺惺相惜力透紙背。成語「出人頭地」,源於北宋文豪歐陽修。
  • 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看齊魯的「古詩詞畫像」
    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收集整理古典詩類作品近6萬首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叢書給出了答案——  看齊魯的「古詩詞畫像」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其一,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對象的政治理念;其二,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 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
    張舜的書法雋秀雅致,書與畫相得益彰,一直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好評,並在2011年《大連日報》文化版上做了大篇幅報導,時任大連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傳傑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傳統山水古雅渾厚 濃淡繁簡各有奇妙「唐宋字畫」是歷史上對書法和國畫品質的定位。學畫能得到宋人氣象是歷代畫家不懈的追求。
  • 【聚焦】張良故裡就在禹州,硬核證據來了
    ➤2010年冬,發掘有清康熙二十一年《重修聖院茶庵記》石碑。碑文曰:「君不聞峰(指三峰山)之南曰張得,人知鈞臺名鎮。察其由,蓋子房得道之處也。」在原張得寨南門嵌有石額為「留侯故裡」,為大宋正和元年(公元1727年)所刻。
  • 秦嶺紫柏山留侯祠,張良既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還是荊軻式的英雄
    我們印象中的張良是位謀士、文人,其實年輕時張良也曾是一位「熱血青年」,是「荊軻式」的人物,曾刺殺過秦始皇。不過張良不是自己動手,他畢竟是「一介書生」,不是習武之人。但是張良有錢,他的祖上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世家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擔任過韓國的相國,共輔佐五位韓國君王。韓國在秦始皇的統一六國大業中被滅以後,張良立志要為韓國報仇,四處尋找身懷絕技的俠客,計劃刺殺秦始皇。
  • 神乎其神的張良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可惜沒有擊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閒暇時曾徜祥於下邳橋上,碰到一個老人。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然後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 劉邦病死前,張良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換來子孫2000年平安
    他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韓信;安撫百姓、籌措軍糧、坐鎮後方,他不如蕭何。沒有「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也就沒有大漢江山。但韓信也好,蕭何也罷,劉邦最知心的人始終都是張良。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
  • 智者張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文:張遠方 (讀史專欄作家)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這個人就是張良。他是中國最後一個敢以「王者師」身份自居的文人。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人言高祖用張良,非也,張良用高祖耳。秦滅韓,張良為韓報仇,故送高祖入關;既滅秦矣,故辭去。
  • 張良為何能成為千古謀聖?是他有冠絕古今的才華?很多人並沒讀懂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路過博浪沙時,張良和滄海大力士共赴伏擊地點,以大鐵錘狙殺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沒能一擊功成。這是社會關係的必然,也是思維上的偶然!以仗劍任俠的酒中仙自居的唐代詩仙李白就高度讚賞張良,因為張良的行為極度符合李白「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個性和精神。但宋代的大文豪宋東坡卻只是表示了一下:呵呵!誰對?誰錯?沒有對錯,感性上支持李白,理性上支持蘇軾!  張良的復仇其實是精緻的,因為他的目標很堅定,步驟很明確,關鍵他還知道在合適的時間收手!
  • 謀聖——張良
    「鴻門宴」,使劉邦免遭殺身之禍;鴻溝議和後,諫議劉邦乘項羽依約退兵之機追擊楚軍,勿使縱虎歸山……逃到下邳的張良後來成為一代傑出的謀士,他的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傳說張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記》等史籍對這個傳說有詳細記載,智慧來自神助的傳說使張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一日,張良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遊玩。經過一位身著粗布衣衫的白髮老人面前時,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吩咐張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聞聽此言,張良很氣憤,但見老人年紀比較大,就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又得寸進尺地說:「給我把鞋穿上!」
  • 張良:甘做公安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參加公安工作14年以來,張良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動上同市公安局黨委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始終堅持理性、文明、規範的執法理念,堅決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 渾身是「故事」的男人:張良以什麼贏得了古今傳頌?4點值得借鑑
    直到項羽殺了韓王,使張良更加堅定地站在了劉邦一邊。張良作為一介書生,年輕時做事就出人意表,而且心存大志,他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愛國情懷不失為一代豪傑。尊師重道歷史上有名的「遺橋三敬履」的故事,說的就是張良拜師的故事。話說張良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被秦始皇追殺,他被迫隱居到了下邳。
  • 大結局:細看韓信和張良命運的截然不同
    韓信、張良這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均為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倆功成名就之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一個是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貪圖富貴,隨被誅滅三族,演繹出一場極其慘烈的悲劇;一個是心懷坦誠、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後歸隱山林博得善終,給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 鴻門宴,奠定劉家千百年的逃跑基因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項羽派英布和蒲將軍兩人趁著夜色,在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城南成三面包圍秦軍,並故意給他們留了一條出口。秦軍俘虜兵在半夜之中,全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憑著求生的本能奪路而逃。
  • 劉邦病逝前,張良三年不食五穀,換來後代2000年平安
    張良太史公曾經親眼見過留侯張良的畫像,他評價說:「我認為張良替高祖出謀劃策,應該是個高大威猛的人物,而看到留侯的畫像,我才知道我錯了,他的長相像一個絕色美女,我不應該通過樣貌來評價一個人劉邦看到項羽大軍殺來,感覺還是自己的性命重要,於是聽從了張良建議。漢軍將府庫封存,秋毫無犯,退出了鹹陽。這才有了後來鴻門宴,張良巧言善辯,救了劉邦性命,才有了後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才有了劉邦戰勝項羽,奪取了天下。
  • 謀聖----張良(一)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