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張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2021-02-13 讀史


文:張遠方 (讀史專欄作家)

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這個人就是張良。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敢以「王者師」身份自居的文人。

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人言高祖用張良,非也,張良用高祖耳。秦滅韓,張良為韓報仇,故送高祖入關;既滅秦矣,故辭去。

也就是說,張良只不過是躲在幕後,利用劉邦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為韓報仇。從這個意義上講,劉邦和那個擲錐的大力士一樣,都是張良的傀儡,是他棋盤上的棋子。

打個比方說,張良是劉邦集團的頭腦,劉邦集團是張良的四肢。

對於其他人,劉邦非打即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喚人稱字,是尊敬的意思,尤其是對於口中從來不斷汙言穢語的劉邦,相當不易。

這是敬師之禮。

因此,和劉邦手下其他人不同,張良與劉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合作關係。甚至,他比劉邦還高一級,是「王者師」的人物。當劉邦做了皇帝後,張良意識到,文人可為「王者師」的時代已經成為美好的過去,至少出身及為人決定了劉邦不可能成為周武王齊桓公之類的人物,遂淡然隱退——那個周尊姜尚,湯尊伊尹,齊奉管仲的「帝王尊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尊師之人及尊師土壤都已不復存在。

「王者師」追求獨立的思想與獨立的人格;然而,秦以降的「帝制」使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只能匍匐在王權的腳下苟且偷生,成為「帝奴」。 

八年的秦漢風雲是「王者師」時代的迴光返照。然而,無論是項羽,還是張良,都已無回天之術——實際上,他們只是那個時代的遺孤,只知道那個時代的美好,但並不知道該用何種方式才能繼承並發揚當年的優秀傳統。


仔細梳理,可以發現,八年秦漢風雲,實際上就是張良、項羽兩個末代貴族的較量——兩人的目的都很簡單,就是推翻秦國,報國難家仇。劉邦則不同,有一種渾水摸魚的感覺。張良堪稱秦漢風雲的幕後總導演。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另一個末代貴族項羽被迫以烏江自刎謝幕。

隨著項羽的故去,張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知名的傳統貴族。

之所以說傳統貴族,是因為自秦以降,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群體。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

人類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的群體,就其精神意識的素質考量,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層:貴族、平民、流氓。其分布呈橄欖形,中間大,兩頭小,貴族處於高端,流氓處於低端,中間是龐大的平民階層。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力有多大,而在於具有一種高貴的精神,史書上稱之為貴族精神,其有三根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擁有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群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代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中國的貴族,在秦王朝之前,可以與歐洲的貴族並駕齊驅,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文明。中國的古文明並不比歐洲的古文明遜色,就是最好的證明。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專制帝制」時代,中國的貴族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秦始皇用商鞅之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人不問出身,只要你地種得好,殺敵殺得多,就可以一級一級往上爬。該殺的殺,該罰的罰,從此高官厚祿地位再高,也只能叫高官而不能叫貴族。

貴族絕對非一朝一夕可培養出來的。秦始皇以降世襲貴族都是以朝代為斷線的。比如漢朝姓劉,唐朝姓李,宋朝姓趙,明朝姓朱。可以說,除了被歷代帝王作為「標籤」使用的曲阜孔家,中國再沒有跨朝代的貴族。

因此,秦王朝成為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拐點。 


原本,項羽和張良是準備力挽狂瀾的兩個末代貴族。但可惜他們都太年輕了,項羽尤甚,由於家國亡時只有十來歲,貴族在他心裡只能成為一個概念。

張良的出身與項羽相似,都是六國貴族後裔。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衰落,但韓王待張家還是甚厚的,弱韓為強秦所滅的時候,「良家僮三百」,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張良出生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50年,和劉邦相仿,約小上六七歲,卻比項羽大上近20歲。

正是這近20歲的差距,使得貴族精神在張良身上烙下了比較明顯的印痕,懂的貴族精神三種高貴的內涵:誠信、道義以及使命感。 

但國破家亡時還是太年輕了,沒有任何從政經歷,也因此並不能真正掌握貴族制度之優越所在,更不知道該如何融進新時代。


年輕的張良曾像項羽一樣血氣方剛,對暴秦恨之入骨,他最初的計劃很簡單,就是直接行刺秦始皇。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時張良約20歲,正在淮陽學習禮法,如無意外,入朝為官是遲早的事。但忽然間這個理想就被秦始皇給剪滅了。

年輕氣盛的公子哥兒幾乎在一瞬間轉變成一個超級憤青:遣盡家僮,弟死不葬,變賣家產,四處尋求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

眾所周知,他找到一個不怕死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扔出重達120斤的大鐵錐,擊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倖免於難,但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

這是公元前218年。

古博浪沙因張良刺秦而聞名遐邇。


一個人,二十歲左右若無血性,將註定沒有出息。而到了三十多歲仍只有血性而無深思熟慮審時度勢的頭腦,同樣會沒有出息。

古博浪沙的一錐已證明張良的血氣之勇,接下來是該磨礪他深謀遠慮本事的時候了。

刺秦後的張良改姓埋名在據劉邦家鄉沛縣不遠的下邳隱居下來。這一蟄居就是9年。

正是這一段時光,使得末代貴族張良有了學習知識,反思自己的時間,從而將到死只有血氣之勇的項羽拋在後面。

在這一時期,張良遇到了師父黃石公。這是張良自己對外人說的,沒誰證明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當然也沒人能證偽。

故事是這樣的:一天,張良幫一個很不友好的陌生老人——就是張良說的他後來的師父黃石公——穿上鞋。老人認為孺子可教,便讓張良明早到城外的橋下等他。一連四天,張良趕到時,老人都在了,很生氣。第五天,張良乾脆睡在橋下,終於比老人早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就是姜尚姜子牙寫的《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諳韜略、文武兼備的足智多謀之士。


後世有人考證,這應當是張良編的一個故事。一開始,張良是個「愣頭青」,年少氣盛,血氣方剛。在刺秦失敗居下邳的幾年中,張良終於有時間耐下心來學習,學會了沉穩與反思,漸漸走向成熟。

總之,不管真假,張良已化陽剛為陰柔,從血氣方剛之年轉為謀劃大局之年齡,為之後成為一代傑出謀士而打好堅實基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舉兵反秦,天下大亂,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張良也趁機砸鍋賣鐵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大旗。但因自感勢單力薄,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在下邳留地發展勢力。兩人相見如故,劉邦遇事每每請教張良,張良也知無不言,劉邦則多能領悟,以張良的謀略行事。

作為士人,深諳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張良何等聰明,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暫時」跟從劉邦。

之所以說「暫時」,是因張良借力的目的除了抗秦,還有復國。所以之後一再與劉邦分合,直至楚漢結束,都算是「客居」劉邦陣營。 

打個比喻,「舊韓國」是張良自小結下的姻親,雖已身陷囹圄,無望救活,但心中的道義驅使張良必須全力以赴;劉邦則給了張良美好的初戀,讓他品嘗到了愛情的甜美滋味。


不管如何,最具耐心的劉邦和最有軟功夫的張良走到了一起。聰明的大腦開始有了發達的四肢。這是天意捏合的一對最佳拍檔。上天將要用這兩個人來完成自己的意志。


有不少人疑問,張良為何自己不稱王?應該說,張良是有過稱王的機遇和野心的,但「舊韓國」及自小受的教育,使之自我定位為「相」,為復國之臣。所以,他一遇到更加強大的項梁,即請項梁封韓王成為韓王,張良自任司徒(相當於丞相),並離開劉邦。

換一句話說,張良的胸襟也決定了他不會稱王。秦漢風雲,張良和項羽其實一樣,就是報國讎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不同的是,項羽陰差陽錯成為老大,終沒耐住稱王的誘惑,卻又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

不過,張良也應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做王的料。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了「輔臣」。

不稱王並不代表不能左右風雲大勢。前面已說,張良堪稱是秦漢風雲的總導演。那麼,接下來就看看他都導了哪些戲,是否稱得上劉邦的「王者師」。

話說項梁立了韓王成後,張良「復韓」的目的達到了,即告別「初戀」劉邦,去恢復韓國地盤了。但是,韓王成比不得劉邦,張良的計謀變得左支右拙,復國數月,也只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再說離開張良的劉邦,奉楚懷王命令西進秦都,但是,往西可不好打,畢竟是險關重重,到達舊韓國地界後,想起了張良,遂決定取道潁川進入關中。

就這樣,一對「初戀」在潁川相逢了,劉邦需要謀士,張良則需要藉助劉邦的力量復國,於是劉邦請韓王成留守陽翟,而讓張良跟隨他去。


張良開始大展身手:

1,輕取宛城 

公元前207年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南陽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這是劉邦之前慣行的招數,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繞過去。張良認為不妥,說宛城離秦都已不遠,一旦秦都來兵,宛城的秦兵再從後面追殺過來,劉邦軍即腹背受敵。不若假裝繞過,趁夜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以攻心之術,逼降郡守。

南陽郡守見大勢已去,又加上劉邦招降條件優厚,遂投降了。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也紛紛望風而降。就這樣,劉邦兵不血刃輕取南陽,解除了西進的後顧之憂。

2,智取嶢關 

拿下南陽後,劉邦率軍抵達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嶢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於此。張良採取了與宛城類似卻又不同的計策。張良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可以通過「威逼利誘」輕取,重兵佯攻,重利勸誘。

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表示願意獻關投降,還說要和劉邦聯合進攻鹹陽。劉邦大喜,讚嘆張良的妙計。不料張良卻說,嶢關乃秦之門戶,不同其他,守將願降,但其手下兵將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再說屠夫之子,見利忘義,降後再叛,隱患多多。所以要趁其鬆懈,一舉攻克之。

劉邦大喜,遂突然發起攻擊,很快攻下嶢關,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裡)。

3,逼降秦都

小試牛刀後,張良讓劉邦繼續採納對付嶢關守將的手段,派人去利誘趙高,對他說,你幹掉秦二世,咱倆平分關中。這趙高真的就幹掉了秦二世,還派人和劉邦交涉,平分秦國。劉邦呵呵一笑,發起佯攻。趙高的美夢成空,被秦國舊族幹掉,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開城出降。

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的計策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劉邦不會比項羽早進關中亡秦。

4,一救劉邦

大秦居然是我的了,劉邦屁顛屁顛進了鹹陽城,進了鹹陽宮,哇塞,這麼大,美女這麼多,來來,先來讓老子爽一把。從這一刻起,劉邦就認為自己是關中王了,在鹹陽宮裡醉死夢生,不見任何人,這可急壞了張良,趕緊說服樊噲,直接闖入宮中,對正在爽歪歪的劉邦當頭棒喝:「項羽正星夜趕來,你是想做第二個秦二世麼?!」

劉邦立馬清醒過來,提上褲子就走,同時下令即刻查封所有的府庫財物,全軍退出鹹陽,還軍灞上。同時聽從張良的計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贏得三秦民心。

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劉邦是連鴻門宴都去不了,就給項羽攻下鹹陽咔嚓了。


5,二救劉邦

鴻門宴的故事都知道了,如果沒有張良,劉邦依舊會被項羽KO。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6,討漢中郡

暴秦已滅,韓王成也得到了韓國舊地,又到了張良和劉邦說再見的時候了。

雖然被項羽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先秦時期,重慶部分為巴郡,四川成都部分為蜀郡),心裡很不爽,但「初戀」別離,劉邦還是很大方,贈與張良大量金銀財寶。張良一轉手將劉邦給的金銀財寶都給了項伯,託他幫劉邦又討來漢中郡。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張良為劉邦討得的這漢中一郡成了最後勝利的起點,也成為大漢民族的起點——漢王、漢朝、漢族皆由此而起。


7,麻痺項羽

「初戀」別離,依依不捨,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過去後,全部燒毀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

半年後,韓信就「暗度陳倉」,復得富饒、形勝的三秦之地,使得劉邦積累了足以與項羽對峙的資本。

8,三救劉邦

項羽知道劉邦搞定三秦後,怒不可遏,立馬就要殺將過去。張良早已預料到這一點,上書項羽說:「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什麼「齊國正打算聯手趙國滅楚,項王不可不防啊。」

項羽本就瞧不起劉邦,再說齊國確實在眼皮底下,劉邦在西邊鬧點事,離自己還遠,便沒管劉邦,去滅田榮了。這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

9,下邑之謀

天意該劉邦張良這對「初戀」再結合。隨著天下再次大亂,沒有掌控天下本事的項羽變得乖戾囂張,竟然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最終來到劉邦身邊,此後便朝夕相隨左右。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

的確,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公元前205年春,劉邦先佔彭城後被項羽打敗,狼狽逃至下邑,心灰意冷。正是在這個時候,張良給劉邦制定了決定後來楚漢勝敗的「下邑之謀」:

「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與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正在梁地反抗楚軍,這兩人立即可用。漢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擋一面。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規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戰略的重要內容。接下來的四年,劉邦基本忠實的執行了這一計策:

1)通過自己正面與項羽對峙,彭越背後打遊擊騷擾的戰術,拖延住項羽;

2)離間原本和項羽關係近的英布等南方諸侯王,瓦解項羽的力量;

3)韓信一路向北,再向東,降服各路諸侯,集聚足夠雄厚的決鬥資本。

10,制止分封

公元前204年冬,項羽圍劉邦於滎陽,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張良授命外出。正是這個時候,劉邦差點採取了一個昏招。

這天早上,二流謀士酈食其獻計說:「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

啥意思?一句話,刻印封王,恢復秦末舊六國,則六國君臣、百姓必擁戴劉邦。

這種話劉邦居然也信,拍手稱讚,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劉邦還得意地向張良說「圍困即日可解」。張良真是有點惱了,說這真是自尋死路:

第一,商湯滅夏後分封夏後代,是基於可控為前提的,現在你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第二,周武王分封商紂王的後代,前提是在殺了商紂王后,你現在得到項羽的頭顱了嗎?

第三,無論商周,都表彰前朝忠臣比幹、箕子等,目的是鞭策本朝臣民,是為本朝臣民樹立榜樣的,現在是你需要表彰忠賢的時候嗎?

第四,武王散發的糧食錢財都是敵國的積蓄,你現在連糧草都沒有,拿什麼去分封救濟?

第五,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現在鏖戰正急,不是自尋死路嗎?

第六,過去馬放南山,牛息林蔭,是因為天下已太平。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了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誰還跟你劉邦奪天下?

第八,如果你是六國之後,是向強大的楚國臣服,還是向被圍困的你稱臣?

第九,你不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勵手段,是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你的嗎?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

1700年之後,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贄情不自禁地讚嘆之為「快論」。

張良可從來沒一下子說這麼多話過,他被劉邦的這一奇葩策略氣昏了。實際上,對於劉邦這般聰明的人,只說最後一兩條就夠了,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不能不承認,張良已成為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由此也可見,張良已從「復國夢」中醒來,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已經飛躍,認識且接受了強秦滅六國的歷史洪流趨勢。


11,窮追項羽

公元前202年,兵困馬乏糧草不濟的項羽和劉邦終於坐下來劃下了楚河漢界,約定罷兵。 

劉邦這次是想玩真的。但張良說,不能真玩啊,要當做緩兵之計。此時不消滅項羽,待項羽明白過來兵足將廣之後,被滅的就是你劉邦了!劉邦覺得很對,遂撕毀協議,起兵再戰。

此時的張良,早已不再是那個只圖逞一時之快的刺客,也已經不再是那個一心求復韓國的張良。他借劉邦之力,完成了復仇大業。現在,他要繼續藉助劉邦之力,剔除暴秦留下的最後一絲孽障。

在評價楚漢之爭時,著名歷史學者鮑鵬山說:樊噲在鴻門宴上指責項羽是「亡秦之續」,這個狗屠出身的傢伙果真是一刀見血。從作風上看,項羽確實是秦的邏輯延續:一樣的暴亢,一樣的強梁,一樣的迷信軍事而輕視政治,迷信人力而藐視時勢,迷信權力而輕視民心。

《史記·項羽本紀》以「鴻門宴」為界,明顯地分出前後兩個不同的部分。鴻門宴是歷史的轉折點,也是項羽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此前的滅秦,復仇者項羽如狂飆突起、冤鬼索債,幾乎是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消滅暴秦,簡直如同風掃殘雲。

但在鴻門宴後,項羽則處處捉襟見肘,時時被動挨打,心力交瘁。並不是前期的項羽冰雪聰明,後期的項羽愚蠢笨拙,而是他的對手變了!對付名譽掃地惡貫滿盈的暴秦,項羽的軍事天才綽綽有餘;而對付一個貌似弱小實則生機勃勃的劉邦集團,他的政治才幹就不敷支出了。張良,這把綿軟的剃刀,在剃度了暴秦之後,還有一個同樣至剛至強至暴至亢的對手,需要他來解決。

現在是時候了。

12,虛撫韓彭

就在劉邦苦戰項羽之時,韓信已羽翼豐滿,要求封王了。劉邦當然很生氣,但張良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已成為楚漢之戰的關鍵所在,說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並代表劉邦親往齊地分封韓信,安撫其心,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應該說,此時封韓信,只是順水人情,因為劉邦不封,韓信亦可獨立稱王了。

對此,東漢苟悅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

穩住韓信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楚軍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所以,張良雖未效命疆場,可是他所提出的計謀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比攻殺戰場的將軍高明萬倍。在評價「漢初三傑」時,劉邦將張良置於首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宋朝著名文臣真德修亦讚嘆說: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

然而,隨著末代貴族項羽的去世,末代貴族張良意識到自己的時代過去了。應該說,在他制止劉邦的荒唐分封策略時,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首先,「帝制」就決定了「帝師」不再存在。其次,劉邦和張良確實關係很好,但從劉邦對張良的尊敬,也看出兩人並不是一路人。

翻閱史書,可以發現,兩人的關係,可用「相敬如賓」形容。然而,關鍵就是這個「賓」字,說明兩人不是同路人——一對無法成為夫妻的戀人。


雖然張良無兵無權,甚至沒有任何職位。但從心底講,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很懼畏張良的,也可以用「又愛又怕」之詞形容。

他不知道該怎樣「褒獎」張良,所以讓張「在齊地自擇三萬戶」。

當然,憑張良的功績,足以得萬戶侯。

但從「齊地」兩字亦看出劉邦並不誠心,至少另有所慮。齊地雖富裕,卻是韓信最心儀的地盤,讓張良去齊地領三萬戶封地,什麼意思?你劉邦不知道張良是韓國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標就是「復韓」?

這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當然,也或許是太信任張良了,希望通過籠絡他來制約韓信。

能洞察天下人的張良,豈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初戀」?項羽已死,我張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結了。你劉邦取了天下,我張良報了仇。兩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此時分手,恰到好處。

張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駁了劉邦的面子,亦想曲諫劉邦,不要學殘暴的項羽。於是說:我最早和你相識於留地,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真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張良辭封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我張良祖祖輩輩是韓國舊臣,暴秦滅韓後,我散盡萬貫家財,一心為故國復仇。現在目標已經達到,很開心了。況且,國破家亡後,我已經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心願已了,從此願遠離塵世,追隨師父黃石公修仙養道了。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張良都要修仙去了,為什麼還要向劉邦重提留地?他大概是想藉此提醒劉邦,多念些舊情吧。

貴族範十足。

不過,後世司馬光認為張良「杜門不出」,學道求仙,完全是明哲保身。這一說法影響非常之大,但卻值得商榷。

  

司馬光之說忽略了「淮陰誅夷,蕭何系獄」是在「張良謝病辟穀」之後。張良「杜門不出」之時,韓信正從齊王徙封楚王,衣錦還鄉;蕭何也正值得意之時。所以,司馬光的說法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式的自我處置方式,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式的逃避,因為他開始的目的就是為國報仇,既然目的已經實現,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祿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標,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等根本不同的地方。

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漢初三傑」中,最後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張良用事實告誡世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只要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來,肯定不會遭遇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導致難堪結局!


然而,做到這一點太難了,如若張良非貴族出身,我想也是很難免俗的。對於常人來說,主動放棄功名利祿真的太難了。

張良悲情悽涼隱退,另一個深層因素,是源於他自身的悲劇命運。

有人說張良激流勇對是因怕「功高震主」,但張良連自身安全都無法保障,又能震到誰呢?張良既不像韓信那樣手握重兵,也不像蕭何那樣在關中和朝廷有巨大的根基。在劉邦集團,張良是韓王故人,是個外人,沒有自己的勢力網,絲毫不能威脅到劉邦。

因此,張良的隱退,還是因為自己與劉邦那種奇妙的「賓主」關係。

前面已說,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張良意識到歷史的洪流已經發生巨變,秦雖暴虐,但「分久必合」卻是天下大勢。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統一的時代潮流也不可逆轉。因此,張良「復韓」的政治理想就只能成為空想。

「相韓」已成空夢,張良或許有過「相漢」的念頭,但是他所忠心的,還是心底的故國。同時,他也太了解劉邦了,所以在最後把這一念頭也壓在了心底,當劉邦問他誰可為相時,他推薦了蕭何。

這一刻,劉邦心中是否想過讓張良為相?不得而知。反正,後來至劉邦病危,呂后也沒能從劉邦口中問出張良的名字。或許,他知道,天下定後,張良的心已絕塵而去——或許,他和張良都深知,目前的關係最好,再進一步,則難免破壞「初戀」那種最美好的狀態。

呂后問劉邦:「蕭何死後,由誰來接替他呢?」劉邦說曹參。

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

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輕嘆說:「不用操那麼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時候。」

呂后不甘心,劉邦死後,她想方設法逼張良出來做事,但都沒有成功。

張良沒有做漢之官職,是因為劉邦知道他的目的本就不是做官,不是為名利——劉邦當然也知道張良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不能給他。

張良從「帝王師」退而為「帝王賓」,繼續和劉邦保持著既親密又疏遠的特殊關係。他和劉邦都是明白人。

劉邦死後,張良即搬離長安,在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的黃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觀」及「伐桂書院」,隱居於此,教當地孩子讀書習字。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在參觀「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賦詩一首: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是啊,中國歷史上王侯將相多了去了,又有幾個人能比得了張良的名氣?!


約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相關焦點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其一,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對象的政治理念;其二,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 《王者榮耀》張良怎麼玩 張良玩法攻略
    許多玩家都很想知道,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王者榮耀張良玩法攻略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者榮耀張良玩法攻略 一:技能 被動技能:言靈咒令 張良的主要輸出技能,... 【九遊攻略】王者榮耀張良怎麼玩?
  • 《王者榮耀》張良打法技巧 張良臺詞出裝技巧大全
    這是張良的一個抓單的連招,抓單和躲在草裡陰人那就直接上三技能困住,被控住的敵人就不容易離開二技能了,這個時候可以在敵人的腳下放一個二技能再接一個二技能,這個時候敵人脆皮基本都死了。 連招二:212a。
  • 張良拒絕了封邑,成為留侯,昭示出了人生之道
    張良對應得的封賞謝絕不受,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劉幫的另一位戰爭年代的謀士陳平就對張良說:先生功勞之大,大家都很清楚,得到高官厚祿是應當的,又何必拒絕皇上呢?秦國滅亡韓國時,我僥倖地活了下來,然後得報大仇,我的心願已經了結了。先前,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幫著皇上做了些事情,現今已貴為列侯,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今後,我只求修身養性、遨遊四方。
  • 放得下眼前,才能拿得起未來
    放得下眼前,才能拿得起未來 郝洪山所以,一旦新疆隊輸球,尤其是輸了一場我們「自以為是不該輸得球或不該輸得隊」,也會是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是怨天尤人。雖然我對這種源於「愛之深」,所以才「責之切」的一時之舉也是理解的。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卻不能只限於自己一時興起的一說了之,而可能更應該還有在我們客觀冷靜之後的繼而認真思考和客觀對待。
  • 神乎其神的張良
    他尋得一個大力土,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可惜沒有擊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閒暇時曾徜祥於下邳橋上,碰到一個老人。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然後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張良的智謀是是被後世公認的,甚至「張良計」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容詞,劉邦出身亭長,卻可以從西楚霸王的手中奪下江山,並且開創了歷朝之首的大漢天朝,張良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史料,來微述智者張良的千秋偉績。張良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
  • 張良博浪沙行刺 | 《中國下五千年》(62)
    公元前218年,他帶著大隊人馬到了博浪沙(今河南原陽),車馬正在拐彎時,突然「譁啦啦」一聲響,不知道打哪兒飛來一個大鐵椎(chuí),把一輛車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檔迸到他的跟前,差點兒打著他。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停下來。武士們四面搜查,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主使刺客的人是從前韓國相國的兒子。
  • 張良和荊軻同為刺殺秦始皇,他們本質上有什麼不同?
    張良和荊軻同為刺殺秦始皇的刺客,他們兩個最終的命運卻極不相同,張良在刺殺秦始皇之後機智脫身厚積薄發等待著再創輝煌;而荊軻在刺殺秦始皇之後卻死無全屍,白白得賠上了一條性命。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張良確實比荊軻技高一籌,張良是位頭腦精明的絕世人才,而荊軻確實一個實打實的莽夫之勇,但被後人稱為英雄千古傳頌。那麼他們兩個同為刺客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就詳細地講述這個特殊的問題。
  • 好學加上博學,才能成為智者
    因為「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先王之遺言,都記載在書上,所以要想繼承古人的經檢閱古人積存的財寶,就得去看書。智力活動分兩部分,一是對文獻的誦讀記憶,孔子也稱此為學,是狹義的學;另一部分是理解與思考,孔子稱為思。二者不可偏廢,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是無論思還是學,都仍是「智性」的。
  • 王者榮耀新賽季張良怎麼玩?張良出裝銘文推薦
    王者榮耀新賽季張良怎麼玩?在王者榮耀中,張良一直玩家中路的首選,因為他技能特殊性,所以打團非常的強,那麼工具人張良怎麼玩,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一起來看看吧。出裝這塊,聖杯真的很有必要,之前我是直接出面具的,但發現續航並不夠,打完一波就得回家了,不能緊緊抱住大腿,這顯然是混不好的。至於後面的出裝,就要根據局勢來選擇了,有時候錢特別少,我也會先出冷卻鞋代替極寒風暴,早點滿CD,讓自己可以為大腿多放幾個大招。
  • 謀聖:張良張子房!
    一、張良的典故1、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
  • 謀聖-----張良(二)
    下邑奇謀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
  • 智者大師與淨土法門
    對於這個問題,智者大師引《大智度論》言:「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指出唯有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後,才能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並指出淨土之生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有智慧的人,才會熾然求生淨土,因為他了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這個就是「心淨佛土淨」的道理。愚昧的人,為生所縛。一聽到生,就作生解。一聽到無生,就作無生解。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張良為何有謀聖名號?看看立下的這些功勞,這是他應得的
    在古代的時候,有人依靠自己立下的功勞而被封侯,還有一些人依靠自己和上位者的關係很好,而達官顯貴。
  • 王者榮耀S20張良怎麼玩 S20賽季張良玩法技巧
    大家在鞋子的購買上可以針對敵方陣容和對自己的威脅性來選擇,出冷靜之靴和秘法之靴的張良打法更加激進,出抵抗之靴和影忍之足則提高生存能力。 張良的主要輸出還是圍繞面具、迴響和帽子。在擁有這三個法師大件之後,張良的輸出將會有質的提升,此時就可以考慮後續的出裝了。小編後來推薦的虛無法杖和賢者之書只是一個常規的最大化輸出選擇,實際上我們後期的兩個裝備格子更多還需要看情況而定。
  • 謀聖——張良
    傳說張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記》等史籍對這個傳說有詳細記載,智慧來自神助的傳說使張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一日,張良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遊玩。經過一位身著粗布衣衫的白髮老人面前時,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吩咐張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聞聽此言,張良很氣憤,但見老人年紀比較大,就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又得寸進尺地說:「給我把鞋穿上!」
  • 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看了這個就知道了
    可是他們在幫助劉邦坐上皇位之後,蕭何和張良卻沒有被劉邦殺死,安然的度過了晚年,而韓信最後被呂后殺死了。從這個可以看出,韓信想對比張良和蕭何來說比不上他們倆聰明。但是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說一下。我們先來說下張良。張良的祖上本是戰國末期韓國的丞相,是韓國的貴族,他精通外交、大戰略,人事制度,繼承人制度等傳統貴族學問方面。
  • 給家全面介紹一下:中單法王張良
    給家全面介紹一下:中單法王張良。我們先從他的技能開始說起,張良的被動技能平a兩下,那麼第三下就會出現真實傷害或者技能的傷害時間間隔小於一點五秒,也會出現真實傷害。張良的大招放滿的情況下,會出現法陣,法陣對踏入其中的敵人造成眩暈和傷害。如果大招沒有放滿,直接放-一技能,可以提供穩定控制來,看一下具體操作吧。遇見敵方先放二技能,之後放大招,大招沒有放滿的情況下再放一技能穩定控制之後再放二技能,平A平A即可帶走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