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經常到各地方去視察。公元前218年,他帶著大隊人馬到了博浪沙(今河南原陽),車馬正在拐彎時,突然「譁啦啦」一聲響,不知道打哪兒飛來一個大鐵椎(chuí),把一輛車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檔迸到他的跟前,差點兒打著他。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停下來。武士們四面搜查,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
主使刺客的人是從前韓國相國的兒子。因為秦始皇下令搜得緊,那位公子只好更名改姓叫張良,又叫張子房。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時,張良還年輕。他決心替韓國報仇,就變賣家產,推說到外邊去求學,離開了家。其實他是到外邊去找機會暗殺秦始皇。
他交上一個大力士,情願替他拼命。大力士使的大鐵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秦漢時的一斤,只有現在的半斤)。他們探聽到秦始皇要到這邊來,就在博浪沙埋伏著,給了他一椎,哪兒知道打錯了一輛車。
張良逃哇逃,一直逃到下邳(pī)(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躲了起來,結交了不少朋友,好替韓國報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出了名。臨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不知道他就是跟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的韓國的公子。
有一天清早,張良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下,瞧見一個老頭兒穿著一件土黃色的大褂,搭著腿坐在橋頭上。真怪!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跟往裡一縮,那隻鞋就掉到橋下去了。老頭兒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揀上來。」
張良聽了,不由得火兒了,可是再一看那個老頭兒,人家連眉毛帶鬍子全白了,七老八十的。他便走到橋下,揀起那隻鞋來。老頭兒不用手去接,只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一愣,恭恭敬敬地拿著鞋給他穿上。那老頭兒這才理了理鬍子,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盯著他的背影望著,心想這老頭兒一定有點來歷。他趕緊走下橋去,跟在後頭,看他往哪兒去。約摸走了半裡地,老頭兒知道張良還跟著,就回過身來,對他說:「你這小青年有出息。我倒樂意教你。」
張良是個聰明人,就趕緊跪下,向他拜了幾拜,說:「我這兒拜老師了。」
那老頭兒說:「好!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
張良連忙說:「是!」
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匆匆忙忙地洗了臉,就到橋上去了。誰知道一到那邊,那老頭兒正生著氣吶。他說:「年輕人,你該早點兒來,怎麼叫我等著你?」
張良跪在橋上,向老師磕頭認錯。那老頭兒說:「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著就走了。張良愣愣地站了一會兒,只好垂頭喪氣地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臉也不洗,就跑到大橋那邊去。「怎麼又晚了一步!」那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你願意的話,過五天再來!」說著就走了。張良悶悶不樂,只怪自己不夠誠心。
到了第四天晚上,他怎麼也睡不著,半夜裡,就到大橋上去靜靜地等著。
過了不大一會兒,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過來了。張良趕緊迎上去。他一見張良,臉上顯出慈祥的笑來,說:「這樣才對。」說著,拿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你把這書好好地讀,將來能夠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張良挺小心地把書接過來,還想再問明白,那老頭兒連頭也不回地走了。等到天亮了,張良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據說是周文王的軍師姜太公編的。從此,張良白天讀,晚上讀,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卡說:「讀完別打我,點下面」↓
孩子的閱讀,著重三個方面的培養:興趣、 方法、 習慣。
興趣:從孩子已表現出的喜好入手,加以鼓勵,同時加強內容全面性引導;
方法:創造時間、空間、儀式感,結合聽讀,適時朗讀,分享討論,角色扮演,參加書友會等;
習慣:堅持、陪伴,做到這兩點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