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博浪沙行刺 | 《中國下五千年》(62)

2021-02-13 大河馬親子閱讀



張良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經常到各地方去視察。公元前218年,他帶著大隊人馬到了博浪沙(今河南原陽),車馬正在拐彎時,突然「譁啦啦」一聲響,不知道打哪兒飛來一個大鐵椎(chuí),把一輛車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檔迸到他的跟前,差點兒打著他。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停下來。武士們四面搜查,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

主使刺客的人是從前韓國相國的兒子。因為秦始皇下令搜得緊,那位公子只好更名改姓叫張良,又叫張子房。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時,張良還年輕。他決心替韓國報仇,就變賣家產,推說到外邊去求學,離開了家。其實他是到外邊去找機會暗殺秦始皇。

他交上一個大力士,情願替他拼命。大力士使的大鐵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秦漢時的一斤,只有現在的半斤)。他們探聽到秦始皇要到這邊來,就在博浪沙埋伏著,給了他一椎,哪兒知道打錯了一輛車。

張良逃哇逃,一直逃到下邳(pī)(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躲了起來,結交了不少朋友,好替韓國報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出了名。臨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不知道他就是跟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的韓國的公子。

有一天清早,張良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下,瞧見一個老頭兒穿著一件土黃色的大褂,搭著腿坐在橋頭上。真怪!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跟往裡一縮,那隻鞋就掉到橋下去了。老頭兒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揀上來。」

張良聽了,不由得火兒了,可是再一看那個老頭兒,人家連眉毛帶鬍子全白了,七老八十的。他便走到橋下,揀起那隻鞋來。老頭兒不用手去接,只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一愣,恭恭敬敬地拿著鞋給他穿上。那老頭兒這才理了理鬍子,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盯著他的背影望著,心想這老頭兒一定有點來歷。他趕緊走下橋去,跟在後頭,看他往哪兒去。約摸走了半裡地,老頭兒知道張良還跟著,就回過身來,對他說:「你這小青年有出息。我倒樂意教你。」

張良是個聰明人,就趕緊跪下,向他拜了幾拜,說:「我這兒拜老師了。」

那老頭兒說:「好!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

張良連忙說:「是!」

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匆匆忙忙地洗了臉,就到橋上去了。誰知道一到那邊,那老頭兒正生著氣吶。他說:「年輕人,你該早點兒來,怎麼叫我等著你?」

張良跪在橋上,向老師磕頭認錯。那老頭兒說:「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著就走了。張良愣愣地站了一會兒,只好垂頭喪氣地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臉也不洗,就跑到大橋那邊去。「怎麼又晚了一步!」那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你願意的話,過五天再來!」說著就走了。張良悶悶不樂,只怪自己不夠誠心。

到了第四天晚上,他怎麼也睡不著,半夜裡,就到大橋上去靜靜地等著。

過了不大一會兒,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過來了。張良趕緊迎上去。他一見張良,臉上顯出慈祥的笑來,說:「這樣才對。」說著,拿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你把這書好好地讀,將來能夠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張良挺小心地把書接過來,還想再問明白,那老頭兒連頭也不回地走了。等到天亮了,張良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據說是周文王的軍師姜太公編的。從此,張良白天讀,晚上讀,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卡說:「讀完別打我,點下面」↓

孩子的閱讀,著重三個方面的培養:興趣、 方法、 習慣。

興趣:從孩子已表現出的喜好入手,加以鼓勵,同時加強內容全面性引導;

方法:創造時間、空間、儀式感,結合聽讀,適時朗讀,分享討論,角色扮演,參加書友會等;

習慣:堅持、陪伴,做到這兩點足矣。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博浪沙行刺事件」應在中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它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這個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名詞解釋博浪沙行刺事件博浪沙行刺事件,是張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起因:張良曾是韓國貴族,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原陽有個博浪沙,西漢 張良刺秦地!
    古博浪沙,位於原陽縣城東郊。歷史上,因韓國丞相後裔張良曾在此地刺殺秦始皇而名揚天下。古博浪沙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鹹陽到東方的馳道上,系邙山餘脈,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沙丘低洼處,沼澤地、水窪連成一片。沙丘易於隱避和逃跑,沼澤地蘆葦叢生,更是幾步之內不見人影。向北過黃河,向南過官渡河後,官軍都不易抓到。
  • 【文化雲臺】張良的傳說故事之擊秦博浪沙
    >擊秦博浪沙「大鐵椎」樊勇起初見到張良還有些疑忌,後見他拿出玉竹的手帕,才堅信張良不是秦國的奸細。今日天賜張良,他哪有不高興之理。張良把上次刺秦不成的經過告訴了樊勇,然後說:「鹹陽宮內機關重重,下手非常困難。更何況上次刺殺之後,防範可能更加嚴密。我在來時的路上,聽說秦始皇就要巡行天下,我們可如此這般,方能得手。」當下,兩人計議已定。此後,樊勇每日下山打探消息。一天,樊勇從山下上來,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秦始皇的車駕已經出發了,我們行動吧!」
  • 刺客張良:博浪沙驚天一錘若成功,歷史或將改寫
    張良,是漢朝的一位十分著名和傑出的謀士和帝師,他與蕭何、韓信一起被稱為「初漢三傑」。後人稱他為「謀聖」,作為協助劉邦平定漢朝天下的帝皇師,據說張良的謀略都是一個叫做黃石公的人教的。張良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作為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張良的一生有許多傳奇的事跡,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張良刺殺秦始皇的故事。張良出身高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後代,他的祖父與父親都做過幾代韓王的宰相,張良將來不出意外也要接任韓相的位子,前途一片光明坦蕩。
  • 《史記》之博浪沙記(《史記》講博浪事略,現詳之。)
    一日,秦皇帝臥床淺睡,夢遊至博浪沙,興正濃,宦官疾言。秦皇帝醒,欲笞,見其為己愛,只言:「何事?」 「外有一方士求見,言有不老之方。」方士進言「博浪沙有不老丹之方,陛下可尋,制丸而食,則長生不老!」秦皇帝信之。
  • 張良到底有多聰明?張良的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兩千多年?已傳至第...
    史書上介紹,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天下。其實,這正是張良的智慧。鮮為人知的是,張良的這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至今還在!誇張一點的說,張良對黃老之道的愛好,後來竟創造了中國第二大世家,如今已傳至第64代!
  •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博浪沙事件「,發生在中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此次事件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張良和劉邦逃難時,是怎麼想到著名的下邑之謀的?
    而被張良輔佐成就大漢偉業的劉邦他的起點既不是諸侯王,不是越王也不是武王。張良開始給劉邦出主意涉及大漢偉業的時候,劉邦啥王都不是!沒有張良恐怕都沒有所謂的楚漢之戰還有漢字,漢語。因為劉邦封地是漢中所以是漢王,而漢中是張良託他和項伯的人際關係向項羽額外求來的。
  • 你知道張良和張道陵的關係嗎?
    《楚漢傳奇》張良劇照張良(?—前189年),本姓姬,在博浪沙刺秦失敗後為避其難,遂逃匿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北古邳鎮),更名張良,取字子房。結識各方豪傑,尋求復國報仇之道。《漢書·張良傳》:「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
  • 張良故裡就在禹州!
    北門有「"瞻箕門」石額,有石聯為「 樓對青山臥韓相,書傳黃石有張良」。➤子房寨子房寺位於張得鎮杜莊村東,張得老寨北門西側,據《禹州縣誌》記載,原名子房祠,是漢留候張良的故居,秦滅韓後,張良變賣家資,僱壯士在黃河北博浪沙刺秦,被秦始皇追殺。
  • 【聚焦】張良故裡就在禹州,硬核證據來了
    北門有「"瞻箕門」石額,有石聯為「 樓對青山臥韓相,書傳黃石有張良」。➤子房寨子房寺位於張得鎮杜莊村東,張得老寨北門西側,據《禹州縣誌》記載,原名子房祠,是漢留候張良的故居,秦滅韓後,張良變賣家資,僱壯士在黃河北博浪沙刺秦,被秦始皇追殺。漢朝、南北朝時為子房祠,後來佛教盛行,改為子房寺。
  • 張良:千百年來文人仰望的高度
    他,就是張良。01 少年俠客張良,韓國貴族,弱冠之年亡國。家仇國恨,讓他願以一己之力,復仇雪恥。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尋幫手,還真找到一位使錐的力士。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將抵陽武縣,張良與力士埋伏於博浪沙。
  • 張良是漢朝的大功臣,他15歲的兒子一句話卻差點毀掉漢朝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詩中對漢朝開國功臣張良的一生進行了簡要回顧,對他遇黃石公傳兵法、博浪沙刺秦、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的傳奇事跡,表達了無限的敬仰與緬懷之情。
  • 始皇帝威震九州,可是仍有人敢於行刺,博浪錐一擊未中遠遁千裡
    他就是故韓國貴族張良,此人原是韓國的貴族子弟,其祖上五代為韓國國君效力。當秦國覆滅韓國之後,作為亡國的貴族自然是失去了從前的一切待遇,故此張良懷著國讎家恨,變賣家產前往淮陽。後來在當地認識了一位有名的大力士,此人有一柄重達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對此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大鐵錘;另一種說的就是鐵錐槍,就是在鐵槍槍頭後面有一個錘子樣的物體,因此增強破壞力。
  • 漢代功臣張良的老師是誰?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漢初三傑 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老師,名叫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中出現過,頗具神奇色彩,故事是這樣的:>張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逃亡但下邳,一天散步時遇到一個老頭,穿了件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的身邊,把他的鞋子甩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 秦嶺紫柏山留侯祠,張良既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還是荊軻式的英雄
    漢張留侯祠,俗稱「張良廟」,始建於東漢末年,為張良的第十世孫張魯在漢中割據稱王時所建。因為張良曾被劉邦封為留侯,所以這座祠廟稱「漢張留侯祠」,位於陝西漢中留壩縣境內,距離縣城十七公裡,祠廟建在秦嶺南麓的紫柏山下,緊鄰古蜀道陳倉道,就是今天的川陝公路,這裡五山環抱,二水夾流,環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