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博浪沙行刺事件」應在中牟?

2021-01-19 網易新聞

齊治平

一家之言

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經過博浪沙時,一隻大鐵椎把他的隨行車輛砸得粉碎,秦始皇極為震怒,下令在全國抓捕,但是最終沒有抓住兇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它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這個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

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

名詞解釋

博浪沙行刺事件

博浪沙行刺事件,是張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

起因:張良曾是韓國貴族,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用萬金家財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經過:當時關中地區盛傳皇帝會死在一個地名沙或丘的地方。得訊息在秦始皇東巡途中,會經過博浪沙之地。行刺失敗後,唯有張良成功逃脫,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3日的追捕。

多個史料記載博浪沙的位置應在中牟

關於博浪沙的位置,現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在原陽境內,但是據《水經注·渠水》記載:「清溝水又東北徑沈清亭,疑即博浪亭,服歷傅浪澤,昔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於此。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役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謂之清溝口。渠水又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又逕曹太祖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渡在中牟,故世又謂之中牟臺。」

這裡記載著在官渡西邊有一個「陽武故城」,結合下文來看就是秦朝時的陽武縣城;還有博浪沙和博浪亭。綜合《渠水》全文來看,二者的具體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姚家鄉附近。博浪沙在中牟這一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我們不妨來推敲一下。

諸多史料如《史記》《漢書》《後漢書》《陽武縣誌》《東明縣誌》記載:秦朝時的陽武縣的轄境是很大的,包括今天的鄭州市、中牟縣和原陽縣的全境,並以這個寬度向東北延伸到山東東明縣境內。從全境上看,把縣城設在官渡西邊的渠水之陽是稍微偏西南些,但這卻是最合理的,能更好地施治,是綜合考慮南北兼顧的結果。《漢書·地理志》記載:「中牟西有圃田澤,豫州之藪也。」澤四周人口密集,城池眾多,比較著名的就有管叔邑、清邑、武強城等,這三處都是後來發展成縣或侯國的。

還有隨後設立的中牟縣、陽武縣當時歸三川郡管轄,郡治在洛陽(一說在滎陽)。還有一條從都城鹹陽經洛陽,滎陽東到海的大路在縣南穿過,朝廷及郡的公文下達和縣公文的上傳都要走這條大路,來回都要渡渠水,頗有不便。按《秦律·行書律》規定:朝廷的「命書」必須立即傳遞,無故逗留者要依法論處;不執行朝廷命令的會被罷職或判刑。所以政府就在縣城東邊設立了一個官方渡口,並且設在渠水南岸,這樣能讓上級公文儘快送達,這就是官渡的由來,這是陽武縣城曾經設在中牟的一個力證。

張良在此刺殺秦始皇便於逃跑

再來說說這條大路,《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都有相同記載:「沛公攻開封,未拔。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可以看出,當時,有一條從開封經曲遇聚到滎陽的大路,足以通過數萬人的軍隊。

曲遇,《漢書地理志》載「中牟有曲聚遇。」現在叫東古城,在韓寺鎮南200米,有遺址。中牟的博浪沙在姚家附近,正好和曲遇在同一水平線上,也就是說這個博浪沙也應該在這條大路附近。正好印證了《水經注》說法是正確的。

這條大路是秦朝以前就有的,據《戰國策·魏策》記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秦攻韓之管,魏王發兵救之」。華城在新鄭北,管城在圃田澤西南,可以看出二城都在這條路上或是附近,都能直通大梁。秦始皇是好大喜功之人,愛張揚,這條路上有眾多的六國故城,有韓國的戰略重地滎陽和管城,北邊五十還有魏國的都城大梁。走這裡能向世人炫耀,但是也激怒六國故人,所以張良才會選擇在這裡刺殺他。

更主要的是在這裡刺殺秦始皇更有利於逃跑。還有一點,魏慧王在遷都大梁後,在圃田澤西岸築了一道長城,有據可查的只在管城東留了一個隘口,在管城向北的路從此就徹底斷了,也就是說從鹹陽方向過來,只能走圃田澤南岸向東。秦統一後修的馳道路也是這樣的走向。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決定博浪沙位置最主要的兩個方面:馳道和秦時陽武縣城,都在中牟縣。

博浪沙在原陽不合理處太多

我們再來看看馳道能不能走原陽縣呢?

來看一下如果當時馳道走今天原陽境內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首先要說的是這裡在當是灘涂或沼澤的地形,是典型的黃泛區。還要行走在滎澤、般塘與黃河之間大約100多裡,還有圃田澤與濟水或渠水(古賈魯河)之間約60裡。天下四瀆(江河淮濟)這裡就有三個,這一帶兩三千來都是全國性的水患重災區。馳道是秦始皇的專用道路,讓秦始皇走這裡無疑是把他置於兇險之地。

張良謀略過人,做事細緻周密,他在策劃刺殺秦始皇的時候,必然未思進先思退,不管結果如何,全身而退應是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對此,秦史專家馬元材先生在他的《博浪沙考察記》中說道:「……每疑所謂博浪沙者,必為深山大澤,茂林曲澗之地,可以藪匿逋逃……不然,則張良何以必於此地狙擊始皇帝?又何以狙擊不中後,竟能大索十日而不可得?」馬先生的猜想無疑是有依據的,博浪沙正好位於圃田澤畔,澤四周草木叢生,面積廣大。據《敘徵記》記載,站在北面的踐縣就能看到周圍茂密的草木。這樣的環境是天然的藏身之所,極有利於逃跑,他們隱藏在博浪沙這個土崗上,在錐擊秦始皇之後完全可以借著草木的掩護安全地脫身。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張良他們是跳入圃田澤逃跑的,只要他們一跳入圃田澤,便如蒼龍歸海,陸上縱使有千軍萬馬,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離開。圃田澤東西40多裡,又地處中國腹心,他們上岸後可以往四個方向逃跑,秦始皇不知道他們會去哪裡,只能在全國範圍內抓捕了。

再來看看原陽的地形吧,《後漢書》《三國志·魏志》《資治通鑑》都有相同記載:「袁紹軍陽武,依沙堆屯,東西數十裡。」可見古代原陽一帶儘是綿綿的沙丘,在這樣的地形中逃跑目標明顯,風險太大。以張良的性格是不會拿生命做賭注去冒險的。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張良他們在扔完大錐後逃跑時突然風水大起,所以才能安全脫身,這是馬元材先生在遊玩原陽博浪沙後得出的結論。

多個學者認可博浪沙在中牟

博浪沙究竟在哪裡?古今史學界一直都是有爭議的。《漢書·地理志》說「陽武有博浪沙」,《後漢書·地理志》裡卻無此記載。《晉志》說卷縣有搏浪沙;《史記·索隱》又說:浚儀西北40裡有博浪沙。這些都是陽武縣城頻繁遷移的後果。

唐朝時,陽武縣城遷入原陽境內,並逐漸穩定在那裡,博浪沙在原陽的說法也是從唐朝以後才有的。《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記載:「唐又移理漢原武城,即今治」。

《水經註疏·渠水》記載:「唐宋陽武縣既今治」;《古今地名對照表》記載:「陽武……唐移今原陽」。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得出原陽的博浪沙是後人人為「遷移」過去的。

《水經注》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從時間上說早於唐朝,後世有許多大史學家對其做過整理,點校或疏。如黃省、趙一清、全祖望、楊守敬、熊會貞、王國維等,他們對博浪沙在中牟這一說法都是沿用而沒有提出任何質疑,可以說他們是認可這一說法的。

總之說博浪沙在中牟也是有理有據的,並非空穴來風。酈道元在提出這一說法時也一定是參考過其他資料後,認為可信才採用的。並且這也與其他歷史巨著中的零星記載不謀而合,也更增加了可信度。

相關焦點

  • 張良博浪沙行刺 | 《中國下五千年》(62)
    張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經常到各地方去視察。公元前218年,他帶著大隊人馬到了博浪沙(今河南原陽),車馬正在拐彎時,突然「譁啦啦」一聲響,不知道打哪兒飛來一個大鐵椎(chuí),把一輛車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檔迸到他的跟前,差點兒打著他。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停下來。武士們四面搜查,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主使刺客的人是從前韓國相國的兒子。
  •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博浪沙事件「,發生在中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此次事件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兩朝宰相,即張家五世相韓。就如秦國的蒙武父子一樣,如果說蒙恬蒙武是將軍世家,那麼,張良則為宰相世家。
  • 原陽有個博浪沙,西漢 張良刺秦地!
    古博浪沙,位於原陽縣城東郊。歷史上,因韓國丞相後裔張良曾在此地刺殺秦始皇而名揚天下。古博浪沙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鹹陽到東方的馳道上,系邙山餘脈,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沙丘低洼處,沼澤地、水窪連成一片。沙丘易於隱避和逃跑,沼澤地蘆葦叢生,更是幾步之內不見人影。向北過黃河,向南過官渡河後,官軍都不易抓到。
  • 《史記》之博浪沙記(《史記》講博浪事略,現詳之。)
    一日,秦皇帝臥床淺睡,夢遊至博浪沙,興正濃,宦官疾言。秦皇帝醒,欲笞,見其為己愛,只言:「何事?」 「外有一方士求見,言有不老之方。」方士進言「博浪沙有不老丹之方,陛下可尋,制丸而食,則長生不老!」秦皇帝信之。
  • 刺客張良:博浪沙驚天一錘若成功,歷史或將改寫
    於是他遠行向東拜見倉海君,後來終於找到了一位大力士,並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流星錘,計劃在古博浪沙伏擊秦始皇的馬車。這位倉海君是何許人也?他是秦時東夷濊人的一個君主的名號,濊國處於朝鮮半島的東部,離韓國可謂是十分遙遠,而刺殺皇帝的行動也是十分危險。荊軻刺秦,被秦始皇侍衛所殺,高漸離是荊軻好友,擅長擊築,秦始皇弄瞎了他的眼睛後,他在築裡灌鉛來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被秦始皇刺死。
  • 【文化雲臺】張良的傳說故事之擊秦博浪沙
    張良與雲臺山的傳說故事(二)擊秦博浪沙
  • 國民黨議員談「返航事件」:高雄議長市長應赴東沙宣示「主權」
    臺灣立榮航空飛東沙群島航班遭拒絕進入香港飛航情報區,在島內引發議論。對此,中國國民黨高雄市議員李雅靜昨天宣稱,東沙群島由高雄市代管,島上漁民服務站地址為「旗津區中興裡18鄰東沙31號」,建議應由議長、市長率團前往「宣慰」駐島人員。
  • 博浪沙特訓營歡迎你
    一、營地位置營地位於河南新鄉原陽博浪沙省級森林公園內
  • 遲到3年的「博浪刺殺」,大鐵錘成功命中嬴政座駕,結果如何?
    從小說的劇情中咱們也能看出這是張良謀劃的「博浪刺殺」事件,不過和歷史稍有偏差的是這一次的刺殺地點發生在莒南,所以這應該叫「莒南刺殺」事件。而行刺的人物也是沒有變,仍然是傳說中的大力士大鐵錘。而給他們傳遞情報的想來應該就是嬴政身邊的著名方士韓終了。這韓終又是何人呢?
  • 嘉慶皇帝遇刺案,小小家奴潛入宮廷禁地,行刺失敗慘遭凌遲
    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發生行刺皇帝的事件,假若嘉慶跑慢兩步,恐怕就要命喪當場,此案性質極其惡劣。如此大案自然少不了一查到底,嘉慶帝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加審問,務必要查個水落石出,看看幕後的黑手到底是誰。刺客骨頭頗硬,大刑伺候了個遍,熬到第三天才終於開口,供出自己名叫陳德,今年47歲,是老北京人,在青州長大成家。
  •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一一周恩來令人驚嘆的文學才華
    在文中列舉了中外歷史上的許多事例,從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出發進行了強有力的論辯。在該文結束時寫道:"一人之智慧有限,萬民之督察綦嚴。其以一手欲掩天下睹,實不啻作法自斃。"這篇文章獲了獎,證書上寫道:"識見高超,理境澄徹,而通篇章法,復極完整合作也。""所讀過的東西,能加以理理解並掌握其實質。"
  • 月圓中秋,情滿國慶,博浪邀您集贊送好禮!
    月圓中秋,情滿國慶,在雙節來臨之際,為感謝大家對博浪的關注,特舉辦集贊免費送好禮活動!活動參與方式:1、關注微信公眾號2、①轉發此連結集68個贊,領取價值68元的博浪吉祥物「波波」一隻     ②轉發此連結集98個贊,領取價值288元洗浴套裝一套(限量10套)     ③轉發此連結集288個贊,領取價值2799元博浪淨水器一臺(限量3臺)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0月8
  • 滷味若是以貌比 潘安定是不可及 中牟旅遊文化
    縱觀古代美男雲集歷史,比如戴著面具驍勇作戰的悲情王子蘭陵王,又如屈原的學生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華卓越,讓許多女性心馳神往。再比如衛玠,生的「花一般嬌,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車上在洛陽的街上遊玩,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壁人」。還有沈約、慕容衝、薛紹、嵇康、子都等美男子們,都傾國傾城,讓人們追慕。
  • 又到一年高考時,中牟交警多舉措護考2020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中牟時報 崔合林 通訊員 張玉明 一年一度高考時,牽動社會萬人心。今天是2020年7月7日,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已正式拉開序幕。
  • 5位歷史上的大力士猛將不得不讓人嘆服,最後一位很少人知道
    張良手下大力士,《史記》記載,在張良博浪沙一擊行刺秦始皇行動中,張良手下有位大力士,他使用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隨手一揮便把秦始皇車隊的馬車給砸爛。 唐將闞稜,唐朝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一個名叫闞稜的大力士猛將。據《新唐書》記載,闞稜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 公元前386年,趙國為什麼要把國都,從中牟遷往邯鄲?
    公元前386年,趙國為什麼要把國都,從中牟遷往邯鄲? 三家分晉之後,中國歷史便進入戰國時代,趙國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一開始趙國的國都是在晉陽,不過後來為了逐鹿中原,提高自己的政治軍事地位,於是便將國都搬到了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