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董存瑞,耳邊仿佛響起了那句:「為了新中國,前進。」
最早接觸到「董存瑞」這個英雄人物的故事,還是在小學的課本裡,對捨身取義的英雄充滿了崇拜。
隨後在大熒幕上看見電影版《董存瑞》,兒時書本中的故事被鮮活的展現出來,更加震撼人心。
也是這部電影,讓「董存瑞」的扮演者張良走進大家視線。
經過他的演繹,英勇無畏的董存瑞手舉炸藥包,拉響導火索的那一幕成為影史上永遠的經典畫面,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因為影片而火遍全國的張良,出生在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了無數磨難,才能獲得如此成就。
就想要參軍
1933年,張良(原名張慶鑄)出生在遼寧本溪一個普通人家。
因為在唱歌上很有天賦,13歲時張良就被選為兒童團長。
無意中看了宣傳隊演出的《白毛女》和《血淚仇》,張良對舞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演員這個職業很好奇。
當時一衝動張良馬上就想跟著演出部隊一起離開,結果被父母發現攔回來了。
雖然這次沒走成,但是張良的心早跟著部隊飛走了。
第二年,張良又動起了參軍的心思,請老師給改了名字「張良」,隨時準備偷偷參軍。
1948年,張良作為兒童團長報名參軍。
部隊上的指導員問他:「怕不怕死?怕死還是不要來當兵了」。
張良把頭搖的跟波浪鼓似地回答:「不怕。」
參軍後,張良從宣傳小報上第一次看到了英雄兒女董存瑞的光榮事跡,深受感動。
1949年,張良跟著300人的軍樂團,在開國慶典上演奏,目睹了新中國的成立。
第二年,張良跟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這期間張良光榮加入共產黨。
1951年,張良被安排進華北軍區文工團工作,由於有機會登上舞臺表演。
走向大熒幕
1955年,電影《董存瑞》開拍在即,男主角「董存瑞」的扮演者還沒定下來。
一籌莫展之際,導演郭維想起了張良,覺得他的形象十分符合董存瑞。
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見自己的臉,與其他演員濃眉大眼完全不同,平凡普通的長相讓張良自己都沒信心面對屏幕。
這時,導演鼓勵他:「生活中的英雄又不是都和演員一樣高大英俊,董存瑞是和你一樣的子弟兵。」
聽了導演這番話,張良大受鼓舞,決心一定演好這個英雄形象,不讓導演失望。
已經在部隊生活了8年的張良,參加了無數戰鬥,已經具備出演董存瑞的條件。
加上從小對董存瑞的崇拜,了解,張良出色的還原了一個機智果敢,為新中國捨身取義的英雄形象。
1956年,張良在一次演出中看見了觀眾席中滿頭金髮,笑起來很迷人的一個美麗女孩。
可惜演出結束自己也沒機會和女孩認識,不禁有些懊悔。
沒多久,張良服從借調來到八一廠工作。
遇到心愛的姑娘
在八一廠的座談會上,張良再次看見了朝思暮想的姑娘,這不過現在姑娘是滿頭黑髮。
經過一番打聽張良終於知道姑娘的名字——王靜珠,也知道了她是因為出演蘇聯話劇才染了一頭金髮。
可惜的是張良還沒等到認識王靜珠,就被查出了肺結核。
等到把病治好,《董存瑞》已經在全國播出。
電影院裡,被電影中的情節感動,觀眾們哭成一團,甚至慷慨激昂的跟隨影片喊出:「向著新中國前進!」
因為這部影片,張良獲得了文化部優秀演員一等獎。
隨著影片的熱映,張良也因此成為火遍全國的名人,無數帶著崇拜愛慕之情的信件從全國各地湧來。
其中有一封來自北京的信很特別,不像以往大家在信中對張良都是表達欣賞崇拜之情。
這封信直截了當的批評張良內心開始變得驕傲,不再謙虛。
信的落款赫然寫著「王靜珠」三個字。
看見這個名字,張良頓時興奮起來,馬上拿起筆認真回信。
信中每句話都措辭嚴謹,真摯的表達了希望王靜珠能和自己成為朋友。
這樣一來二往,張良和暗戀的姑娘通了一年信。
1957年,張良終於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歡找到王靜珠表白,要和她在一起一輩子,永不變心。
王靜珠嬌羞的答應了。
甜甜的戀愛剛開始,張良就遇到了人生第一個大挫折。
兩次落難不離不棄
因為幫被打成右派的導演說話,張良也受到處分,被下放到北大荒支援建設。
張良與導演郭維
面對這個結果,張良不想耽誤王靜珠,提出了分手。
沒想到王靜珠堅決不同意,不顧身邊人的勸阻,三次申請遠赴北大荒工作。
經過她的努力,終於被批准來到北大荒。
到那才知道自己跟張良工作的地方還相隔甚遠,二人只能依舊用紙筆寫信訴請。
1959年,張良有機會重返八一廠參與拍攝建國十周年大片《戰上海》。
只是王靜珠卻不能馬上跟隨張良返回北京,二人又變成「異地戀」。
好在通過農墾部部長的幫助,王靜珠最終還是重返北京,和張良團聚。
1961年除夕,張良和王靜珠歷經坎坷終於修成正果,在八一廠劇團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成為夫妻。
這一天,張良看著相愛5年的王靜珠,留下了幸福的淚水。
婚禮上他們相擁發誓要不離不棄,永不分手。
婚後沒多久,張良收到嚴寄洲導演的邀請,出演改編自話劇《我是一個兵》的電影《哥倆好》。
這部電影不似以往嚴肅認真的英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輕鬆幽默的軍營故事。
劇中張良扮演了性格不同的雙胞胎兄弟,哥哥沉穩大氣,弟弟活潑任性。
一人分飾兩角對張良是個不小的挑戰,演冷靜的哥哥手到擒來,但是演過董存瑞的張良,不知自己能否演出弟弟的活潑搗蛋。
事實證明,導演的眼光絕佳,發掘了張良身上潛在的喜劇特質並加以引導,最終呈現兩個完全不同但各有魅力的兄弟倆。
1962年,《哥倆好》上映時大獲成功,主演張良因此獲得了百花獎影帝,還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
隨後張良又陸續出演了《林海雪原》《三八上線》等影片,演藝事業逐漸走向巔峰,
誰知,一場大運動爆發,很多演員都因此受到衝擊,張良也不例外。
1969年,張良被除去黨籍,下放東北老家進行勞動改造。
妻子王靜珠也被復員安排回老家蘇州。
二人收拾好行李,卻對兩個兒子跟誰的問題犯了難。
張良不舍的說道:「孩子跟你吧,在蘇州還有外公外婆幫襯著。」
王靜珠追問:「那你怎麼辦?」
張良忍不住掩面落淚,強忍著難過說道:「我自己回去,那邊太冷你受不了。」
王靜珠聽完,看著丈夫滿臉的不舍,決定跟隨丈夫一起去東北。
就這樣,張良一家四口回到東北本溪,蝸居在一個僅9平米的小平房裡艱難的生活。
為了掙錢養家,張良找到一個搬運工的工作,王靜珠在家照顧孩子,打理家務。
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夫妻感情很深,沒事還會苦中作樂的給對方講笑話,或者偶爾做頓好吃的改善夥食。
1970年,王靜珠生下女兒張海霞,一家人兒女雙全,其樂融融。
1971年,張良在工作時因為搶救工友被砸傷了右手,養家的重擔落在了王靜珠身上。
巨大的壓力壓得王靜珠喘不過氣,她經常胃疼,吃不下飯,人也越來越消瘦。
突然有一天,王靜珠毫無預兆的昏倒了。
經過檢查醫生告訴張良,王靜珠患上了胃癌。
面對這個晴天霹靂,張良呆住了。
很快,他調整好情緒,假裝沒事人一樣和妻子聊天,不善撒謊的他被妻子發現端倪。
王靜珠盯著張良,告訴他自己想回家,就是死也要死在家裡。
聽到這句話,看著妻子憔悴的臉,張良心如刀絞。
得到單位批准,王靜珠返回蘇州治病。
萬幸的是,回到蘇州複查,才發現王靜珠只是患了萎縮性胃炎,之前是誤診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王靜珠的身體逐漸恢復,立刻返回東北與張良和孩子團聚。
1972年,張良得到平反,恢復黨籍。
由於一些原因暫時不能回到八一廠工作,這時珠江電影製片廠邀請張良加入,他乾脆帶著帶著一家人前往廣州。
1978年,張良時隔12年再次作為電影《鬥鯊》的主演登上大熒幕,這次他扮演一個20多歲的小戰士,但真實年紀已經45歲的張良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個角色。
拍攝結束,張良有了轉行的打算。
退居幕後再創輝煌
和妻子商量過後,張良決定退居幕後做一名導演,依然守著心愛的舞臺。
妻子王靜珠也轉行做了編劇,成為張良的賢內助。
為了創作出好的劇本,夫妻一同來到蘇州體驗生活。
隨後他們創作出了劇本《梅花巾》。
梅花巾
沒想到第一次試水就取得成功,拿到了國際上的「金鷹榮譽獎」。
這部影片的成功,是張良轉行導演邁出的第一步。
此後他又拍攝了《山葉魚檔》,依然大獲成功。
接下來張良緊跟時代趨勢,接連執導了《少年犯》《特區打工妹》等與時俱進的都市題材電影,張良也因此獲稱「南國都市片舉旗人。」
1988年,王靜珠也成立了自己的王氏影視公司,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張良對妻子十分支持,看著她每天從白天忙到黑夜,心疼的說:「以前你做了一輩子飯,現在換我來給你做。」
1996年,張良和王靜珠還被授予「全國美好家庭」榮譽稱號,張良高興地說:「得到這個榮譽比得了金雞獎還開心。」
2005年,張良出了一本關於自己和妻子的愛情回憶錄《情愛不老》。
這本40萬字的巨著毫無保留的展示了張良和王靜珠的美好愛情,讓每個看過的人都羨慕不已。
2015年,張良獲得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拿著獎盃,張良感慨的看著臺下的妻子,深情說道:「這個獎我要獻給我妻子,是她在最困難時幫我渡過難關,她是我最感謝的人。」
結語:
因為他們的言傳身教,三個子女都很優秀,參加過多部影視劇,將上一輩的事業很好的繼承下來。
張良這一生,從13歲登臺,29歲成為影帝,47歲成功轉行做導演,無論出演還是執導的電影都收穫了一眾好評,是娛樂圈真正德才兼備的老藝術家。
如今,張良已經87歲,和妻子攜手走過60年依舊恩愛如初。
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張良是妥妥的人生大贏家。
最後,祝願這位老藝術家晚年生活幸福安康,長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