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梗豨薟,中風

2021-02-12 植物遊記

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來自於菊科,豨薟屬。別名棉蒼狼, 薟, 珠草, 腺梗稀薟, 粘金強子, 野洋姜草, 毛豨薟。pubescens:被短柔毛的。

一年生草本,全部葉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基出三脈,側脈和網網脈明顯,兩面被平伏短柔毛,沿脈有長柔毛。

頭狀花序排列成鬆散的圓錐花序;花梗較長,密生紫褐色頭狀具柄腺毛和長柔毛。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密生紫褐色頭狀具柄腺毛,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廣產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甘肅、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生於山坡、山谷林緣、灌叢林下的草坪中,河谷、溪邊、河槽潮溼地、曠野、耕地邊等處也常見,海拔160-3400米。

【景頗藥】芽芽芒喊:風溼性關節炎,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

【蒙藥】主治風溼痺痛,骨節疼痛,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高血壓病,半身不遂,急性肝炎,瘧疾,癰瘡腫毒,風疹,溼瘡,外傷出血。

【苗藥】窩比哈:全草治風溼性關節疼痛。

【土家藥】炮席:全草治關節痛,勞傷,骨折。

文中的腺梗豨薟草是在曲靖遇見的,是個很常見,卻又很大功效的植物呢,我們來看他的用途吧。

豨薟草,生用祛風溼、利筋骨、化溼熱、除風癢,經黃酒蒸製,具補益之功。

豨薟草常與海桐皮同用,前者祛風除溼,活血通絡;後者祛風溼,通經脈。

海桐皮善於走上,善治上半身疼痛。豨薟草長於走串,為祛風溼要藥,善治腰膝無力,四肢屢軟。

二藥伍用,祛風溼,通血脈,利關節,強筋骨。

將豨薟草、雞血藤、鳥梢蛇同用,治療因氣血不周流而出現的周身麻木症。

若為上半身還可加羌活,下半身可加獨活。若為皮膚病所致麻木者,可將上方中烏梢蛇換成小白花蛇則效果更好。

「豨薟丸」,是將生豨薟草用黃酒拌蒸,製成蜜丸。

用於散風祛溼,活血通絡,凡風寒溼邪引起的痺症,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或腰膝瘓軟,手足麻木,步履不健等症,皆可用之。

「豨薟片」為生豨薟草製成的片,每片重0.55克,每瓶裝30片,每服3片,日2~3次,用其降血壓。

「豨桐丸」由豨薟草、臭梧桐葉組成,製成濃縮丸,每瓶內裝360粒,每次服30粒,日服2~3次,散風、除溼、止痛,對風溼性關節炎有很好療效。

中風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症的病症,病輕者可無昏倒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狀。

在臨床中的表現尚有精神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呃逆、偏身麻木、抽搐等症狀。

中風發生突然,起病急驟,「如矢石之中,若暴風之疾速」,其中抽搐與自然界「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名「中風」、「卒中」。

本病的病因可歸納為內傷積損、勞欲過度、飲食不節、情志不調、氣虛邪犯等。治療上,主要以疏洩外風,扶助正氣為主要治法。

臨床本病中經絡的治療原則多為平肝息風,化痰祛瘀通絡。

在《本草圖經》中這樣描述豨薟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兼主風溼瘡,肌肉頑痺」。

在《本草蒙筌》:「療暴中中風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溼痺,腰腳酸痛者殊功」。

綜上所述,豨薟草可療中風邪,治風溼頑痺,補益肝腎。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為湖北、湖南和江蘇等地的道地藥材。

其採割期為夏秋二季花開前及花期,其加工工藝較為簡單,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或者黃酒蒸製用。

其性味為辛、苦、寒。主要歸肝、腎經,有祛除風溼、通利關節、解毒的功效,而酒蒸製後,其性味變得甘溫,又兼具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臨床運用廣泛。

本品辛則能散,可散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能祛除筋骨間風溼,使經絡通,關節利,其苦燥,生用性寒,可辯證應用於風溼熱痺。

豨薟草性辛,「能散、能行」,能行氣活血,通經絡,緩解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的症狀。

腦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炎。

動脈內膜損傷破裂後,導致內膜下層脂肪變形和膽固醇的沉積,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血小板、纖維素和紅細胞在內膜上黏附、聚集,最終形成血栓。

高血壓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會加速血栓形成的速度。當管腔狹窄到80%-90%即可導致腦梗死。

豨薟草膠囊能明顯改善急性不完全腦缺血後出現的腦水腫,降低腦含水量,降低腦血管通透性,對不完全性腦缺血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豨薟草能有效改善中風後腦組織水腫所致的顱內壓升高的症狀。

豨薟草中含有的生物鹼、生物酚是其有效成分。

具有較好的抗炎的作用,可以顯著的抑制和降低體內風溼聚合素合成酶、三磷酸腺苷酶和透明質酸酶等的生物活性。

從而降低體內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物質的滲出,減輕水腫,從而起到鎮痛消炎的作用。這也佐證了其治風溼頑痺,消炎鎮痛之功效。

腺梗豨薟乙酸乙酯可溶性部位具有抑制血栓作用,印證了其性辛能散,行氣活血,療中風不遂之功效。

豨薟草苦寒,其苦寒入肝腎,通過清肝腎鬱熱達到鎮靜安神的作用。頑固性失眠患者多兼肝腎鬱熱,熱侵心包,致心腎不交而失眠。

臨床經常遇到失眠患者,症現複雜,如:體倦神疲,頭眩目重,面色不華,脈細弱,舌淡等,為血不養心,用歸脾湯可愈;

血虛失眠者,又往往引起心火偏旺,出現煩躁、多汗、口舌乾燥等症,用天王補心丹或硃砂安神丸皆可;

如證見頭暈頭脹,驚悸等則屬肝陽偏旺,方用琥珀多寐丸治療;還有腎陽不足,心火獨亢引起失眠,稱心腎不交,可用黃連阿膠湯。

豨薟草的介紹就到這裡啦,這草太廣布,太常見,我都把她當做雜草的。今天看完之後,發現他太厲害了。特別是他治療的疾病方向。

前段時間的那部電視劇「你和我的傾城時光」裡面男主的爸爸也是中風的症狀,口眼歪斜,行動不便,只能坐在輪椅上。此外,還有老年痴呆症。

然後另外一個老總,小祝總的爸爸也是死於心臟病。所以平時關注血液流動狀況和粘稠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即使在銷售輪崗結束,我還是會在周末帶著微循環檢測儀去街上給人測血管微循環。

然後豨薟草太厲害了呢,他的價格應該是很便宜的,不過不知道有沒有成藥呢。嗯,希望這些在臨床治療上能夠發揮用途啦。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1)淺論豨薟草在中風—中經絡治療中的作用 劉雨情 盧笑暉 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

(2)豨薟草治頑固性失眠症 孫崇恕 孫崇娟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昆都侖區醫院

(3)豨薟草臨床應用點滴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謝海洲

相關焦點

  • 豨薟果又名腺梗豨薟果、毛梗豨薟果《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㈠腺梗豨薟果實三至五錢,早晨飯後(吃半飽)水煎服。㈡豨薟草果實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後(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
  • 豨薟根又名腺梗豨薟根、毛梗豨薟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豨薟:一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莖直立,常帶紫色。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成圓錐狀;總花梗密被長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總苞片2層,外層苞片5枚,線狀匙形,內層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狀,內外層苞片皆有腺毛。花雜性,黃色,邊緣為舌狀花,雌性,先端3淺裂;柱頭2裂;中央為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倒卵形,微彎,有4稜,黑色,無冠毛。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 《本草綱目》故事:豨薟草治療中風的故事
    豨薟草別名肥豬菜、粘糊菜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豨薟草遍布全國,隨處可見,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至半乾時,放置燥通風處,晾乾。臨床應用除了生品外,還有酒豨薟草、蜜豨薟草和酒蜜豨薟草等炮製品應用。豨薟草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唐本草》,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載:「治中風失音不語,口眼歪斜,時吐涎沫。補虛,安五臟,生毛髮。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豨薟草
    豨薟草:別名:粘糊菜、粘蒼子,粘不扎、肥豬菜、肥豬苗、黃花仔。【來源】為菊科豨薟屬植物腺梗豨薟 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豨薟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的乾燥地上部分。【形態特徵】(1)腺梗豨薟(毛豨薟):一年生草本,高50~130cm。
  • 蔡爺爺談豨薟草
    今晚我分享的這味草藥叫「豨薟草」([xī xiān]),是菊科植物,豨薟屬的植物,它有三個種:豨薟,腺梗豨薟與毛梗豨薟,藥材名統稱豨薟草。豨薟草始載《名醫別錄》(漢朝末年的一本書,已佚),這本書將它粗分在「下品」裡面。我查了下《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與《本草綱目》等,都有這種草藥的記載,實際上它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草藥。
  • 豨薟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外有匙形的總苞,總苞上可見點狀腺毛。氣微,味微苦。以莖粗、葉多、花未開放、灰綠色者為佳。化學成分腺梗豨薟含豨薟苦味質及生物鹼。藥理作用①抗炎作用毛梗豨薟與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劑10克/公斤給予大鼠,對雞蛋清性關節腫脹有抑制作用,如單用毛梗豨薟則無明顯抑制作用。
  • 豨薟又名稀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薟草、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銅錘草、豬冠麻、腺梗豨薟、毛梗豨薟、少毛豨薟、肥豬草、肥豬菜、粘蒼子、黃花仔、粘金強子、粘為扎、珠草祛風溼,通經絡,利筋骨,降血壓,清熱解毒,利關節,解毒。腺梗豨薟:本品枝上部被長柔毛和紫褐色腺點;葉片圓形或卵形,邊緣有不規則小鋸齒。以枝嫩、葉多、色深綠者為佳。毛梗豨薟:本品枝上部疏生平伏短柔毛,葉片較小,邊緣鋸齒規則。以枝嫩、葉多、色深綠者為佳。
  • 一天一學,中藥-豨薟草(臺:六百零五)
    豨薟草 Xixiancao豨薟草-原態豨薟草-飲片    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glabrescens Makino的乾燥地上部分。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豨薟草!
    、腺梗豨薟S.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glabrescens Makino的乾燥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以湖南、湖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夏、秋二季花開前及花期均可採割,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或黃酒蒸製用。       【藥性】辛、苦,寒。歸肝、腎經。       【功效】袪風溼,利關節,解毒。
  • 豨薟草,別名肥豬草,常吃身體好,能祛風溼、通經絡,改善血循環
    豨薟草出自唐朝蘇敬編寫的《新修本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全國各地都有野生,很多地方的名字叫「肥豬草」,以前常給豬吃,豬吃了少生病,長得膘,也從側面說明豨薟草的常見。第三用於經絡不通的情況,比如面癱、中風、麻木、偏癱等。豨薟草有通經絡的作用,但作用比較溫和,用於面癱、偏癱等情況,可以配上其他通經絡的藥物,比如之前講的絡石藤、松節、尋骨風、伸筋草、蠶沙、蛇類等。第四就是用於治療高血壓。
  • 每日一味中藥:豨薟草
    拼音名:Xī Xiān Cǎo來源產地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湖南、湖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野生與栽培均有。採收炮製夏、秋二季花川前及花期均可採割。以乾燥、莖粗、葉多、枝嫩而壯、花未開放、鮮綠色、潔淨者為佳。生用,或加黃酒蒸製用,為酒豨薟草。性狀性味:苦、辛,寒。
  • 教你如何區分豨薟草和墨旱蓮
    上期後面的圖片是豨薟草和墨旱蓮。豨薟草和墨旱蓮兩者皆屬於全草類中藥,外表面的顏色都是綠色,比較容易混淆。但是在作用方面就有所不同了。豨薟草屬於祛風溼藥,墨旱蓮屬於補陰藥。下面和大家看看它們之間的異同。來源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以湖南、湖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 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 豨薟草(歷代本草匯言)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荒地、灌叢和林下。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臨床用名豨薟草。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苦,寒,有小毒。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 豨薟草,你見過嗎?用於風溼痺證、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及手足不遂
    豨薟草Xī Xiān Cǎo來源產地《中藥大辭典》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的地上部分。
  • 你知道「豨薟草」怎麼讀嗎?它跟中風有聯繫
    又說豨薟草有這麼一個古老的故事,且聽我細細道來。記得有一個好方子叫豨桐丸,傳說以前有個皇帝中風偏癱,御醫久治不愈,遂向全國徵集名醫名方,後來有個民間郎中上供了豨桐丸的方子和製作方法。經過精心炮製製作,皇帝吃了一段時間豨桐丸後就痊癒了。
  •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103)-豨薟草、臭梧桐
    用於風溼痺痛,肢體麻木;中風,手足不遂;癰腫瘡毒,溼疹瘙癢;高血壓。偏癱康復豨薟丸豨薟草《雷公藥性賦》上記載:「張泳進御表雲……臣服百劑,耳目聰明,漸服滿歲,(須髭)再黑。羅守一墜馬中風,不意十服即痊。僧知嚴七十口眼斜,數服頓愈。」
  • 豨薟又稱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等《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釋名」 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母豬油、亞婆針、棉花狼、粘強子、粘不扎、蝦鉗草、銅錘草、土伏蝨、金耳鉤、有骨消、黃花草、豬母菜、豬冠麻葉、四稜麻
  • 小郎中學醫記(第三冊)26、豨薟草、臭梧桐
    用於風溼痺痛,肢體麻木;中風,手足不遂;癰腫瘡毒,溼疹瘙癢;高血壓。偏癱康復豨薟丸豨薟草《雷公藥性賦》上記載:「張泳進御表雲……臣服百劑,耳目聰明,漸服滿歲,(須髭)再黑。羅守一墜馬中風,不意十服即痊。僧知嚴七十口眼斜,數服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