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故事:豨薟草治療中風的故事

2021-03-04 PSM藥盾公益

豨薟草別名肥豬菜、粘糊菜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豨薟草遍布全國,隨處可見,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至半乾時,放置燥通風處,晾乾。臨床應用除了生品外,還有酒豨薟草、蜜豨薟草和酒蜜豨薟草等炮製品應用。

豨薟草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唐本草》,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載:「治中風失音不語,口眼歪斜,時吐涎沫。補虛,安五臟,生毛髮。明眼目,烏髭發,壯筋力。」《本草蒙筌》載:「療暴中風行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溼痺,腰腳酸痛者殊功。」《本草綱目》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弱,風溼諸瘡。」

從前面所講的傳說故事以及這三本明代著名的本草著作記載來看,豨薟草主要是用於中風類疾病和風溼類疾病的治療。特別是豨薟草治療中風療效的發現應該是在唐代,而且被多位要人向朝廷作為寶貴驗方獻出的,歷經1500多年的臨床應用,仍然是效果非常的。

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6種以豨薟草為主藥的中成藥,其中豨紅通絡口服液、豨薟草通栓丸及豨薟草通栓膠囊是治療中風類疾病的,特別適合於瘀血阻絡、風痰痺阻脈絡等引起的中風及其後遺症。豨薟丸、豨桐丸及豨桐膠囊是治療風溼類疾病的,特別適合於風溼熱阻經絡及風溼熱痺證。

豨薟草植物圖

今天的豨薟草的臨床應用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等症:本品酒制蒸熟又能強筋骨,適用於四肢麻痺、腰膝無力、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2、豨薟草為祛除風溼常用要藥,用於風溼痺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且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溼熱作用,故痺痛偏於溼熱的病症尤為適宜。

3、本品生用還能清熱解毒,用於瘡瘍腫痛、風疹溼疹瘙癢等症,內服外用均可。

相關焦點

  •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103)-豨薟草、臭梧桐
    小指月跟爺爺正在趕製幾料九蒸九曬的豨薟丸,原來用這單味豨薟草,反覆地用陳酒跟蜂蜜炮製,是各類中風後遺症筋骨痿軟甚至偏癱臂痛的調補良方。最近有多例中風偏癱後服用這藥丸子緩解的,連服幾個月,身體臟腑肢節功能都有所恢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懂得來竹籬茅舍,向爺孫倆討要這豨薟丸。
  • 你知道「豨薟草」怎麼讀嗎?它跟中風有聯繫
    又說豨薟草有這麼一個古老的故事,且聽我細細道來。記得有一個好方子叫豨桐丸,傳說以前有個皇帝中風偏癱,御醫久治不愈,遂向全國徵集名醫名方,後來有個民間郎中上供了豨桐丸的方子和製作方法。經過精心炮製製作,皇帝吃了一段時間豨桐丸後就痊癒了。
  •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第三冊-26-豨薟草、臭梧桐
    小指月跟爺爺正在趕製幾料九蒸九曬的豨薟丸,原來用這單味豨薟草,反覆地用陳酒跟蜂蜜炮製,是各類中風後遺症筋骨痿軟甚至偏癱臂痛的調補良方。最近有多例中風偏癱後服用這藥丸子緩解的,連服幾個月,身體臟腑肢節功能都有所恢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懂得來竹籬茅舍,向爺孫倆討要這豨薟丸。
  • 每日一味中藥:豨薟草
    中藥豨薟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等的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豨薟草是祛風溼,舒經活絡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九制豨薟草藥酒等。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豨薟草!
    生用性寒,宜於風溼熱痺;酒制後寓補肝腎之功,常用於風溼痺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痺,或中風半身不遂。可單用為丸服,如豨薟散(《活人方彙編》)、豨薟丸(《萬氏家抄方》);或與臭梧桐合用,如豨桐丸(《濟世養生經驗集》)。《方脈正宗》配蘄蛇、黃芪、當歸、威靈仙等,治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本品辛能散風,生用苦寒能清熱解毒,化溼熱。
  • 一天一學,中藥-豨薟草(臺:六百零五)
    豨薟草 Xixiancao豨薟草-原態豨薟草-飲片    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glabrescens Makino的乾燥地上部分。
  • 蔡爺爺談豨薟草
    今晚我分享的這味草藥叫「豨薟草」([xī xiān]),是菊科植物,豨薟屬的植物,它有三個種:豨薟,腺梗豨薟與毛梗豨薟,藥材名統稱豨薟草。豨薟草始載《名醫別錄》(漢朝末年的一本書,已佚),這本書將它粗分在「下品」裡面。我查了下《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與《本草綱目》等,都有這種草藥的記載,實際上它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草藥。
  • 豨薟草(歷代本草匯言)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荒地、灌叢和林下。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臨床用名豨薟草。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苦,寒,有小毒。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 小郎中學醫記(第三冊)26、豨薟草、臭梧桐
    小指月跟爺爺正在趕製幾料九蒸九曬的豨薟丸,原來用這單味豨薟草,反覆地用陳酒跟蜂蜜炮製,是各類中風後遺症筋骨痿軟甚至偏癱臂痛的調補良方。最近有多例中風偏癱後服用這藥丸子緩解的,連服幾個月,身體臟腑肢節功能都有所恢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懂得來竹籬茅舍,向爺孫倆討要這豨薟丸。
  • 腺梗豨薟,中風
    「豨薟丸」,是將生豨薟草用黃酒拌蒸,製成蜜丸。用於散風祛溼,活血通絡,凡風寒溼邪引起的痺症,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或腰膝瘓軟,手足麻木,步履不健等症,皆可用之。「豨薟片」為生豨薟草製成的片,每片重0.55克,每瓶裝30片,每服3片,日2~3次,用其降血壓。
  • 豨薟又名稀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薟草、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1、治風、寒、溼三氣著而成痺,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痺,溼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痿痺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
  • 豨薟草,別名肥豬草,常吃身體好,能祛風溼、通經絡,改善血循環
    能治療全身體表肌肉、韌帶、關節紅、腫、熱、痛的祛風溼藥,我們講了幾個。分別有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以及今天要講的豨薟草。其中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能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豨薟草出自唐朝蘇敬編寫的《新修本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全國各地都有野生,很多地方的名字叫「肥豬草」,以前常給豬吃,豬吃了少生病,長得膘,也從側面說明豨薟草的常見。
  • 豨薟~~治療痛風的主角或配角
    痛風寧是已故成都中醫藥大學王再謨教授研製的療效顯著的方劑,其組成有士茯苓、豨薟草、車前子、秦艽、尋骨風等。筆者就其中的士茯苓、豨薟草、車前子3味藥的不同提取物對黃嘌呤氧化酶的影響作用進行探討,以期為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療提供實驗參考。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豨薟草
    16.中風後遺症、手腳麻木:豨薟草20克,五加皮12克,防風12克,川紅花40克,含羞草15克。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若配合針灸洽療,效果更好。【成分】豨薟草含有豨薟苷及豨薟苷元、豨薟苦味質,生物鹼等。藥理:(1)本品水浸劑和豨醇浸劑對動物有降低麻醉其血壓的作用。
  • 豨薟草,是降血沉的主藥
    作者的這一發現對於我們用於風溼病的治療有參考作用。(編輯/王超)豨薟草降血沉作者/朱曉鳴用一根針一把草大搞農村合作醫療的那些年月,我對口支援沂源縣葛莊和石樓二村,該二村都沿河,地卑溼氣大,農民患腰腿關節疼痛多,為充分發揮本地中草藥的優勢,用地產的綿蒼子(豨薟草)和鵪子嘴草(老鸛草)、軟靈仙、粘魚須(威靈仙)等治療,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是風溼性關節炎,而且到縣醫院查過血沉
  • 豨薟果又名腺梗豨薟果、毛梗豨薟果《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㈠腺梗豨薟果實三至五錢,早晨飯後(吃半飽)水煎服。㈡豨薟草果實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後(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
  • 豨薟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炮製豨薟草:揀去雜質,除去殘根與老梗,先抖下葉另放,將梗洗淨,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制豨薟草:取淨豨薟草段,用黃酒拌勻(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俟酒吸乾後,置蒸籠內蒸燜,取出曬至半乾,再蒸至黑色為度。(每豨薟草100斤,用黃酒20斤)性味苦,寒。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 豨薟又稱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等《本草綱目大全-草篇》
    「釋名」 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母豬油、亞婆針、棉花狼、粘強子、粘不扎、蝦鉗草、銅錘草、土伏蝨、金耳鉤、有骨消、黃花草、豬母菜、豬冠麻葉、四稜麻
  • 豨籤草說明書及功效
    豨籤草為祛除風溼常用要藥,用於風溼痺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溼熱作用,故痺痛偏於溼熱的病症尤為適宜。2、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強筋骨,適用於四肢麻痺、腰膝無力、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3、用於瘡瘍腫痛、風疹溼疹瘙癢等。本品生用還能清熱解毒,可用於瘡瘍腫毒,以及風疹溼瘡、皮膚搔癢等症。內服外用均可。
  • 豨薟草,你見過嗎?用於風溼痺證、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及手足不遂
    豨薟草Xī Xiān Cǎo來源產地《中藥大辭典》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的地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