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馬
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輿論戰成為了國與國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可以說,在輿論方面佔據主動權甚至要比科技、政治、軍事等領域更有意義,因為前者可以起到顛倒是非的奇效。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美蘇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當中,美國之所以獲得最終勝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輿論戰方面的壓倒性優勢,美國通過文化軟實力以及各類文藝作品中意識形態的輸出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很多蘇聯人,這種影響之深遠甚至在蘇聯解體多年之後還在俄羅斯的「親西方」勢力之中體現。
在目睹輿論戰的威力之後,很多國家都開始嘗試構建自己的輿論戰體系,印度就是其中的一個。一直以來,印度政府都試圖成為南亞地區的霸主,在他們的眼中英國殖民者留下的一切「遺產」都屬於印度,在這種對土地的強烈渴望之下,很多印度周邊的小國要麼被徹底吞併,要麼被封鎖至貧困不堪。
巴基斯坦是擋在印度前進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在和這根「硬骨頭」的鬥爭中印度沒少吃苦頭。在軍事方面毫不佔優的情況下,印度方面祭出了自己發展多年的輿論武器,開始組織多達750多家媒體對巴基斯坦展開長達數十年的造謠、抹黑行動,和巴基斯坦一樣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的中國也成為了「受害者」之一。
如果不是歐盟的調查人員細緻深入的調查,印度的造謠行動或許很久之後才會被人們發現。據英國媒體BBC報導,印度方面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利用假身份在網絡上散播謠言,而他們此次被發現也是因為盜用了一名早在2006年就去世的教授的身份;第二種方法就是創建一些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通過和世界各大非政府組織創建聯繫的方式來為印度謀取利益。而印度以這些知名人士的名義在網絡上頻繁發聲,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國際上詆毀巴基斯坦",並影響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改變一些與印度有關的決策。
莫迪曾經表示要將印度建立成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但通過印度近年來被曝光的小動作來看,他們在行事風格上距離真正負責任的大國還有很大距離。可以預見的是,在此事曝光之後印度的國際聲譽將會受到較大打擊,而他們試圖通過輿論戰來謀取利益的成功可能性也將越來越小。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北方國際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