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棵小花來講,陝西羽葉報春也算是有故事的。
它經歷了異國戰火,並在那次戰火中屍骨無存;它在故國的山野逸居百年,卻無人識得。它的根從來沒有離開故國,但它與人重逢的路卻漫漫悠長。在百年之中的無數次孤獨回眸之後,才與人類再續前緣,真可謂一波三折。
1904年2月德國植物學家W.Filchner在陝西秦嶺南部山區採集到陝西羽葉報春標本,並把模式標本保存於德國柏林植物園標本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柏林植物園標本館毀於戰火,標本亦未能倖免。當《中國植物志》在編寫陝西羽葉報春的物種描述信息時,只能根據1905年植物學教授Knuth發表該物種時的文字進行轉譯。
幸運的是2006年4月,湖北省業餘植物愛好者甘啟良等,在湖北省竹谿縣和竹山縣先後再次發現該物種,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鑑定後,確定是陝西羽葉報春。至此,這一在山野流浪多年的植物,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2015年3月下旬,陝西師範大學的張建強博士在模式標本原產地秦嶺南部也發現該種。
2015年9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收集人員,在湖北省竹谿縣十八裡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植物調查時,對保護區苗圃中繁育的陝西羽葉報春幼苗進行考查和標本採集,植物長勢良好,很多都已經結了種子。2016年3月再次回訪該保護區苗圃,此時陝西羽葉報春正在開花,一派勃勃生機。目前,竹谿縣依託當地的自然地利,正在著手探索陝西羽葉報春在園藝中的應用,並初步獲得了該植物的繁育經驗。
此次在房縣姚坪鄉發現這一物種,對湖北的瀕危植物有效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編輯 | 晗 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