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MS.董
很久沒有更新花箋了,不是我偷懶沒拍照,而是拍了卻沒有心情整理。
好在冬天終於過去了,慢慢地,人間漸暖。1-3月拍的春花安排一波吧,也算沒有辜負了這大好春光一場。本文主要講幾種有代表性的,或者容易混淆的花花,其餘的,只放圖,不說話,請自行打包帶走。
1、春花
首先,開場的這位,便是春花本花-石斑木▼
石斑木,廣東人喜稱其為春花或報春花,看見它開的時候,春天就來了。春日的五桂山,幾乎處處可見春花蹤影,所以我一度以為它只是野生品種;殊不知近年發現一些公園、居民家都有種植,且不少盆景園也可見其身影,已逐漸成為一種普及度較高的觀賞植物了。▼
但石斑木的硬傷是:枯掉的花兒不會立刻掉落,而是會留在樹上,如團團鏽跡,將整個花樹的顏值拉垮。突然就想起了那首《詠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個描寫,對石斑木也同樣適用啊:咱只是來報個春的,咱不比誰美!▼
2、迎春花、雲南黃素馨 VS 石海椒
迎春花,也叫北迎春▼
迎春花-木犀科素馨屬落葉灌木
雲南黃素馨,也叫野迎春,或南迎春▼
雲南黃素馨-木犀科素馨屬常綠直立亞灌木
迎春花、雲南黃素馨極為相似,不過迎春花的分布偏北一些,通常早於雲南黃素馨開放,先花後葉,花筒較長,落葉灌木;而雲南黃素馨的分布偏南,花筒較短,常綠灌木,開花時花葉同在。
還有一種植物,遠看和迎春花們也有點像,它叫做石海椒▼
石海椒,亞麻科石海椒屬小灌木
不過說它似迎春花也就僅限於遠觀而已,如若走近了瞧,就會發現除了顏色,哪哪都不像,花瓣、花蕊、葉子,沒有一處相似:迎春與雲南黃素馨通常花瓣在六裂以上,雄蕊2,花柱1,而石海椒花瓣5枚,雄蕊5,柱頭3。而且作為亞麻科的植物,石海椒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花瓣上有細細的深色條紋。SO,只要抓住了以上重點,想混淆都難。
3、小蠟 VS 女貞
提起木犀科,有一種春天開花的植物必須要講一下,那就是小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把小蠟當作女貞,而這個迷局在見過女貞本尊之後,便突然不解自破了。
附一張去年6月在四川拍的女貞▼
小蠟和女貞同屬木犀科女貞屬,所以混淆也是常事。主要區別點在於:
*小蠟的花梗更明顯,且葉子有著絨毛,女貞的花梗則沒有那麼明顯;
*小蠟雄蕊伸出花冠之外,花葯粉紫色,女貞花葯米黃色;
最重要的一點,目前我在中山拍到的都是小蠟,暫還沒發現有女貞......
4、檵木 VS 紅花檵木
檵木▼
金縷梅科檵木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檵木的「檵」字讀作「ji」,專指檵木這種植物。如果你認真觀察這個字,會發現它的右半邊有四個「么」字,十分形象地代表了檵木那由彎曲到伸展的流蘇花瓣,讓人不得不佩服漢字的博大精深。 用五筆輸入很難打出這個檵字,所以我經常偷懶將它寫成「繼木」,但這樣一來,意思上就大相逕庭了。
檵木通常生長於野外,在市區很少看到,春天開花的時候,滿樹的白流蘇迎面撲來,無人能抵擋這讓人透不過氣的美;一夜春風拂過,小紙屑般的落英厚厚地鋪滿一地,夢幻的唯美,卻讓人心碎。▼
如果說檵木是陽春白雪的話,它的變種-紅花檵木,那可是超接地氣了,隨便走到一條街道或小區的花圃,你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紅花檵木的葉子是暗紫色,花近桃紅色,再加上它總是被園藝師們修剪成圓坨坨的矮冬瓜,與檵木那清麗而舒展的白花綠葉相比,顯得格外豔俗,甚至讓人有點嫌棄。而且它開花的時間也很不規律,除了春天會集中大規模開放一段時間,其它時候都是隨心所欲,今天想開了,就綻放幾朵,明天不想開了便黑著臉裝睡,就像一個磨洋工的老油條。
可是,當見到她逃脫了園藝師的剪刀,長成小喬木的樣子之後,才明白了什麼叫做綻放。▼
因此,我便不再計較她開花的任性了:無論是矮挫圓也好,自由生長也好,它都努力地妝點這個世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輝煌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一陣春雨後,褪下一地落紅,紅花檵木又回歸它安靜的生活。但是,因了這一刻的美麗,它便會存在於某些人深深的回憶裡,再也無法輕易抹去▼
5、婆婆納 VS阿拉伯婆婆納
婆婆納,是一種外來植物,原生在西亞及歐洲,在元代左右,由商人或軍人不小心帶入國內,沒想到幾百年之後已然遍布神州。它有藍、白、粉三種顏色,其花只有綠豆大小,若非主動關注,是萬難發現它的蹤影的,但若你有心尋覓,就會發現這兒一叢,那兒一叢,婆婆納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它的風頭都被那些更大更豔的花朵搶了去,而它也就悄然隱匿於那些角落,樂得個自在逍遙。▼
婆婆納這個名字究竟由何得來,眾說紛紜,但並無確鑿可靠記載,為了嚴謹, 這裡就不以訛傳訛了。不過它曾經有一個名字叫「狗卵草」,緣於它的果實形狀很像狗卵。有比較就有區別,兩個名字選一個的話,我覺得還是叫婆婆納吧,畢竟後者叫起來實在太那個了。
如果說婆婆納是米粒大小,那麼它的親戚-阿拉伯婆婆納則有玉米粒大小。當一大片藍色小花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你很難被那些星星點點的藍精靈吸引。如果湊近了仔細觀察,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花瓣上那一絲絲的長條紋,如同小孩子長長的睫毛,可愛極了▼
這兩者在沒開花的時候,其實很難區分,都是鋪散多分枝,下部匍匐地面,莖都有短毛,且葉子也差不多,但只要一開花,便可見分曉。兩位婆婆,一個低調,一個明媚,喚起了多少人兒時的春天回憶。
6、繁縷VS鵝腸菜
在兩位婆婆納中間,通常夾雜著星星點點,數也數不清的小白花,那多半是繁縷了。
繁縷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名字,在《本草綱目》有解釋:「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
繁縷的花瓣很有趣,本來只有5片,但因為每瓣的裂片很深,很多人都會誤以為它有10片花瓣;它的花葯會隨著開放時間而變化,初開時是黃色,慢慢會轉為紫紅、褐色。
繁縷是在四川拍的,在廣東,我們似乎也能看到類似的小白花,然而這不是繁縷,它是和繁縷極度相似的鵝腸菜(也叫牛繁縷)。▼
二者同為石竹科的植物,一個是繁縷屬,一個是鵝腸菜屬,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有看著像十片,其實是5片的深裂分叉花瓣,萼片均有細小絨毛。不同之處在於:繁縷是3個花柱,鵝腸5個花柱;繁縷的花瓣略小於萼片,鵝腸菜則略高於萼片。而廣東多見的是鵝腸菜,繁縷較少見。
7、薺菜VS碎米薺
薺菜,十字花科薺菜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薺菜的花很小,必須蹲下耐心地守候,等到沒有風的時候,才能給它們拍個全貌,:花瓣四片,十字排列,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
相較於薺菜的花,它的果實更深入人心:心狀倒三角形的樣子十分可愛。小時候,我們總喜歡摘一枝薺菜,轉動莖幹,風一吹那些果子間相互碰撞,呼啦啦直響,逗得小夥伴們開心不已。▼
果實成熟開裂後,種子噴射了出去,只餘下空蕩蕩的果殼。▼
薺菜的葉子是可以吃的,俗話說: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今天正好是農曆三月初三,有空別忘了去野外採一把薺菜,為小飯桌添上一道春天的美食。
另外有一種十字花科的小野草,和薺菜略有相似,這種叫碎米薺。▼
碎米薺的花比薺菜要大些,而且它的果實是長角果(和油菜花類似),所以還是很容易和薺菜分開的。
8、一點紅VS小一點紅
一點紅是菊科一點紅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南方,它是很常見的野菜:葉似茼蒿,花苞似小薊,紫紅色的花兒立於莖杆,遠遠望去似開非開,只露出一點紅頭,所以「一點紅」這個名字真是太貼切了。一點紅的嫩葉可以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淤等功效,據說對咽炎有較好的療效,但不宜常吃。因為太常見的原因,每次寫花草我都對其熟視無睹,完全沒想過還要介紹它。
然而近日,卻在野外拍到一種粉桃色的一點紅,美到炸裂。我不覺疑惑:這不是一點紅吧?可看了看它的葉、莖,這分明就是一點紅呀?▼
還有桃紅色的,直徑差不多一釐米,和食指差不多寬。後來CUE了幾位高手,才得知,原來這個也是一點紅屬的,但不是同一種,這種叫「小一點紅」▼
一點紅與小一點紅的區別主要就兩點:
一是看花:一點紅總苞片與小花差不多長,總苞比小花略短那麼一丟丟,直徑通常不超過1CM;小一點紅的總苞比小花明顯要短,小花超出總苞一大截,而且它也不僅只一個紅頭頭,花苞要發散得多,直徑通常都在1CM以上了。
二是看葉:
一點紅下部的葉子會裂(大頭狀分裂),葉背面會變紫色,別名「紅背葉」;小一點紅下部的葉不會裂,葉背有時也會變紅,別名「細紅背葉」。
以上就是今天的詳細鑑別介紹,餘下的,就是迷人眼的圖了。
斑種草,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中國特有物種。▼
香膏萼距花,千屈菜科萼距花屬草本▼
野甘草,玄參科野甘草屬草本▼
地耳草,藤黃科金絲桃屬草本▼
劍葉耳草,茜草科耳草屬▼
黃花稔,錦葵科黃花稔屬▼
三裂葉薯,旋花科番薯屬▼
旱芹,傘形科芹屬▼
苜蓿,豆科苜蓿屬▼
刺天茄,茄科茄屬▼
敗醬葉菊芹,菊科菊芹屬▼
白飯樹,葉下珠科白飯屬▼
山麻杆,大戟科山麻杆屬▼
以上花花基本拍於郊外及山野,比起養在城市裡的那些嬌豔欲滴的觀賞花類,我更喜歡這些天生天養,有著質樸形態的植物,它們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一生平凡,卻也可以活得精彩。所以,回歸自然 ,也是另一種人生的感悟,世界再紛亂,也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