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志願者蘭迪老師在指揮安仁縣城關中心小學「春之聲」合唱團演唱。易美玲 攝
8月23日,晴,38℃。在郴州市安仁縣城關中心小學簡易的半露天藝體館裡,該校「春之聲」合唱團的孩子們站在由一張張木桌子搭建的舞臺上,在老師的指揮下,邊唱邊集體打著「珂達伊」特有的音樂手勢迎接遠方來的客人。舞臺的一角,站著另一位手持麥克風對著手機進行伴奏音樂擴音的教師。雖然條件簡陋,但美好的童聲讓所有人忘記了炎熱。
當天,學校師生的老朋友——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發起人之一李克梅為這個湘南小縣又帶來了幾位新朋友:她們是匈牙利駐華文化教育參贊宋妮雅(中文名)博士及其帶領的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音樂背包客」志願者蘭迪、諾拉和戰鴿老師。在接下來的7天裡,她們用世界四大音樂教學法之一、匈牙利的國寶「珂達伊」教學法對這裡的師生進行公益培訓。
創新 引進匈牙利「國寶」,用音樂為精神扶貧
採訪當天,記者現場感受到了「珂達伊」音樂教學法的魅力:上課前,來自匈牙利的諾拉和蘭迪老師讓孩子們在講臺前圍成一圈,隨後,通過有趣的音樂熱身調動起孩子們的情緒。在課堂中,她們運用羽毛、雲朵、風箏等具象的詞彙教孩子們理解每一個唱歌技巧。一堂課下來,孩子們不僅在遊戲中掌握了唱歌技巧,還學會了英語、匈牙利語歌曲。
「在唱歌之前,感覺整個人都懶懶的,但是唱了後,整個人就興奮了起來。」安仁縣實驗學校合唱團學生王丁銳的興奮溢於言表。這次現場公益教學,不僅吸引了該縣多名音樂教師,也吸引了益陽安化等地的教師報名參與。
安仁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湖南很多地方一樣,該縣的音體美教育相對薄弱,尤其是音體美老師非常缺乏。如何助力當地的教育發展,李克梅和其先生、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從最初自掏腰包資助單個的貧困學子,逐漸轉向聚焦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推廣,尤其致力於通過對鄉村音樂教師的公益培訓來推廣合唱藝術。「希望找到一把鑰匙來科學地做公益。」李克梅說。
音樂教育重要嗎?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須「文之於禮樂」。自2015年起,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聯合湖南省教育基金會、湖南省音樂家協會合唱學會(合唱聯盟)等共同設計並推出了「快樂合唱3+1——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推廣」公益項目,以合唱藝術推廣作為切入點提升鄉村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質量,用童聲照亮童心。其中,「快樂合唱3+1」中的「3」是指項目搭建了3個平臺(教師培訓平臺:合唱訓練營、音樂下鄉行、音樂背包客;學生展演舞臺:班級、校級、縣級和國家級舞臺;成果展示平臺:鄉村中小學合唱教育研討會、《童聲背後的故事》、我的快樂課堂等),「1」是指項目的一個願景: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
故事 「原來,我們可以這麼優秀」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夢想從無到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霖(化名),是安仁縣禾市中心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唱歌,是小霖最幸福的事,用她的原話說,「唱歌,是我生命的一半!」小霖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地務工,只有過年時一家人才能短暫相聚。平日裡,奶奶是小霖生活和精神上的唯一依靠,特殊的成長環境讓她性格內向、膽小。「以前學校裡除了表妹,我沒有一個朋友。」小霖說,「感覺沒人能理解我,很孤獨。」
2017年,「快樂合唱3+1——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團」項目在禾市中心小學落地,學校成立了「海之聲」合唱藝術團。小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了學校的合唱團,沒想到,她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在那一聲聲淺唱低吟中,仿佛有一股溫柔而又神奇的力量,讓心中那些隱蔽在暗處的低沉、堅硬和孤獨漸漸消融……「在合唱團,我不是一個人了。」小霖說,漸漸地,她愛上了唱歌。小霖告訴記者,長大了她想做一名音樂老師。
「像小霖這樣的留守兒童,安仁有16200多人。」安仁教育基金會主任陳和歡介紹,目前,由於合唱藝術在全縣各鄉村中小學推廣,該縣已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
合唱藝術就這樣在縣城、在鄉村,漸漸和一個個年輕、蓬勃的生命融為了一體。專業老師的引導、勤奮的練習,學校和教育局的重視,讓小霖和她的小夥伴們收穫了一個個驚喜:他們不僅在全縣的合唱比賽中拔得頭籌,還獲得了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為他們提供的去省城長沙、首都北京等專業音樂廳參加合唱比賽的機會。
「原來,我們可以這麼優秀!」2019年,在長沙音樂廳,參加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全程贊助的合唱比賽後,取得好名次的孩子們和老師互相擊掌,緊緊相擁,幸福和自豪的淚水盈滿了他們的眼眶。
成果 5年培訓音樂教師4112人次,惠及72萬多名鄉村孩子
2004年,李克梅和唐修國設立了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從2015年起,基金會開始專注於用合唱藝術這把鑰匙進行鄉村教育扶貧。截至2020年8月,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累計投入公益資金1873.98萬元,在包括安仁縣在內的湖南、湖北14個邊緣薄弱縣域推廣「快樂合唱3+1——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推廣」公益項目,培訓音樂教師4112人次,惠及72萬多名鄉村中小學生,其中僅安仁縣就有59454名鄉村娃參加了合唱活動。
安仁縣排山中學的譚清玲老師就是受益人之一。排山中學是一所薄弱學校,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合唱團員佔學生總人數近三分之一。2009年,譚清玲考上了第一批特崗教師。當時一心想著要為鄉村培養更多音樂人才的她,到學校後卻遭到「當頭一棒」。學校硬體條件很差,沒有音樂專職教師,沒有專用音樂教室,教學設備只有一臺老式風琴。
經過努力,譚清玲在學校組建了一個合唱團。與此同時,她積極參加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為老師舉行的各類專業培訓。「孩子們每次都期待著我培訓歸來,給他們用新方法新創意教學。」漸漸地,音樂讓排山中學有了活力,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們也變得活潑、開朗、自信、陽光起來。
如今,安仁縣各學校的合唱水平大大提高,有合唱團先後在中國國際合唱節、中國童聲合唱節和中國魅力校園合唱節的舞臺展演並獲得良好成績,七支合唱團在「快樂合唱3+1公益音樂會」的舞臺展演。
令李克梅倍感欣慰的是,作為樣板縣,安仁縣的合唱教育機制已趨於成熟。她開心地表示,安仁縣已經具備了自我造血、良性運轉的功能,將率先完成「快樂合唱3+1」公益項目的前三年「快樂培育期」和後三年「快樂成長期」。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會繼續關注並支持當地中小學合唱教育、音樂教育,從國際範圍著手去尋找和連結資源,以科研高度和科學態度繼續合作,進一步的深入探索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項目模式。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中國整體脫貧後,教育應該是精神的富足,孩子們內心的豐盈。因此,教育扶貧要從這兩個角度來給孩子們注入今後成長的潛力。未來,孩子們的競爭力都是內在的東西,是不怕困難,能夠以積極的一面,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李克梅看來,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扶貧方式。
對話
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克梅:
教育的落腳點在於美的教育、人性的教育
記者:您為什麼選擇音樂作為教育扶貧的切入點?
李克梅:教育的落腳點在於美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城鄉教育最大的區別其實不在語數外,而在美育等綜合素養的培育上。音樂教育可以從胎教音樂開始,是陪伴孩子一生最好、最長久、最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好比空氣和水。所以,我們要呼籲大家不要把音樂丟掉。如果說中國要富強,要在美育方面投入更多的政策傾斜。
記者:音樂教育有很多種類,您為何選擇了合唱?
李克梅:首先,合唱藝術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在合唱團裡,沒有聰明和笨拙,沒有聲音好與壞的明顯區別。合唱要求聲音的一致性,太漂亮的聲音不能顯露出來,差一點的聲音也可以融合在裡面,孩子們可以非常公平地和諧相處,人人參與是共性。
第二,合唱藝術需要學會安靜。安靜很重要,安靜才能注意力集中,安靜了才能傾聽。學會傾聽,學會安靜,這是一個高度文明的行為體現,這種習慣不是一下子能養成的,它是潤物細無聲中逐漸儲存積累。
第三,合作性。合唱團讓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能和諧相處,友好合作、輕鬆交流。
第四,孩子們站在舞臺上表演時會被關注,這需要他們克服自己的膽怯,克服自己的不自信。
記者:安仁縣是基金會通過音樂來探索教育扶貧的一塊試驗田,經過幾年的探索,您認為有可複製到其他縣的經驗嗎?
李克梅:我們和當地教育局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德清公益基金會做好了探索,建構好模式後,安仁縣教育基金會承接項目,繼續配合安仁縣教育局開展項目,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具有可持續、可複製性,算得上我們的一大亮點。另外,還有一個亮點是,這個項目投資不是很大,但它是一個可以撬動社會各種資源的很好方式。比如,安仁縣教育基金會今年在「9·9公益日」期間發起了一個眾籌項目「農村留守兒童大合唱」,為鄉村的留守兒童合唱團到縣級、省級以上舞臺演出籌集善款。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譚琳靜 舒文
編輯: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