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娃「一個悄悄活著的人」:用生命書寫愛與恐懼、痛苦與歡愉

2020-12-16 鳳凰衛視

她用生命書寫

憂傷的心田裡詩之花熱烈綻放

愛與恐懼 痛苦與歡愉

她用詩歌為自己

也為眾生共同的悲哀 恐懼

釋放一個美的出口

《灰娃——生無哀歌》

在月桂樹花環中

你輝映鑽石的光束

今年相思鳥初次北飛

頭一聲春禮一霎明豔

寂寞的心驚悚了

想那些氤氳升華的日子

都入夢來

——灰娃

2010年5月張仃先生逝世百日,灰娃在不寐之夜,寫下了對愛人的無限思念。那一年的她已是83歲的老人,可是,她筆間仍然泉湧著不息的詩魂。「灰娃始終是個孩子。一般人一長大,就世故,世故以後就不再有詩,灰娃到老年還能寫詩,她有一顆孩子的心。」張仃先生曾如此評價自己的夫人。

灰娃:我尤愛你,覆滿落葉的幽暗流水。我只為你祈禱大把花瓣向你拋,我就不由自主地出現了這些詩句,你就像村路上那個朝山覲香的人,你那個褡褳掛在肩上,落滿了塵土,跪著到你要敬神的那個地方,跪著走,你還忍著饑渴,你都是這樣子的,那麼你這樣子往前走,這樣子吃苦,還要往前走,你的路哪裡是盡頭。

王魯湘:在某種意義上,您這個朝山覲香的這個人,以及他覲香的這個行為,不就是人類歷史嗎。

灰娃:對,所以我說你的路呢,象徵著整個人的路,人是這樣子地前進,用膝蓋跪著往前走,還那麼虔誠的。所以就是人類偉大,還是感覺到人類是很好,可愛的。

王魯湘:也就是他可愛的地方,偉大的地方,對。就是他的行為背後,有一個精神的理念在支撐他,對。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出生於陝西臨潼,今年已是93歲高齡,她人生劫波歷盡,才華出眾卻鮮為人知,自稱「一個悄悄活著的人」。

王魯湘:很多評論家,都說啊您是一個天然的詩人,就是您是一個根本沒有想過要做詩人,結果是成了一個用真性情,真生命,然後來抒寫詩歌的這樣的一個詩人,是什麼原因,什麼情況之下,您突然開始寫詩的?

灰娃:就是我在嚴重的有抑鬱症的情況之下,我自己在屋子裡,大夫讓我暫時別出門,怕一切刺激。因為平常家裡人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就我一個人,日子久了,一個人腦子就是胡思亂想。莫名其妙地從一個事物跳到另一個事物,一個年代跳到一個年代,因為我從小有一個習慣,我把我喜歡的字、詞、語言,隨便拿個紙,無目的地把它留下來。我在寫的過程中,享受詞語的美,所以到1966年,精神有嚴重抑鬱症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在家,又是這個習慣,我寫,隨便什麼字,我也不是要留它,所以什麼紙張就行,我就寫一個字,有時候兩個字,有時候好幾個字,有時候還很多字,都寫。

「搖曳人心魂的風歇息了 鐘聲也靜默,我笨拙善意的唇 也寂然閉合,從那兒凋謝了往日的 琴聲激情。」1966年灰娃罹患嚴重的抑鬱症,在喪失了現實感的情況下,灰娃不自主地寫下了這些句子。清醒後,她對自己所寫的不合時宜的文字感到恐懼,就把這些字撕碎了扔到馬桶裡衝掉。偶然一次,張仃先生看到這些文字,告訴灰娃你寫的是詩,要寫下去、留下來。

灰娃:他說你從小長大,心裡就一個美字,他說你心裡有許多的美,你都不知道。你應該給這個美在心裡頭,隨著人消亡,美也流失了,沒有了,你應該給你心裡頭的美一個出口,就是把它寫下來,我們民族需要這個,他這麼講的。張先生最啟發我的一點就是指出了我心裡的東西,我自己不明白的,他點醒了我,因此我能留下一些我心靈裡想的東西,如果我不寫下來,我消亡了,那些東西就沒有了。

如今回過頭來看, 病重期間灰娃斷斷續續寫出的一些詞句,其中很多是關於自己對鄉村生活的記憶和對農民的歌頌,不經意間這些詩,成為她的一種心靈治療方法。

灰娃:我有一首詩叫做《心病》,就是我心裡的病,什麼病呢,就是我小時候去過的那些農村,我看見他們過年,我跟你們講,你們也會驚奇農民的創造。 這麼大的缸,很高的缸,很粗的瓷,缸,還有什麼瓷呢。

王魯湘:是陶呢,還不是瓷。

灰娃:經常要去井裡打水,一桶一桶地把這個缸(打)滿了,做飯,洗衣服都用它,所以這個水缸過年的時候,上頭飄了很多蠟燭,點著的,在裡面遊,走動,它那個蠟燭的影子,也在裡頭走動。再加上神龕什麼的,高高低低的都有蠟燭,因為他認為,把角落裡,每個角落都得有蠟燭,就把黑暗驅逐了,到了明年就是煥然一新了。你像這樣一個除夕,光這個眼睛的享受到心靈,這多麼美。那麼水缸上它遊動,蠟燭,我們中國蠟燭是一個竹子,怎麼能水裡怎麼能插穩這個竹子呢。那我們,人家沒說我就想不出來,我給別人說,他們也想不出來。他是怎麼,農民種的那個蘿蔔,最大的那個白蘿蔔,切的厚厚的,把那個插到這個蘿蔔上頭,蘿蔔是圓的,在水上能飄起來,這樣就來回地走動,你看影子也動,這個光和影那種美,你說農民聰明嗎,他那麼苦,他能想盡辦法,就是人,不光就是,我們人類多苦都要想盡辦法,讓自己過美好的生活。

《不要玫瑰》是灰娃的一本自選集,收錄了她人生各個階段創作的60多首詩歌,每首詩都有她靈魂在痛苦中飛逸而出的蕩然。

自幼經歷戰火、少女時代進入延安、青年、中年先後經歷兩次喪夫之痛的灰娃,在幸與不幸的兩極, 陷入了自己命運的困境、精神的深淵。她的筆端,可見複雜情緒的流轉,各種明麗與奇詭的意象,死的恐懼、生的希望等等。灰娃的家人畫家冷冰川先生,用自己的作品解讀著灰娃的詩歌。

冷冰川:你看頭上的角,犄角,這就是和詩神,和神話有很多暗示的,還有死神,許多線條,像個面紗,是死亡的面紗,我是這麼想的。還有許多箭,就是在左下角,有許多箭,還有當時有死亡就有生命和花朵,這個死神手上還是捧著。

王魯湘:他實際雙手還是捧著一些花。

冷冰川:對,希望和一些生命的東西。

1986年灰娃與自己的人生導師張仃先生成了晚來伴,在張仃先生的鼓勵下,灰娃始終在進行詩歌創作。張仃先生去世後,灰娃寄情於筆端,寫下了幾十首緬懷丈夫的詩歌。

冷冰川:兩年前,也是因為張先生的一個百年展,她的生物鐘完全顛倒了,就是白天睡覺,夜晚整夜的睡不著,她就坐在桌子前,也就是今年她告訴我,她說它夜晚,那麼靜,那麼的,她說只聽到自己的心跳,那個時候她說她真的是不用思考,不用想像,字、句、自然地就在筆下寫下來,她說有時候很幸運,第二天一看,幾乎一個字都不用改,她很享受這種創作狀態,也很珍惜。 我曾經問過,我們要不要用什麼藥把那個生物鐘調回來,她說不用調了,一個是我老了,就不調了吧,第二個,我享受這種,包括珍惜這種天然的創作時刻。

王魯湘:這應該也是一個生命奇蹟和精神奇蹟,包括文學奇蹟。

冷冰川:對。

王魯湘:因為我們知道,一個94歲的人,還在寫高質量的詩,這個本身,就是在人類歷史上就很少的了,因為人類歷史上你找個94歲還活著,寫詩的人就很難了。對不對?而且她寫的詩,還是高質量創作的詩。

冷冰川:她說她只有真正內心想說的,就是溢出來的,她才願意表達出來。我知道她寫詩是一筆一划,因為她衰老和肩周炎的關係,她是每一筆都像用刀在刻,我說疼痛好像會被認為誇張,而她說的我是渾身在疼的時候,我在刻寫,她不是寫一遍兩遍,她寫完了一遍,第二天只要發現有一句,或者一個意象不行的時候,她就會反覆抄,抄寫以後,還會在上面塗,改的。我覺得她真是在用那種原力,在劃生命的痕跡。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句話在灰娃身上也再合適不過,曾經的精神疾患讓她生不如死,詩歌接引著她、療愈著她。在人生的每一個艱難時刻,她與詩歌不離不棄。

王魯湘:就是十年以前,張仃先生去世的時候,這個事情對灰娃的打擊還是蠻大的,她好幾年,沉浸在失去張仃先生的這樣一種,你說她痛苦其實也不是,反正一種這樣的一個情緒圈裡,有點拔不出來。那幾年所寫的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張仃先生,他的所有的生活,在一起生活,共同生活的這些細節。

冷冰川:她在有兩年時間,比如說她在這次在外面講,她自己也讀了,特別是一首,張先生逝世五年的時候,她寫了一首《屋簷下》,逝世十周年的時候,她就又寫了一首《重回屋簷下》,她就是說,我心已經死了,我人也死了,我只是魂回來,我看看我和張先生住的那個老屋簷,老街道。她是真的以為自己死了,她來探訪張先生和探訪他們生活的幸福。

王魯湘:那這個從您的插圖來看啊,顯然就是你對於灰娃的詩,有一個你自己的獨特的理解的一個角度,而且你的角度,還可以轉換成形象,那麼你怎麼理解灰娃的詩呢?

冷冰川:她的詩裡面,幾乎每一句,甚至每一句的字眼,都有強烈的色彩感,和韻律。因為奶奶對音樂,她曾經說過,我如果不是詩人,或者我有機會,給我一個機會,做音樂家,或者樂器,她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音樂家,她說話都是很嚴密,很內斂的,她說這句話的這樣,她充滿了激情和自信。

王魯湘:你看這一首《無題》,它的節奏啊,我按照這個節奏來念啊,為什麼我今年這樣憂鬱,田野裡紫地丁早已謝了,布穀鳥將唱起明亮的歌,從我們屋頂上往返掠過。可愛的紫地丁歲歲開放,布穀聲從雲端搖落蕩漾,山那邊估衣噢叫賣聲聲,什麼人留下這孤井一口,為什麼我今年這樣憂鬱。

灰娃生而懷有一顆敏感、尚美、充滿理想主義的靈魂,讀她的詩,能感受到她無意中將世間眾生共同的恐懼、悲哀擔荷於自己的胸懷:「人性的委屈、朔風蝕骨、暗啞了生命的哭泣、掩埋白骨的山坡」。同時,這些意象卻可以瞬間轉化成對生命的禮讚、對萬物之愛、對永恆之美好的期許。「我為每一個靈魂祈禱,心存感恩」、「那一片青色的美麗,還把清冽泉水 一直引到一角乾涸的心。」每一次意象的轉化,都是她的化術,更是她的人生智慧。

王魯湘:您的詩裡頭有幾個意象特別的突出,一個是廢墟,一個是墓園,也就是墳地,墓地,還有一個呢,就是一個時刻,進進出出,能夠俯視人世的一個靈魂。這幾個東西,經常出現您在的詩歌裡頭,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廢墟的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寫詩呢?

灰娃:就是我就說詩,這件事情是個什麼事呢,詩,這一件事情本身它就是純粹的靈魂性的東西。精神性的東西,詩人應該把自己靈魂是什麼樣,原原本本的拿出來,和讀者交流。至於讀者怎麼理解你的,那是讀者自己的創造,越創造越好,大家都在創造。所以我就是說,我為什麼寫的這麼多東西,就是說我總是想到我們人類,我不是給你說過一個很寬的,看不到對岸的大河,漂滿了人的屍骨。我總夜裡老醒著的時候這麼想,那個大河都是我們人類的屍骨。就是人類可憐,人類也偉大,也可愛,對不對。所以我寫到我們人生這都是什麼,廢墟。

王魯湘:墓園。

灰娃:墓園,經常我們人類創造的很好的,我們把它毀了。

王魯湘:就是,您看你喜愛的古希臘,古羅馬,不都是廢墟了嗎。

灰娃:對,可是我們打起仗來了,毀了我們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東西。自己毀自己,人類多可恨。所以我講到人類裡頭,也有一種,就是敗壞人類的,人類自己敗壞。可是毀了以後人類再創造,人類就是有一種堅強的。

王魯湘:一種重生的能力。

灰娃:對對。

儘管已是行動不便,一直隱居於山中的灰娃,還是帶著自己的詩歌出發了,為了那些喜歡她詩歌的朋友們,93歲的她來到南京、上海、南通等地,與自己的詩友見面,她希望在這個詩歌被漸漸遺忘的年代,讓更多人知道詩歌的力量。

灰娃:我的詩沒有,印成金子,銀子,都沒有完成,為什麼。我打開只要眼睛看見,老想改,但是你總有相對的。

王魯湘:相對穩定下來的時候。

灰娃:對,讓讀者,要不然你隨時,你永遠不能成為書了。那就在你自己心裡胡想,那不能和讀者交流,不能給讀者一個,文字引起他創造的機會。讀者看了這個,他心裡有跟我不一樣的體會,他就有一個創造。所以就是說,讀者絕對是創造者。

不要玫瑰 不用祭品 / 我的墓 / 常青藤日夜洶湧淚水 / 清明早上 喚春低唱 一隻文豹 / 銜一盞燈來

《不要玫瑰》中的詩,有憂傷與悲情卻不消極涼薄,有恐懼與苦澀卻不陰暗沮喪,人如其詩,陽光下滿臉笑意的灰娃,命運有苦難,而生無哀歌。

編輯:王竹、林梓

相關焦點

  • 可能是中國最神秘的女詩人,93歲灰娃在上海:我的詩就是心電圖
    幾年前的一個採訪中,灰娃把自己稱作「一個悄悄活著的人」。很多人不知道灰娃,或者最多知道她是藝術家張仃的妻子。灰娃從來沒有過成為詩人的理想,她的詩歌寫作是自發的、本能的。「灰娃還在寫詩,出版了詩集,還能完成南巡的壯舉,真是太好了。」《不是玫瑰》的書籍設計師、從蘇州趕來的周晨說。「『地上的路你還沒有走完,每個人必須走完自己的路,這就是人生。』灰娃的這句話讓我感動。在中國詩歌界,灰娃是一個奇蹟,她的生命是奇蹟,她的詩也是奇蹟。」謝冕通過視頻向現場的灰娃祝賀。「是命運帶我到詩的森林,詩的園子裡來的。
  • 死是必然,活又不易,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探究一個哲學的問題: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要釐清這個生命終極的問題,需要排除一個前提條件。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要生我?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
  • 這個10月是專屬於女詩人的,露易絲·格麗克,葉嘉瑩,以及灰娃
    灰娃的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而且很震驚······中國居然有這麼一個詩人,她幾乎沒有受到潮流的影響,沒有受到時尚的影響,也可以說 她沒有『師承』······ 在中國詩歌界,灰娃是一個奇蹟,她的生命是奇蹟,她的詩也是奇蹟······」主持人汪家明老師說,從1997年,2009年,2016年,到2020年,今天是灰娃詩歌的第四個研討會了,他本人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
  • 人活著,是應該隨波逐流,還是打破常規,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見解,在他們心中,各自追尋著自己生命中的真諦!雖然都未必是究竟的真理,到卻不缺飛蛾撲火的精神,有句古詩說的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像是一個人在萬籟俱寂時,心裡無緣無故的會生出無限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勝過生活中遇到的不順與挫折!
  • 路易斯·格麗克:所謂痛苦,就是我沒有被人愛過,我卻還愛著!
    這是整本詩集的一個開始:人不僅有肉體的生命,還有靈魂。然後在第二首詩《池塘》中,詩人用新舊生命的交替,來呈現一個生命的新生,以及另一個生命走向死亡,但詩人很快轉而寫道:仿佛另一世裡,我們出自同一血統。所以,靈魂是在延續的嗎?
  • 《人間失格》靈魂拷問:活著就要忍受痛苦嗎?
    01什麼是活著?這不僅是哲學問題,還與生活息息相關。曾聽很多人說,活著就是一個忍受痛苦的過程,那些甜美而溫馨的記憶,佔據生命的分量畢竟太少。我不置可否,生活本身就像一個紛亂多彩的劇本,跌宕起伏,你是你劇本的主角,也是他人劇本的配角。
  • 專訪| 93歲詩人灰娃:靈魂看不見,但我想用筆寫下來
    她之所以起名叫「灰娃」,是因為小時候家裡人總是這樣親切地喚著她,久而久之,這個小名深入骨髓。「不僅是愛稱,也有對被呼者沒盡到責任,使其命運坎坷清苦、一種歉疚味兒的痛惜之情。」「在『文革』前,我就有淺度的精神分裂,比方說路上走著走著,人家一舉手,我就被嚇跑了,跑到我父親認識的老太太家裡,說這個人要打我。」灰娃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老太太叫「黃媽媽」,她問灰娃,你認識他嗎?
  • 爸爸帶娃的「沙雕日常」,孩子活著就好,這是如何全球統一的
    01爸爸帶娃的「沙雕日常」:孩子活著就好1、「封印」娃,互不打擾爸爸帶娃,活著就行,不知道這是如何做到全球統一的?在這方面,全球的爸爸仿佛都無師自通,只要寶寶不影響自己,怎樣都行,得想點什麼辦法把他「封印」起來。
  • 中國漸凍人「自我書寫」 分享對人生、生命領悟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如果事與願違,一定是命運另有安排」「我已經適應ALS帶來的各種磨難,它讓我學會堅強,懂得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希望大家好好護理,等到』解凍』那一天」……今天,「彩虹劇場『愛·無邊』關愛漸凍症,愛心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在京舉辦,並發布中國漸凍人書寫的新書,分享他們抗爭疾病的心路歷程、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反思等,讓更多人了解、關注漸凍人群體
  • 聽哭所有人的生命之歌背後,她用一根手指書寫生命奇蹟
    聽哭所有人的生命之歌背後,她用一根手指書寫生命奇蹟 勵志文章 2020-02-05 21:40:23
  • 《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2020年7月14日,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在線發布會舉行。
  • 在「活著」中思考生命與人性——讀任曉雯《朱三小姐的一生》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餘華「每個人都在等待朱三小姐死去。任曉雯新作《朱三小姐的一生》裡的小說都關乎生存與死亡,其中多篇更是以一個人的「死」作為故事的開始,講述這些人在生活中被慢慢消耗,直至枯萎、凋零。「一陣風過,紙鳥當真飛起來,揚著,顛著,盤旋著,在風盡處逐一撲落」,在書裡,我們一次又一次目睹生命的窘迫和消逝,也看到個人在抵禦苦難時呈現的不同樣貌,深感 「活著」的艱難與沉重。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人生路漫漫,終要學會告別,誰都會離開,就像任何事都會結束是一個道理。沒有人不恐懼離開,但是恐懼卻最沒有用處。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 隨意地活著,你不一定很平凡,但刻意地活著,你一定會很痛苦!
    隨意地活著,你不一定很平凡,但刻意地活著,你一定會很痛苦。其實,人活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辜負自己。在與人交往時,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謙而不自卑。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國,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大門旁邊開了狗洞,請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不肯進。
  • 生命的意義,在於健康快樂的活著
    尤其是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的父母,絕不能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不顧及他們的養育之恩和感受,更不能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拼命工作,拋下父母,拋下家,猝死在工作崗位。當你年輕的生命停止在你最美的年華裡,你父母的餘生,你孩子的未來,誰來負責?為更好的生活拼搏是對的,但是太過,超於了自身體力時,那麼不支的身體,甚至連後悔都不給你機會。
  • 致敬生命:無論如何,我都記得你
    就好像每過一分鐘,這個世界上又少了一些與生命頑強抗爭說「我不願意離開」的生命。我們明白,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數字背後一個個真實的人,是人們頭頂散不去的陰雲。這樣的日子裡我們看遍了人間百態。如果你要問: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書中是這樣說的:我覺得沒有誰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簡而言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一樣,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 餘秀華:活著,拒絕大詞
    我以為活著的、還在呼吸的人,無論什麼樣的際遇都不能叫「災難」。因為選擇權在你的手裡,你隨時可以逃之夭夭或者自殺,沒有人強迫你在這個世界上一直活下去。苦難能夠被轉化為詩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它給了我們書寫的可能性和途徑。但是反過來,苦難依舊是苦難的本身,我們的書寫並不會減少它,不會讓它得以改觀。
  • 在愛的氛圍活著,生命才最有意義
    於是看娃的光榮使命就落在我身上了。有時候我在學校讀書 ,媽也把孩子背上給我送來,我一邊上課一邊哄孩子。結果小燕不乖 ,老說話,老師震怒,批評我姐和我媽一頓,無可奈何放我出來 ,讓我背著孩子回家。當然正合我意,我就背著小燕到處玩,餵她水和食物。一天天過去,小燕會走了,會跑了,更是天天粘著我不放。五六歲的時候。
  • 《遺願清單》豆瓣8.9評分:尋覓生命真諦的故事,暗藏3種人生啟示
    與你何幹,當你忙於拯救世界之時,每個人都想和你聊上半天,你應該感到幸運,因為你擁有大片時間,一個愚蠢的錯誤,一個我不會再犯的錯誤,我還活著,但我還有多長的時日呢?這番話是不是挺有人生哲理的韻味?這番話是不是使你陷入寂靜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