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會三件事:死何時來;如何面對死;從「死」鏡子裡看人生

2020-12-18 歷史知心人

死,大概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了,但這裡竟有一本通篇在談死亡的書,而且對死亡過程描寫得如此詳細。

《西藏生死書》在佛教語境裡談生命意義,大概有些內容會讓人覺得有些玄乎,不太科學,但我覺得,雖然不至於信奉,也可作為世界面向的另一個參考。老是動不動講科學,那世界豈不是少了許多有趣的多樣性和搞不定就存在的可能性?

本書開篇所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大家平時都閉口不談死亡,認為它晦氣、恐怖、不吉利,但當死亡真的到來時,人卻一下子就沒了,完全沒有準備,匆然就離去,剩下身邊的親人一片失措悲傷。

像走在投胎路上……(王大安/攝)

死,有沒可能並不是可怖的,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也會是一種標籤式偏見呢?

一 對死的理解

從人一生的維度看,生是起點,死是終點;生意味著創造,死意味著消亡。以前一直站在這個維度去理解死,所以,很少會去想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因為它是人生終點,按照人類平均壽命,終點離我還有點距離。

但《生死書》站在了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一個是從佛教輪迴觀來看,生死並不會使「業」消亡,且會隨著你不斷輪迴,不斷生死;另外,我們活著時感受到的「心」,在死亡時也會感受到,生死並無差別。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這不是一場單機遊戲,每個個體都和宇宙、時空、萬物皆有關聯,也許死了還真不能一了百了,在茫茫宇宙洪荒中,它只是一個小小部分。

「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 ②臨終和死亡 ③死後 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為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 ②臨終的痛苦中陰 ③法性的光明中陰 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中陰,來自《中陰聞教得度》(一部死亡指南),它把生命看成循環不息的四個階段。

死對我而言,除了是個遙遠的終結者外,並無其他意義,而《生死書》卻十分看重死的價值。佛教終極理想是證得心性,消除業力,步入極樂,脫離輪迴控制。而死,對於證悟心性是極其關鍵的一環。

雖然讀起來,感覺像出門辦事一樣,我拿著一張心性的照片,然後記得在死時,認出它的模樣,就此回到本覺光明中。但,書中說,就像在夢中一樣,你很難做到如白天那般的清醒覺察,更何況在彌留之際?

書中也有講到一些高僧或平凡人在覺察中接受死亡的故事,他們對身體的痛苦坦然接受,沒有恐慌和憂慮,無需撫慰,反而是照顧者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祥和氛圍,無需麻醉,他們便走得安寧而又稀鬆平常。

他們不是接納了死亡,而是有所明白,該如何和自己的心相處,死帶不走身,但心會一直跟隨。拋掉身體所帶來的頭銜、角色、責任,我們是否還擁有一些死也可以帶走的東西呢?

或者說,死不是終結者,讓心性蒙塵的心念(七情六慾)才是一切的終結和開始,讓我們於存在中循環不息。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惟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為『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借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二 死和心性

「請不要誤以為心性只有我們的心才有,事實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我們要一再強調,體悟心性,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歷史上的聖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詞來修飾他們的開悟境界,給予不同的面目和詮釋,但基本上,他們都是在經驗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稱為『上帝』;印度教徒稱為『我』、『溼婆』、『婆羅門』、『毗溼奴』;蘇菲教徒稱為『隱藏的性質』;佛教徒則稱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個基本的真理,而這一生就是演化和體悟這個真理的神聖機會。」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

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不過,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

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大人們的焦慮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我卻自始至終記住了,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從七歲時的悲傷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從此,這個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小時候總是僥倖地認為死亡不會來,覺得外公死了好可憐,我可不可以不死?因為寄希望於自己不死,所以對死亡的恐懼越來越大。

那個時候我並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窮,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脫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到來。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我有一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經常跟小夥伴去那兒玩。有一次岸邊的大石頭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感覺自己快死了。迷糊間感覺有人來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從哪個方向遊過來的,等他遊到我身邊,我一伸手就緊緊地抓住了他。這就是直覺,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懼。之後很長時間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後回頭看,應該感謝幼年時經歷的那幾次觸摸死亡的經驗。那種恐懼和面對死亡的無力感,教會我升起另一種內心的力量: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人生的行走,無不是在面對和克服由死亡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恐懼。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子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陳坤

很感恩能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這本書,《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與哲人之一。

這本書教會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時會來;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是格外有意義的,能讓我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也許有時,我們會突然對自己的處境感到難過,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持續不了多久,生活本身的軌道又把我們拉了進去。

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以至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這其實是人類的另一種惰性。我們迷失在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之中,好像這些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實際上,他們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就像我們跋涉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被焦躁乾渴折磨,而現代生活許諾的夢境,就仿佛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加饑渴。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相關焦點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當孩子們忽閃著疑惑的眼睛,問及有關死亡的問題時,家長往往選擇的不是正確的講解,而是搪塞迴避:「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而我們,都需要補課。
  • 我們如何生、我們如何死丨生死,也就一瞬間的事
    關於「生死」這個問題,市面上的書籍大多都是側重於思想覺悟,有文人騷客的人生感悟,有入仕為官的為國為民,此類的書數不勝數。卻很少有像這本書側重記錄身體是如何瀕臨在生與死的邊緣,本書作者是一名醫生,且是一名急症重症室的主任。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01比起人工地活著,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有尊嚴的告別臺灣體育名嘴傅達仁,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他為什麼要千裡迢迢去做這件事呢?因為,活著太痛了。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還有生的機會,尋求安樂死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人死了,就什麼希望都沒了,沒有人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包括自殺和安樂死。應該讓生命自然地來,自然地去。
  • 《紅樓夢》裡關於黛玉之死的種種猜測,都是眾生相,其實另有玄機
    可是很多人讀不了這種大部頭,就連幾分鐘讀完的解讀文章都是用手指迅速划過,這樣浮躁的心態,如何能受得了那麼厚的一本書的磋磨。尤其大家分外感興趣的林黛玉之死這個方面。過度解讀《紅樓夢》,讓林黛玉之死離真相越來越遠。
  • 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嗎?
    福音活頁: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嗎?耶穌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了嗎?當初天父呼召我作宣教士的時候,我面對一個困難:我對於耶穌基督實實在在復活,不太清楚。但這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哥林多前書15:3-4)耶穌基督不單為我們死了,擔當我們的罪,這是赦罪的福音;耶穌基督更是從死裡復活了,賜給我們生命,這是生命的福音。耶穌基督復活後,曾經多次顯現:1. 在主耶穌復活的那天清早,祂最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 索甲仁波切: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有新生
    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貴,還是用一世遇見貧賤,最終都會遇到死亡。是有準備地迎接它,還是無預期地撞到它,其實反映出一種人生智慧,體現出一種生命態度。——索甲仁波切中國人認識死亡的水平就像小學生一樣,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對於我來說,我理解的是對於活著這件事來說,生活和倖存的定義是有個人來決定的,如果一個人覺得活著僅僅是生活的話,那麼意義不是很大,或許就只是勉強活著而已。而如果說一個人覺得生活是倖存的話,那麼他肯定會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活著的機會。
  • 天道中作者為什麼一定要芮小丹死!她的死到底該由誰來負責?
    芮小丹的死,看似像偶然,但是其實也是一種必然,正像丁元英所說的那樣,只要芮小丹一天還是刑警,她就沒有規避風險的權利。那對於芮小丹的死亡,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芮小丹最後的死,看完真的讓人很難過。如果芮小丹能冷靜一點,其實她完全可以不死的,可以原地待命等待同事前來幫忙,畢竟當時歹徒的車子已經壞了,也不可能跑遠的,可是作為特殊的職業,她只能盡職盡責,最後悲壯的離去。所以芮小丹的死亡,更像是她自己的原則。
  • 鄧布利多為什麼不告訴斯內普:伏地魔不死哈利也不會死?
    但在第七部死亡聖器中,鄧布利多在告知斯內普哈利也是魂器的一部分,哈利只有死才能消滅伏地魔時,並沒有告訴他伏地魔不死哈利也不會死,這是為什麼?個人認為西弗勒斯知道哈利不會死的真相後,可以更好地執行任務,也不會認為莉莉的兒子必須赴死從而過於難過。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三樣東西不「死」,福報自然來
    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好好遵守下邊三樣東西,你的幾樣會像開掛一樣順意,自然而然可以為自己闖蕩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一、熱情和活力不死在一生的長河當中,在所難免與風吹雨打相遇,會與千難萬險相遇,因而有的時候步伐湧動輕快,有的時候步伐艱辛緩慢,大抵如此。
  • 永遠的福音:基督的生章:「死與復活」
    遠在祂出生在伯利恆之前,羔羊就喊著說:「那時我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我的上帝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裡。」(詩40:7,8;參閱來10:7)從創世以來被殺的羔羊來了,才使人類的救贖得以實現(啟13:8)。一、上帝拯救的恩典聖經啟示一位上帝,祂全心關懷人類的得救。三位一體的真神聯合一致地工作,要將人帶回,與他們的創造主重新聯合。
  • 三毛原來是這樣死的
    「生命有如度過一重大海,我們相遇在這同一的狹船裡。死時,我們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泰戈爾今天中午是這個地方固定趕集的日子,才來這裡不很久,卻已經愛上了這種消磨時光的方式。偌大的市場我卻獨愛一個人逛「舊貨「,所謂舊貨就是已經有人用過卻仍存在價值的東西,這裡面不乏一些有趣的物件。
  • 其實,在20多歲「死一死」是件好事兒
    他曾在20歲短暫「死」過,墮落後又重新站起。於是寫下這首歌,送給很多仍然迷茫的人,也送給過去的自己。裡面的每一句歌詞,觸動了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替我們發出了不甘平庸的吶喊。如果可以,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在20多歲的年紀「死一死」, 或許是件好事。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20歲,我們都曾發誓過,要混出個人樣。
  • 嘗試死藤水Ayahuasca之前,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死藤水(克丘亞語:Ayahuasca)意思是「死亡或靈魂之藤」,俗稱死藤。它是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種藥用植物,這種植物和其他幾種植物混合起來煮的湯藥,具有祛病提神、強身健體的功效。採集和製備死藤也是很神聖的事,要通過專門的宗教儀式來進行。許多科學家研究死藤,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DMT。
  • 如何在逆境中反彈,在創傷後成長丨《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也許就像《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中所說的,正確地處理創傷,能讓你更好地成長,使你更加強大。《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是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治療與諮詢研究小組負責人撰寫的關於創傷後成長心理學的書。從生理機制上研究創傷,並且正視創傷,從創傷中獲得成長,是這本書對遭遇創傷的人的意義所在。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三樣東西不「死」,福氣多多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決定的,但是如何安全,健康,快樂和有價值地生活取決於我們,老人們經常說:如果你不死於大災難,那你將有好運。我認為,在這一生中,如果一個人將以下三件事保持得很好,你的生活將像開掛一樣順利,自然地,你將能夠在繁榮的環境中為自己而戰。《鬼谷子》提醒:「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三樣東西不「死」,福氣多多!
  • 人死如燈滅,是真的嗎?
    我信耶穌基督是你的兒子,我信祂是為我死在十架上,祂流出寶血為我捨命,你又使祂從死裡復活。我不能靠其他的方法得救,我想要邀請祂進入到我的心中,來掌管我的生命,讓聖靈澆灌我,從今時直到永遠,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 漫威「小事死吞星,大事死永恆,翻天死法庭」咋來的?原因在這!
    其實對於「小事死吞星,大事死永恆,翻天死法庭」這句話,是很多不漫威粉絲對於這三位漫威經常被「劇情殺」的神明的一種調侃。因為,在漫威諸多的主線、支線乃至是大事件中,吞叔、永恆以及生命法庭雖然在實力上按理來說不應該很容易就被送盒飯,但是,在「劇情殺」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 如果可以這樣愛:祁樹禮下線,他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祁樹禮——他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祁樹禮對白考兒的愛,一度感動了不少追劇黨,當看到他為愛下線時,想必是追了一整部劇的你們哭得最傷心的一刻。其實,祁樹禮不僅教會我們愛是無私的付出,更教會了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體面地告別人生。告別白考兒:白考兒作為祁樹禮心中最為無法割捨的人,他選擇平靜地去告別她。
  • 《紅樓夢》:賈天祥之死,王熙鳳究竟是不是真的兇手?
    回看銘煙鬧學堂這一節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引起這件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賈瑞在處理金榮侮辱秦鍾香憐二人這件事上,沒有公正處理,導致了秦鍾等人的不滿;而賈薔,這個同賈珍關係很好的學生,看到了賈珍兒媳婦秦可卿的弟弟秦鐘被欺負了,也有心為他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