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來襲!《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2020-12-16 健康界

機體腸道內共生的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統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基因組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菌群與機體處於互利共生的狀態,腸道菌群可通過調節腸道局部免疫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它還參與機體的免疫微環境的塑造。可以說,腸道菌群也是人體的一大器官。自從宏基因組學研究以來,腸道菌微生物的失調就認為與肥胖症的發生有關[1]。他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還原酶,阻斷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使血清膽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臨床上主要用於降低膽固醇,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現已成為冠心病預防和治療的最有效藥物。近年來,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還具有緩解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抗腫瘤等多種作用。

他汀類藥物最主要的功能,是其明顯的調血脂作用,以降低LDL-C的作用最強。然而,現有用藥指南中,考慮使用他汀類藥物並未將肥胖相關因素納入用藥標準中。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與肥胖的發展息息相關。那麼,他汀類藥物的使用會對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產生怎樣的影響?此類藥物是否有可能通過腸道菌群發揮療效?

《Nature》: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

2020年5月6日,比利時魯汶KU魯汶雷加研究所,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分子細菌學實驗室Jeroen Raes課題組,與法國巴黎索邦大學INSERM系統方法研究所(NutriOmics)Clément課題組合作,在《Nature》發表了一篇橫斷研究「Stati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revalence of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文章。研究發現,對於肥胖人群來說,他汀不僅可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炎症標誌物水平,還可調節腸道菌群的分布,表現為瘤胃球菌型(Rum)、擬桿菌1型(Bact1)、擬桿菌2型(Bact2)以及普氏菌型 (Prev)這4種菌群分布的差異[3]。

圖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69-x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對來自3個不同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888位BMI指數介於18~73 kg.m-2之間的志願者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儘管過往研究已經證實了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與瘦弱個體的腸道菌群不同,但這項最新研究使用16s rDNA微生物組測序分析,使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症相關的微生物群變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研究結果:人體腸道菌群中帶有宿主炎症標誌物

研究人員在782位未服用他汀類藥物隊列中,發現BMI指數與糞便稠度的變化有關,且腸道菌群中帶有宿主炎症標誌物(圖2)。

圖2: 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BMIS隊列的微生物組變化

為了研究BMI指數與腸道微生物組群落分布的潛在聯繫,作者在「屬」水平上檢測腸道菌群OUT分布差異。主要分析過往研究報導過的4種腸型(Enterotypes):瘤胃球菌型(Rum)、擬桿菌1型(Bact1)、擬桿菌2型(Bact2)以及普氏菌型 (Prev)。其中,相比於其他腸型,Bact2腸型(擬桿菌比例較高,糞球菌比例較低)的個體微生物載量和微生物組的基因豐富度更低。此外,Bact2腸型個體中具有產生丁酸鹽功能的細菌和Akk菌等微生物的相對豐度較低,而與引起胃腸道炎症相關的細菌(如Eggerthella屬)的相對豐度較高。BMI指數與Bac2腸型呈正相關。BMI指數越高的群體中,Bac2腸型的比例越高。這一發現在另一隊列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FGFP)中得到驗證。而且Bac2腸型個體的炎症反應標誌物——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顯著高於其他腸型。簡而言之,研究人員認為Bact2與肥胖相關的炎症發生有關,同時還認為Bact2的上調可能意味著腸道菌群失調(圖3)。

圖3: 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BMIS隊列中,不同腸型特徵和患病率變化

研究結果:他汀類藥物可調節腸道菌群分布,從而影響相關疾病的患病率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他汀類藥物治療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結果顯示,與未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個體不同,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個體Bact2腸型比例不再隨著BMI的增加而顯著增加 (n = 106,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lative risk = 1.03, P = 0.60),同時他們還注意到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肥胖者脂質代謝明顯改善。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個體中Bac2腸型的比例低於未使用他汀類藥物的個體,在肥胖個體中這一趨勢更為明顯。作者還通過MetaCardis項目的心血管疾病隊列和FGFP的數據驗證了這一結論,發現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個體中Bac2腸型比例較低。

最後,研究人員使用預測Bact2相關患病率的多元模型,將他汀類藥物的攝入量、治療結果(hsCRP水平)以及治療的副作用(HbA1c濃度)納入模型,發現他汀類藥物對阻止菌群失調具有顯著的累加作用。這表明他汀類藥物的作用不僅對宿主炎症狀態具有衰減作用。另一方面,他汀類藥物調節腸道微生物組的分布也與宿主炎症水平密切相關(圖4)。

圖4: Bact2腸型相關患病率、肥胖、他汀類藥物攝入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論

近年來,調節微生物群的策略一直圍繞著益生菌和益生元引入,或促進益生菌的分布與生長。近期,科學家才主要到小分子藥物對腸道菌群微生態的調節。本篇研究中,作者提出了兩種他汀類藥物-菌群-肥胖的機制模型。第一種,他汀類藥物通過直接或間接調節菌群來抵消微生物對炎症和代謝性肥胖合併症的貢獻。第二種是他汀類藥物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腸道中宿主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使菌群向與炎症無關的腸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Turnbaugh, P.J.; Ley, R.E.; Mahowald, M.A.; Magrini, V.; Mardis, E.R.; Gordon, J.I.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2006, 444, 1027-1031, doi:10.1038/nature05414.

2. Karlsson, F.H.; Fåk, F.; Nookaew, I.; Tremaroli, V.; Fagerberg, B.; Petranovic, D.; Bäckhed, F.; Nielsen, J.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n altered gut metageno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 doi:10.1038/ncomms2266.

3. Vieira-Silva, S.; Falony, G.; Belda, E.; Nielsen, T.; Aron-Wisnewsky, J.; Chakaroun, R.; Forslund, S.K.; Assmann, K.; Valles-Colomer, M.; Nguyen, T.T.D., et al. Stati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revalence of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269-x.

本文為健康界原創,任何機構或個人未經授權均不得轉載和使用,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今日《自然》意外發現:全世界最常見的心血管藥物,有利於腸道「好...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分析人群數據,不僅確認了與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特點,並且意外發現,一類常用的心血管藥物——他汀類藥物,似乎與腸道菌群構成的改變有關。《自然》同期刊發的專文評述認為這一結果令人驚訝,為肥胖、代謝、腸道菌群和心血管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新的認識。
  • 最新研究發現肥胖者體內Bact2腸道菌落的盛行率超過瘦者的4倍多!
    近日歐洲科學家團隊根據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微生物學橫斷分析了解到在肥胖症患者體內可能會有一種功能失常的腸道菌群結構——擬桿菌2型(Bact2),而且這種菌群結構在肥胖症患者體內十分常見,這項觀察性的研究還發現了Bact2在使用他汀類藥物的肥胖症患者身上存在率會較低,根據這個研究情況
  • 《自然》意外發現:全世界最常見降脂藥,竟有利於腸道「好」細菌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分析人群數據,不僅確認了與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特點,並且意外發現,一類常用的心血管藥物——他汀類藥物,似乎與腸道菌群構成的改變有關。 《自然》同期刊發的專文評述認為這一結果令人驚訝,為肥胖、代謝、腸道菌群和心血管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新的認識。
  • 「胖友們」腸道菌結構或不同
    科學日報(記者張)根據英國雜誌《自然》 7日發表的一項橫斷面微生物分析,一組歐洲科學家發現,細菌2,一種可能功能失調的腸道菌群結構,在肥胖患者中更為常見。觀察性研究還發現,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肥胖患者中,細菌2的患病率相對較低。科學家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前瞻性臨床試驗,以確定他汀類藥物對肥胖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 愛達健康科普:他汀類藥物的注意事項
    他汀類藥物是我國降脂治療中使用最多的藥物,它通過抑制膽固醇的合成,能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同時他汀改善受損的內皮功能、抗血栓、穩定斑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液中的膽固醇)每降低 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對危險減少 20%,全因死亡率降低 10%。
  • 降血脂用他汀?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加快衰老!
    防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降低血脂,常用他汀類藥物。很多患者被推薦長期服用,但要注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存在很多副作用,最新一項研究證明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加快衰老!他汀類藥物如何加速衰老?紐奧良杜蘭大學科學家發現,在世界各地超過近2億人口服用的他汀類藥物,現在已經顯示是細胞的毒藥加速老化,並能促進肌肉疲勞,糖尿病,記憶力減退等,是細胞的毒藥。他汀類藥物已經通過營利性製藥公司「奇蹟」藥品的積極推動,全球有接近2億人口使用。
  • Nature:腸道細菌幫助腸道肌肉收縮
    2020年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腸道中的微生物通過幫助腸道內的神經細胞調節結腸肌肉壁的收縮和鬆弛來支持健康的消化。腸道肌肉的收縮和擴張,即「腸道蠕動」過程,是消化食物的前提。此前研究表明腸道蠕動受到局部神經網絡的嚴格調控,而這項研究則發現,結腸中肌肉的收縮和鬆弛受到腸道菌群的影響。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同一腸道,不同類菌的空間分布也不相同,總的來說,人體腸道菌群在腸腔內形成3個生物層:深層的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形成細菌生物膜的菌群稱為膜菌群,主要由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組成,這兩類菌是腸共生菌,是腸道菌中最具生理意義的兩種細菌,對機體有益無害;中層為糞桿菌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他汀類」降脂藥立普妥、阿樂等不能與這些藥物同時服用
    他汀類藥物大家都比較熟悉,這類藥物包括: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等,主要用於高脂血症患者。今天和大家聊聊他汀類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謂的「藥物相互作用」通俗點理解就是:我們同時或在一定時間內先後吃兩種及兩種以上藥物後,所產生的複合效應。
  • 膽固醇百年研究: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對什麼人合適?| 117三人行
    圖1:美國CDC統計的各個年齡段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數的百分比。統計顯示,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數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大部分服用者在40歲以上。他汀類藥物的廣泛使用也開闢了新一輪的爭議: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到底有健康益處麼?誰需要服用?醫生們是不是過度使用他汀類藥物了?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正常情況下,約30屬500種細菌定植於腸道內,且以厭氧菌為主,僅雙歧桿菌和類桿菌就佔細菌總數的90%以上,而為數極少的致病菌為梭桿菌和葡萄球菌[2]。對於健康的機體來說,機體與體內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狀態。各菌群間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為機體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 吃了他汀類藥物,為什麼血脂還得不到下降?
    他汀類藥物對於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病患者以及高血脂患者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常見的他汀類藥物如匹伐他汀、阿託伐他汀等等一些。主要用於血脂高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藥物。
  • 他汀類藥物:膽固醇的誕生需30步,掐死這一個關鍵酶就夠了
    論文一經發表,關注降脂藥開發的藥企紛紛開啟「刷題」模式:或是繼續篩選菌株,或是在美伐他汀的結構基礎上進行化學改造,以期發現降脂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的藥物。 率先撞線的是洛伐他汀。1987年,美國上市。1989年,遠藤章的東家三共公司研發的 普伐他汀 上市。
  • Nature Reviews:腸道中的氣體與我們的疾病和健康
    身體機能較好的的老年人中Prevotellaceae、Prevotella、Barnesiella、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幾類有益細菌的水平更高。 分別將兩組老人的糞菌移植到小鼠中,也能觀察到小鼠截然不同的表現:接受來自身體機能較好老年人菌群的小鼠,其握力也表現出了增強。
  • Cell:口服母親腸道菌群可恢復剖宮產嬰兒菌群失衡
    新生兒的菌群定植是影響其日後健康的關鍵過程,而正常定殖過程的最強力破壞因素之一是剖宮產(cesarean section,CS)。這種分娩方式有效地消除了腸道菌群從母親到嬰兒的自然垂直傳播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了嬰兒特別是在出生後六個月內腸道內微生物組發育的偏離【1】。然而目前,全球範圍內剖宮產的比例正在逐漸增加,在某些地區甚至影響可達50%。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Turnbaugh教授的研究團隊在《Cell》 上發表最新研究強調了這一問題,並指出酮體對我們的腸道菌群具有獨立的作用——可能減輕炎症。這項研究揭示了生酮飲食產生的酮體是如何通過腸道菌群的改變介導了宿主的免疫反應,進而為代謝-腸道菌群-免疫之間的相互交流梳理出一個清晰完整的脈絡。這一發現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未來更加個性化地利用飲食去幹預相關代謝疾病的進程。生酮飲食與腸道菌群研究目前,生酮飲食在癲癇領域的運用最為成熟,已成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的重要治療方法。
  • 服用他汀類藥物時,與哪些藥物儘量不要同時服用?臨床藥師這麼說
    說起他汀類藥物,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朋友都非常熟悉了,因為他汀類藥物除了降血脂之外,還具有穩定血管斑塊,抗動脈粥樣硬化等藥理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長期使用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