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2021-01-19 科學網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Xavier、Jonas Schluter小組的論文發現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有關。2020年11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隨訪了數百名住院且受到密切監護的癌症患者,他們從化療和幹細胞移植恢復後都接受了造血細胞移植。這種治療方法會引起循環免疫細胞和微生物群的巨大改變,從而可以同時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分析循環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以及超過10,000個縱向微生物群樣品的每日變化,研究揭示了腸道細菌與免疫細胞動力學之間的一致性。高解析度的臨床元數據和貝葉斯推論使科研人員能夠比較細菌屬與免疫調節藥物的作用,並揭示腸道微生物群(隨時間推移)對全身免疫細胞動力學的重大影響。該研究建立並量化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繫,並暗示了菌群驅動免疫調節。

據悉,腸道菌群影響哺乳動物免疫系統的發育和體內平衡,並與人類炎症和免疫疾病以及對免疫療法的反應有關。然而,當前對腸道細菌如何調節免疫系統的理解仍然有限,特別是在人體中,直接試驗的難度使推理變得困難。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

Author: Jonas Schluter, Jonathan U. Peled, Bradford P. Taylor, Kate A. Markey, Melody Smith, Ying Taur, Rene Niehus, Anna Staffas, Anqi Dai, Emily Fontana, Luigi A. Amoretti, Roberta J. Wright, Sejal Morjaria, Maly Fenelus, Melissa S. Pessin, Nelson J. Chao, Meagan Lew, Lauren Bohannon, Amy Bush, Anthony D. Sung, Tobias M. Hohl, Miguel-Angel Perales, Marcel R. M. van den Brink, Joao B. Xavier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The gut microbiota influences development1,2,3 and homeostasis4,5,6,7 of the mammalian immune system, and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inflammatory8 and immune diseases9,10 as well as responses to immunotherapy11,12,13,14. Nevertheles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gut bacteria modulate the immune system remains limited, particularly in humans, where the difficulty of direct experimentation makes inference challenging. Here we study hundreds of hospitalized—and closely monitored—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ha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they recover from chemotherapy and stem-cell engraftment. This aggressive treatment causes large shifts in both circulatory immune cell and microbiota populations, enab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to be studied simultaneously. Analysis of observed daily changes in circulating neutrophil, lymphocyte and monocyte counts and more than 10,000 longitudinal microbiota samples revealed consist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gut bacteria and immune cell dynamics. High-resolution clinical metadata and Bayesian inference allowed u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bacterial genera in relation to those of immunomodulatory medications, revealing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together and over time—on systemic immune cell dynamics. Our analysis establishes and quantifies the link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with implications for microbiota-driven modulation of immunity.

DOI: 10.1038/s41586-020-2971-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1-8

相關焦點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上述資料表明從嬰兒期到成人期,維生素D 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調節作用。維生素D通過影響Th17/Treg細胞平衡改善菌群紊亂維生素D 可調節Th 細胞以及Treg 細胞功能,可抑制Th17 細胞,並促進Treg 細胞的增殖。Th17/Treg細胞平衡可能是維持正常的機體整體免疫功能和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中關鍵的因素。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是發生在人體腸道內的菌群,所以腸道功能的失調會引起很多疾病,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已意識到了腸道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古代中醫中提到的「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說過:「所有疾病,始於腸道」,現代的醫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腸道健康對人整體健康的決定作用。而且有關人類腸道的研究也在不斷前進,認識也越來越深入。腸道菌群有哪些生理功能?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胃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數量,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數量超過人類自身基因的150倍。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腸道菌群是人類抵抗外界的一道天然屏障,可協助人體消化吸收、營養代謝,維持著機體與外界的平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果腸道微生態發生了紊亂,機體平衡被打破,將直接影響宿主的代謝、免疫和健康狀態,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李蘭娟院士也提到對於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現象普遍,糾正菌群失調是治療手段之一。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該文針對腸道菌群與IBD發病的相關性,菌群紊亂與腸道免疫功能異常、腸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腸道通透性增高等的關係,探討益生菌對IBD的治療作用。隨著人類對腸道黏膜免疫系統及IBD遺傳易感性研究的不斷完善,益生菌製劑將是一類有廣闊前景的治療IBD的藥物。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這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生酮飼餵的雙歧桿菌小鼠腸道的Th17細胞的表達量被抑制,這種免疫細胞在炎症和自身免疫反應中起作用。研究人員還在正常小鼠模型中也驗證了生酮飲食的確會導致腸道內雙歧桿菌減少,以及腸道和內臟脂肪組織中Th17比例的降低,但不會改變其他免疫細胞,例如Th1和Treg細胞的比例。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目前治療肥胖主要是通過節食和減肥手術來限制卡路裡的攝入,通過體育鍛鍊和藥物治療來調節食慾和促進能量消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且,很多人只是暫時的體重減輕,比如節食減肥的人,最終恢復到正常飲食後,體重又會馬上反彈回來,甚至比以前更重。最近經常有文章說腸道菌群和肥胖有關係,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減肥流派:調節腸道菌群減肥。
  • 研究揭示腸道生發中心B細胞選擇的可調動力學
    研究揭示腸道生發中心B細胞選擇的可調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02:34 2020年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洛克菲勒大學Gabriel D.
  • NAFLD的新興飲食療法:調節腸道菌群
    幾種草藥可通過調節腸-肝軸緩解NAFLD相關症狀;微量營養素抗氧化劑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及巨噬細胞浸潤和極化,改善肝臟疾病;益生菌、益生元和共生菌可通過靶向腸道菌群改善肝臟炎症、胰島素抵抗和肝脂肪變性。在NAFLD大鼠模型中,中藥祛溼化瘀湯及其關鍵生物活性化合物(梔子苷和綠原酸)可顯著改善腸道屏障,降低肝臟脂質合成。Yang等人證明了大柴胡湯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黃芩、白芍等)可降低Sprague-Dawley大鼠NASH模型的肝臟促炎細胞因子表達,並維持腸道屏障,以防止肝損傷。綜上,中草藥在肝病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治療中起著有益的作用。
  • 新冠肺炎和乳腺癌與腸道菌群的關係
    註: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具有廣譜的抗腫瘤細胞作用。此外,腸道菌群能夠調節血清雌激素水平,促進某些種類的菌群增殖;Plottel和Blaser將腸道細菌基因(其產物能夠代謝雌激素)的集合定義為「estrobolome」 (雌激素組)。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間接作用 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成熟,如無菌雞小腸和迴腸部體淋巴結較普通雞小4/5,而暴露於普通條件下飼養2周後,免疫系統就與普通雞相近[7]。另一方面,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及清除功能,如加強抗體產生.刺激吞噬細胞功能和增加幹擾素產生等[4]。
  • 菌群左右下的免疫力天平——免疫失衡疾病背後的新機制
    重要的是,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例子,非抗生素藥物通過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免疫介導的疾病。例如,柳氮磺胺吡啶是一種前藥,在風溼病中發揮免疫調節作用之前,需要由腸道微生物群激活。在許多其他藥物中,這種轉化最近已映射到人類微生物組。
  • 腸道菌群參與狼瘡發生發展環節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教授張烜團隊在美國風溼病學會官方雜誌《關節炎與風溼病》發表封面論文提出,與正常人相比,未經治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的腸道菌群具有促炎和致自身免疫的特徵性改變,富集的菌種部分來自於口腔,並且兩種細菌多肽可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觸發自身免疫應答,可能與狼瘡發病相關。 「這表明狼瘡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與患者免疫異常密切相關。
  • Science:腸道菌群會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新突破嗎?
    研究發現,健康的腸道菌群似乎是腫瘤免疫療法所需要的,因為其或可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腸道菌群與免疫 腸道菌群在免疫系統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乍一看,這似乎有些奇怪。但是,考慮到我們絕大多數的免疫細胞(高達 70%~80%)都在腸道中活動,這就不再奇怪了。腸道作為人體巨大的「運輸樞紐」,免疫細胞直接暴露於外部世界以及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基因多樣性的腸道微生物組中。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其中,腸道菌群能夠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且產生的這些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與人體細胞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完全匹配,並在人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開始探索是否有證據支持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焦慮症狀。他們共檢索到3334篇文章,其中包括21項研究,總共涉及1503個參與者。
  • 高血糖會導致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
    ,他們使用了一種叫做鏈脲佐菌素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破壞小鼠的胰島β細胞,由此產生與人類1型糖尿病非常相似的表型。 正常情況下,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2是位於上皮細胞基底膜上的,調節上皮細胞和循環系統之間的葡萄糖轉運。然而,當小腸腸腔中葡萄糖的濃度過高時,也會觸發GLUT2插入腸腔面的刷狀緣膜,促進葡萄糖從腸腔流入細胞。葡萄糖吸收和代謝越多,腸漏的風險也就越大。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摘要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中,其腸道菌群組成對ICB療效的預測價值。研究人員收集了69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樣本和2994例健康志願者的糞便樣本。同時,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臨床前研究,將對ICB具有抗性的腎細胞癌患者糞便微生物移植到荷瘤小鼠上,以此證明了腸道細菌組成與ICB臨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 讓腸道菌群幫你瘦下來
    先來認識一下,我們腸道中的小菌菌種類:人體腸道內包含有500-1000多個不同種屬的細菌數量:細胞數量達到1萬億-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基因數量:人體自身基因的100倍中性菌:即具有雙重作用的細菌,如擬桿菌、鏈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具有侵襲性和致病性。有害菌:它們平時大多對人體無益,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長,就會引發多種疾病,產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質,或者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
  • 劉毅教授:腸道菌群調節或可預防類風溼關節炎
    腸道菌群與RA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風溼免疫科劉毅教授一直致力於RA的臨床診治與基礎研究,近年來在早期RA診治以及腸道菌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帶著以上問題,「風溼界」對劉毅教授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