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生非常複雜,他經歷了世人不常有的大起大落,還不止一次。
他的人生路似乎缺失了坦途這一說,一路上幾度亡妻,幾度貶謫,又有幾度春風得意,揮斥方遒。
而把人生過得如此精彩,並且沒有在低谷時徹底放棄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把這歸功於蘇軾的「儒道雙修」。
蘇軾將兩個教門的思想融匯貫通於自己一身,所以他能夠看透沉浮,所以無論處於巔峰或者低谷,他都進退有度從未失了方寸。有著自己信仰的人,於風浪中能堅持自己信仰的人,最終才能成就自己吧。
所以他能夠留名千古。
蘇軾的一生留下了三千多篇作品。有著不少流傳甚廣的佳句名篇,但說到最經典的「蘇東坡詞」,我想非此篇不可。
前段時間有網站做過統計,了解並喜歡這首《水調歌頭》的人,比第二名《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第三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多了三倍有餘。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首詞收穫了如此多的讚美,成為蘇軾的代表作品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首先,創作背景是在中秋的晚上,作者盡興暢飲,一直到天亮。直到喝得大醉,然後懷念起自己的弟弟蘇轍,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詞。
許多名篇好像都是在詩人大醉中寫的呢?這也正是酒的魅力吧。
然後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身在人間,卻將酒杯舉向了蒼穹。這一句實在是像極了謫仙人的手筆,格局高雅又不失氣度。相信到如今,沒有幾個人會哼不出這一句,經典總會發光的。
後面借著醉意,問青天之上的人「今夕是何年」?說到我也想和你們一起乘風駕鶴,遨遊人間天上啊,只是怕那裡冷,不去罷了。自己跳著舞,月亮能夠照出我的影子,這樣看來,天上哪有人間好呢?
好了,傲嬌完了,作者的視角從天上又轉回人世間,轉回現實中來。想到自己異鄉的弟弟不在身邊,尤其還是中秋佳節,傳統的團圓的節日。月亮明亮卻並不柔和,它不應該對我們有什麼怨恨啊,為什麼偏偏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變圓呢?
這種時候自己的道教「分身」就又開始開導自己,引出了另一句佳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多麼豁達的思想啊。
一般人身逢這種場景,也就只有痛哭一場才能稍微減輕傷痛了吧。人家蘇軾換了個角度,不光開導了自己,還順便開導了古今中外所有因為離別而感傷的人!這才是大氣魄啊。
最後一句既然已經開導完了,情感也表達的差不多了,不知道說什麼就給大家拜個早年吧!哈哈開個玩笑,當然是給大家送去美好的祝福了!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希望即使遠隔千裡,我們還能心意相通,一起欣賞這一輪明月!
一曲讀完,盪氣迴腸,意猶未盡。卻已經是人世間最美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