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拒絕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成為獨立工作者。
近來,「零工經濟」一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許多人來說,上班擁擠的路程,枯燥乏味的工作,以及希望獲得更多自由的願望,零工經濟無疑是改變他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個選擇。
當網際網路+碰上疫情,零工經濟成了當下的主流和剛需;「零工經濟」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商業模式?還是「打零工」這一現象?今天一起來聊一聊「零工經濟」這個話題。
什麼是「零工經濟」
gig economy指「零工經濟」,是一種現代經濟模式。
美國學者黛安娜·馬爾卡希在《零工經濟》一書中這樣描述零工經濟時代的工作方式:用時間短、靈活的工作形式,取代傳統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
在美國,畢業生加入的職場有大約30-40%是由零工組成的,這些人包括了顧問、獨立承包人、自由職業者、兼職工人和按需工人。
在這樣的經濟中,零時員工的增長比傳統全職工作還要快,而且預計只會繼續增長。最近有消息指出,谷歌的大部分員工是獨立工作者和臨時工人,而不是全職員工。
所謂「零工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短期工作形式,每個人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幫別人解決問題從而獲取報酬;同時有一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選擇彈性的用工方式讓自己的人力成本變得更精益。但是要區別於「打零工」。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零工」,也不再是過去認知中的「臨時工」,做一些跑腿打雜的工作。它已經變成了個人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技能交換金錢的便捷方式,符合新型僱主關係。
最直接的體現,也就是當下正火熱的話題「副業」,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話題--「副業剛需」。
什麼是你的「Plan B」?
在疫情期間,兩個行業突然成了超級熱門領域,相信大家也能猜得到——微商和自媒體。短期內無法復工,讓很多人都走上了開拓一門副業的道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詞:「副業剛需」。
所謂「副業剛需」,也就是把副業當成一種硬性需求的狀態,無論你現在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有自己的「Plan B」。
事實上,「零工經濟」和「副業剛需」所表達的意思是相似的,只不過一個是表現工作形式的變革,一個是表達零工經濟時代下,副業的重要性。從某種層面說,零工經濟包含副業剛需。
一家招聘網站調查顯示,全國18到60歲的人群中,87.6%的人表示自己想做副業。白領最多,學生次之,其中:
為了賺取生活費的人最多,佔34.6%;
28.2%是為了預防失業、畢業找不到工作;
22.3%為了培養新技能;
14.9%是因為職場發揮空間小,升職難。
當零工經濟成為社會的常態,當副業成為主流,作為職場人,也應該不斷的學習,不能只在一個領域下功夫,全方位發展成為必備的素質,這樣才能給自己提供更多的Plan B。
那麼,普通人要怎麼發展副業呢?
現下,大部分可選擇的副業不僅成本高,風險大、沒技能、沒經驗、沒資源更是成為阻攔大家收入翻倍的最大阻礙!
而且,有時候現實的殘酷之處就在於,不是你有就代表你能。比如,會翻譯就會有出版社不斷地給你找活兒幹嗎?發表過豆腐塊文章就會約稿不斷嗎?空有技能卻並沒有資源,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在著手做副業之前,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索一下你的社交網絡和你所擁有的平臺資源,保持新進行業的觀察力和敏銳度。
那麼在工作之外,大家是否有一套自己的Plan B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