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在說,教育部發文取消SCI論文作為評審職稱的依據。為此,寫一篇文章說明一下,這個提法是錯誤的。教育部取消的是SCI指標跟評審職稱的直接掛鈎。
一石激起千尺浪。教育部、科技部這兩天投下了兩塊巨石。
2月21日,教育部和其他兩個部委,先發了一個意見,是關於專利的。裡面說,高校停止資助專利申請,停止專利申請的獎勵,要考核專利的質量,專利的轉化率。
這個《意見》大家都容易理解,下面主要討論另外一個意見。
2月22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再次發了一個意見,是關於SCI論文的。裡面說,要正確看待SCI論文,正確看待高引用文,職稱評審、學科評審等不能把SCI指標作為評審依據。
注意,這裡面提的是」SCI指標「,不是SCI論文。
在《意見》裡,SCI論文和SCI指標的定義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大家注意其中三個名詞:SCI、論文和SCI指標。
論文
論文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一個科研人員,尤其是搞理論的,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最終都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文字,有的寫成書,有的寫成論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那時印刷比較貴,很多人做出了成果根本不發表論文,也不出書。像高斯,別人辛辛苦苦搞出了一個定理,然後他輕描淡寫地在某封信裡面說了幾句,那個成果就歸高斯了,讓別人極為鬱悶。19世紀以前這種事特別多,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大家都基本不這麼幹了,都是寫書和發論文。
現在溝通方便,很多人研究的東西都一樣,為了搶佔自己的發明權,都是第一時間發論文。有時候發論文還會出現打架的事件,像清華、北大兩位生物學教授曾經為了搶發論文引發口水戰。
SCI
SCI的全稱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制的。SCI論文就是發表在SCI收錄的期刊裡面的論文,除了SCI,還有EI(工程索引),也是著名的索引系統。在中文期刊裡面,有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也有好幾個單位創建研製,最有名的就是北大核心期刊。
一般說來,大家公認的雜誌就是一流雜誌,SCI大家都比較公認,所以說SCI比較權威。但一定在SCI上發表的文章高於其他期刊的文章嗎?不一定。像日本很多諾獎工作的論文都沒有發表在SCI上,只發表在日本國內的雜誌上。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他發表的論文只是張貼在一個很小很小小的研討會上。還有,2014年的諾獎得主中村修二,他所有的文章幾乎都發在日本一本刊物上,都不是SCI期刊。
所以,最根本的是論文的內容,而不是刊登論文的期刊。期刊是出版社經營的產物,出版社經營得好,別人願意把好文章投到這些期刊來。因此,國內不少有見識的人說,中國現在的評價體系,看SCT指標就是給國外的期刊打工,發論文是需要錢的,參加會議,發表頂刊和頂會論文都是需要錢的。
SCI指標
教育部對SCI指標有明確定義,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
這次教育部明確的是在職稱評定中,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這句話什麼用意思?
在職稱評定中,不看論文數量。原先論文數量是一個關鍵指標,不單單學校對教授們有論文數量要求,老師對博士也有論文數量要求。現在看的就是你的成果大小。
比如,我曾經看過一位破格提拔的教授,從博士到教授,大概花了3年時間,發了40多篇SCI文章。我都呆了,問了下教授們,教授們說沒問題,寫論文有一定套路,滿足了非常快。這個數量遠遠多於愛因斯坦的論文數量。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5篇論文.這每一篇論文都開創了一個新領域,每篇的分量都極重。那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而我們的教授發表了40篇,即便了400篇,也比不上愛因斯坦半篇論文的分量。
還有高影響因子,被引次數。自媒體作者都明白,緊抓熱點的文章總是被引的次數多,這跟文章的水平沒有直接關係。在科學研究裡,也有熱點問題,我們的科研工作者極擅長抓熱點,世界上流行納米,就研究納米,流行石墨烯,就研究石墨烯。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培養出我們的大師?大家一般說,不能自我思考,缺乏獨創性。我想,有指揮棒,唯SCI論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家沒法思考,不想吃虧。大問題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像袁隆平、屠呦呦做成了大事,但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他們連院士都當不上。這樣的」傻子「不多,而且現在你想當傻子都沒條件,因為不滿足評估條件,連聘用都不會聘用。
像張益唐也是如此,考慮大問題,顛沛流離,當超市收銀員,送快遞,這還是在美國,對考核還沒這麼誇張的國家。
因此,教育部這篇《意見》希望大家不要只盯著SCI指標,要分類評估,對於工程類的學科,要評價產業化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就是因為用論文作為單一評價,袁隆平一直評不上院士。就是因為用論文作為單一評價,我國醫學界的論文造假非常觸目驚心。本來醫生把病人治好就算是水平的體現,但現在不夠,需要寫論文,因此很多國外刊物爆出了中國造假論文,裡面最多的就是醫學界。如果醫學界能不看論文來晉升職稱,估計醫生們會鬆一口氣。
這個《意見》來得很及時,我們極為扭曲的」唯SCI論文「確實需要糾正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