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科技部、教育部的文件,破除SCI論文至上的含義

2020-12-23 五道口的顏學姐

今天看到有人在說,教育部發文取消SCI論文作為評審職稱的依據。為此,寫一篇文章說明一下,這個提法是錯誤的。教育部取消的是SCI指標跟評審職稱的直接掛鈎。

一石激起千尺浪。教育部、科技部這兩天投下了兩塊巨石。

2月21日,教育部和其他兩個部委,先發了一個意見,是關於專利的。裡面說,高校停止資助專利申請,停止專利申請的獎勵,要考核專利的質量,專利的轉化率。

這個《意見》大家都容易理解,下面主要討論另外一個意見。

2月22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再次發了一個意見,是關於SCI論文的。裡面說,要正確看待SCI論文,正確看待高引用文,職稱評審、學科評審等不能把SCI指標作為評審依據。

注意,這裡面提的是」SCI指標「,不是SCI論文。

在《意見》裡,SCI論文和SCI指標的定義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大家注意其中三個名詞:SCI、論文和SCI指標。

論文

論文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一個科研人員,尤其是搞理論的,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最終都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文字,有的寫成書,有的寫成論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那時印刷比較貴,很多人做出了成果根本不發表論文,也不出書。像高斯,別人辛辛苦苦搞出了一個定理,然後他輕描淡寫地在某封信裡面說了幾句,那個成果就歸高斯了,讓別人極為鬱悶。19世紀以前這種事特別多,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大家都基本不這麼幹了,都是寫書和發論文。

現在溝通方便,很多人研究的東西都一樣,為了搶佔自己的發明權,都是第一時間發論文。有時候發論文還會出現打架的事件,像清華、北大兩位生物學教授曾經為了搶發論文引發口水戰。

SCI

SCI的全稱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制的。SCI論文就是發表在SCI收錄的期刊裡面的論文,除了SCI,還有EI(工程索引),也是著名的索引系統。在中文期刊裡面,有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也有好幾個單位創建研製,最有名的就是北大核心期刊。

一般說來,大家公認的雜誌就是一流雜誌,SCI大家都比較公認,所以說SCI比較權威。但一定在SCI上發表的文章高於其他期刊的文章嗎?不一定。像日本很多諾獎工作的論文都沒有發表在SCI上,只發表在日本國內的雜誌上。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他發表的論文只是張貼在一個很小很小小的研討會上。還有,2014年的諾獎得主中村修二,他所有的文章幾乎都發在日本一本刊物上,都不是SCI期刊。

田中耕一

所以,最根本的是論文的內容,而不是刊登論文的期刊。期刊是出版社經營的產物,出版社經營得好,別人願意把好文章投到這些期刊來。因此,國內不少有見識的人說,中國現在的評價體系,看SCT指標就是給國外的期刊打工,發論文是需要錢的,參加會議,發表頂刊和頂會論文都是需要錢的。

SCI指標

教育部對SCI指標有明確定義,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

這次教育部明確的是在職稱評定中,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這句話什麼用意思?

在職稱評定中,不看論文數量。原先論文數量是一個關鍵指標,不單單學校對教授們有論文數量要求,老師對博士也有論文數量要求。現在看的就是你的成果大小。

比如,我曾經看過一位破格提拔的教授,從博士到教授,大概花了3年時間,發了40多篇SCI文章。我都呆了,問了下教授們,教授們說沒問題,寫論文有一定套路,滿足了非常快。這個數量遠遠多於愛因斯坦的論文數量。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5篇論文.這每一篇論文都開創了一個新領域,每篇的分量都極重。那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而我們的教授發表了40篇,即便了400篇,也比不上愛因斯坦半篇論文的分量。

還有高影響因子,被引次數。自媒體作者都明白,緊抓熱點的文章總是被引的次數多,這跟文章的水平沒有直接關係。在科學研究裡,也有熱點問題,我們的科研工作者極擅長抓熱點,世界上流行納米,就研究納米,流行石墨烯,就研究石墨烯。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培養出我們的大師?大家一般說,不能自我思考,缺乏獨創性。我想,有指揮棒,唯SCI論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家沒法思考,不想吃虧。大問題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像袁隆平、屠呦呦做成了大事,但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他們連院士都當不上。這樣的」傻子「不多,而且現在你想當傻子都沒條件,因為不滿足評估條件,連聘用都不會聘用。

像張益唐也是如此,考慮大問題,顛沛流離,當超市收銀員,送快遞,這還是在美國,對考核還沒這麼誇張的國家。

因此,教育部這篇《意見》希望大家不要只盯著SCI指標,要分類評估,對於工程類的學科,要評價產業化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就是因為用論文作為單一評價,袁隆平一直評不上院士。就是因為用論文作為單一評價,我國醫學界的論文造假非常觸目驚心。本來醫生把病人治好就算是水平的體現,但現在不夠,需要寫論文,因此很多國外刊物爆出了中國造假論文,裡面最多的就是醫學界。如果醫學界能不看論文來晉升職稱,估計醫生們會鬆一口氣。

這個《意見》來得很及時,我們極為扭曲的」唯SCI論文「確實需要糾正一下了。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導向!
    科研評價中存在的論文「SCI至上」的現象,已經對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審、人才引進、業績獎酬,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人才稱號評定、項目成果評審等工作帶來嚴重影響。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印發文件(教科技[2020]2號),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應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
  • 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通知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科技〔2020〕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科技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教育部有關司局、有關直屬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別了,SCI論文數量英雄的時代,唯SCI的罪魁禍首是環化生材
    近期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院校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及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出臺了關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文件,希望科研工作者重視科研工作質量,而不是關注科研論文數量;多將好的學術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摒棄SCI期刊至上主義。
  • 吉林大學召開落實教育部 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
    【文/攝 饒明月】3月4日,吉林大學召開落實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座談會,對於吉林大學如何落實好教育部、科技部文件精神向學校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廣泛爭取意見。
  • 科技部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 建立學術期刊「黑名單」
    原標題:中國官方多管齊下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記者 孫自法)「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技術研發類、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 教育部打破「SCI至上」神話,饒毅或迎來機遇?
    教育部發布最新《意見》,打破「SCI至上」風氣,重整學術風氣就在近日,教育部在自己的官網又發布了一條最新意見通知,《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以往的時候,「SCI」被過度「神話」,無論是博士畢業、職稱評定等等,都會要求SCI論文的數量,這就導致「SCI至上」成為學術界一個很不好的風氣。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2月23日,教育部官網正式發布其與科技部共同研究制定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教社科〔202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部內有關司局、有關直屬單位:  《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已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教育部發布「十不得」!破除高校「唯論文」亂象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15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於近日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圖片截自教育部網站《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
  • 教育部要求博士學位不再與SCI論文掛鈎,畢業標準低還是高了?
    下面的這些條文,對於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來說,應該是滾瓜爛熟:在SCI(含SCI-E)、EI、SSCI收錄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至少1篇,同時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至少1篇。在SSCI收錄的期刊和JCR分區表1區或2區的期刊上發表(或已錄用)論文1篇。
  • 破除文科博士生評價「CSSCI」至上
    前段時間,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 ...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陳席元)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CSSCI設計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的報導。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有破亦當有立,學術評價究竟該往何處去?
  • CSSCI設計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陳席元)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CSSCI設計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 取消SCI論文硬性要求,碩博研究生可以高枕無憂了?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來源於教育部官網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