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北方,也許是因為寒冷進而特別需要溫暖的土地,所以出現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戰鬥民族。從1721年算起,她僅用了150年,就通過在歐洲、亞洲,甚至北美洲的同時徵戰,建起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佔地球陸地面積六分之一的國家。這就是舉著「雙頭鷹國旗」、在東方和西方同時擴張土地的俄羅斯族。但是,在俄國人向南獲取溫暖土地的途中,卻意外地遇到了另一個倔強的戰鬥民族——車臣族!
一、沙俄整整43年的嘆惜
在廣袤無垠的俄羅斯版圖上,在大於1713萬平方公裡的疆域裡,小小的車臣只有1.7萬平方公裡,確實是微不足道的彈丸之地。至於車臣人,更是少得可憐:1816年約35萬,1944年38.7萬,2018年約140萬。然而位於南方的、連接中亞的、富含石油的車臣,又是俄國人眼中難以割捨的富饒之地。
當沙俄1816年把擴張的槍口對準車臣時,彼得大帝做夢也沒有想到,徵服小小的車臣竟如此地艱難。為了應付車臣人堅持不懈的反抗,沙皇彼得大帝曾投入過20萬大軍,而當時車臣總人口不過35萬!俄國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列夫·託爾斯泰,曾經參加過徵服車臣的高加索戰爭,作為沙俄軍官的他也不由自主地感嘆道:「車臣人,那可真是不怕死的英雄……」
直到43年後的1859年,在經歷了馬拉松式的戰爭和不計其數的傷亡後,小小的車臣才被徵服。但是,一直懷有獨立之心的車臣人卻一直在小規模地反抗,這讓沙俄傷透了腦筋。以至於車臣首都格羅茲尼,在俄語中都是「地獄之城」的意思。
二、蘇聯「獨特」的懲罰——讓整個車臣民族連坐
1917年沙皇俄國滅亡後,列寧在沙俄的廢墟上建起了蘇聯。但是,車臣人並沒有因為蘇聯的建立而放棄反抗,縱然這種武裝鬥爭會持續導致雙方的傷亡。1942年,入侵蘇聯的德軍曾經在一段時間內佔領了車臣,有少部分車臣人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車臣獨立」的希望,於是他們與德國軍隊「合作」,共同打擊蘇聯軍隊。這種「叛國」行為讓蘇聯當時的領袖史達林恨之入骨,也許他還聯想到了車臣人前些年的對抗。
到了1944年,蘇軍不僅很早就把德軍趕出了車臣,更是快要把納粹德國踩在自己的腳下。就在這時,史達林發起了對車臣人的「獨特」懲罰。蘇聯政府把38.7萬車臣人用火車整體流放到西伯利亞,不願意走的人大多被就地槍殺。我不能不說,史達林這種因為少數叛徒而讓「整個民族的連坐」的做法,確實創造了「某種歷史」!在13年的流放中,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約有一半人非正常死亡。
蘇聯如此殘酷的懲罰並沒有摧毀車臣人的心,反而進一步加深了車臣族與俄羅斯族之間的矛盾,使這個倔強的山地戰鬥民族更加堅定了獨立的決心。
三、戰爭與和平
1991年,蘇聯解體滅亡,剛從蘇聯獨立出來的俄羅斯也重病纏身,無暇自顧。車臣人「又一次」迎來了獨立的機會。當年11月1日,車臣「總統」杜達耶夫宣布車臣獨立,並建立了大約4萬人的武裝組織。三年後的1994年,為了防止俄羅斯的進一步解體,俄羅斯當時的總統葉爾欽派出4.5萬大軍對車臣進行了17個月的武力打擊。人們普遍認為車臣武裝面對強大的俄軍一定會不堪一擊,但世人都忘了車臣人骨子裡的那種破釜沉舟的血性。
在俄軍陣亡5500人後,第一次車臣戰爭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當然,這也讓葉爾欽丟盡了面子。之後的幾年,車臣「事實上處於獨立的狀態」。
1999年,「硬漢」普京成為俄羅斯新總統。在這位政治強人掌權後不久,俄羅斯就再次出動10萬大軍,發起了第二次車臣戰爭。在付出1.4萬條俄軍生命後,最終於2002年徹底控制了1.7萬平方公裡的車臣。這次戰鬥非常激烈,戰場上平均每3秒就有一次爆炸。
從那之後,車臣和俄羅斯境內雖然會時不時地發生一些流血事件,但普京採取的「懷柔+強化管理」策略還是發揮了作用。最近幾年,這裡似乎已經沒有了衝突,不管是車臣人或者俄羅斯人,都同時放下了「戰鬥的本色」,過起了和平的生活。
現在不是「徵服弱小」的19世紀,也不是製造世界大戰和大規模屠殺的20世紀,現在是大體較為和平的21世紀。願車臣人和俄羅斯人都能以極大的勇氣和出眾的智慧放下歷史上的恩怨,攜起手來,共同享受陽光下的美好和平。
作者:李習勇
特別提示:本文文稿為個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