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生結弦的出死入生:向死而生,心存摯愛,以善勝惡

2020-12-12 雲風從月

丘長春曾言:馬丹陽悟道最速,因為丹陽是徹悟生死。

確實,「生死」是古今中外任何一門哲學或宗教都要思考的問題,其它的一切議題都是由此派生而來。

圖片來源於央視畫面

日本媒體曾評價羽生結弦是「早慧」。誠然,一副人畜無害的充滿少年感的鹽系面孔,但他早已經歷過震災,「大難不死」,不只是「必有後福」,伴隨而來的定然是較同齡人成熟很多的心智。

以羽生結弦的敏感,結合他之後的慈善義演,每年的捐贈,每年探訪災區的行動,相信他對災難的體會和思考都是相當深入和深刻的。因為他不僅僅是「悟」生死,而是實實在在地經歷了生死。

只是,人怕出名,而危險也沒有止步於天災。

歷史上曾發生的事是30年前,美國花滑女單運動員曾在訓練場上被人重擊膝蓋。

事實是:針對羽生結弦的人身威脅,多年前就有過。

平昌時,全球所有參賽運動員中,唯一落地韓國機場時就有八名保鏢護送的明星運動員。看來,不是羽生或者日本冰協擺譜,而是真的有潛在危險。

只是,通透練達如羽生結弦,在經歷了流言和威脅後,依舊在自己摯愛的冰場,待人依舊熱情善良。

不可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這話說出來就已經很難了,做出了就是更難,最難的莫過於一直如此行。

羽生結弦,他就是一直如此行。

光明與希望,夢想和勇氣。他照亮了許多人的路,也將指引更多人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人性裡的惡總是支配著不被聖靈所充滿的人,借著暗黑意念而表現出成見、論斷、自負,甚而以大欺小、欺善怕惡、還有的就是故意造謠激怒我們生氣犯罪……。身為基督徒,不諱言地,當我們面對他人無禮的謾罵和難堪的羞辱,多多少少也曾有過以惡報惡、以牙還牙的念頭,但每當我們即將失去理智,欲靠著血氣回敬對方時,心裡總會出現一個聲音:「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 生而為人,心存善念,必有福報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種下善因,必得善果。生而為人,務必要善良。一輩子行善積德,必將受到上天的眷顧,會有福報。行善的人,快樂的付出,也會收穫快樂和光明。反之,如果行惡,必會受到應有的報應,自食惡果,嘗遍人世疾苦,看不到光明。人在做,天在看。
  • 心念為善則善 如果為惡則惡 善惡只在我們心念的一瞬間
    如果我們的心念亂動,就容易犯下過失。聖人王陽明就多次說到心,在這裡所說的心是知覺之心,陽明先生強調:一念發動處克倒私慾。中國有句名言:相由心生,相隨心改。隨心念去貪財,去好色,那麼我們的外相就會有貪財好色的表相,意即:外相隨心念發生改變。貪財好色之人,容易被清淨之人一眼識別,難以偽裝。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家將看著眼前的一幕,心生恐懼和厭惡,面對之前考慮得餓死還是為盜的問題,這一瞬間他選擇寧可餓死。於是,家將衝過去,將老太扳倒,家將問起為何要拔掉死人的頭髮,老太緘口不言。家將便拔出腰刀恐嚇她,老太嚇得簌簌發抖,道出原委,原來這個老太是想拔下頭髮做假髮拿去賣。家將對這個回答大失所望,心中的憎惡和輕蔑又一併湧上心頭。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應於自身生兒子想,於善知識生父母想,於所說法生家業想,於所修行生紹繼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智慧想、住王城想、冠王冠想、系王繒想。 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作如是意,親近承事於善知識。何以故?一切菩薩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故。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大方便佛報恩經·對治品》慈父者,則為諸世尊,生一切善法,饒益眾生普於諸世尊,先起慈父想,饒益眾生故,分別菩薩行。明淨利智慧,解達深法藏,出生無量智,佛法無所礙。——《大方廣佛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於善知識發慈父心,能生一切諸善法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云何菩薩順尊師父於信恭敬?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二、眾處受生:我們死了以後,生命並不就完了,死,只是換了一個環境和軀殼。現在我們做人行善、修五戒,將來還會來做人的,你要是修十善,將來生到天上去。你如果造罪惡,將來墮入地獄,或者畜牲裡面去。我們死後受生,沒有固定的處所,這一生做人,來生不是永遠做人的,也不是永遠做畜牲的,所受生的地方不一樣,所以稱為眾處受生。
  • 存善念,做善事,與人為善
    曾國藩尤其推崇的《了凡四訓》一書作者袁黃就是告訴人們怎麼存善念,行善心,與人為善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段話就出自於《了凡四訓》書中的章節。一個人心存善念,雖然福氣沒有到來,但禍事已經離開;一個人為非作歹,禍害可能暫時沒有,但福氣卻沒了。
  • 善極必昌 惡極必敗:《天樞上相諸葛仙師啟化真經》注釋
    所有的惡事,都是從奢侈浮華中所感染,奢侈浮華的人因為懶惰、就會貪安逸、必定遭受貪慾帶來的危害。原文:天理者。有一定之循環也。善極必昌、惡極必敗。富極必貧、賤極必貴。富極成禍、禍極則亡。所謂極者乃至盡也。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奢侈、奢侈生淫慾。淫慾復生貧賤、循環之理也。窮困生通達、通達生功名。功名生驕傲、驕傲生懶惰。懶惰復生窮困、轉轂之道也。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儘管大家生下的時候性情是相近的,然而在後天的教育學習過程中好和壞就會越拉越遠。如果不從小好好教育,那麼善良的本性就會慢慢變壞。這種關於人性本善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孟子。孟子曾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與之針鋒相對的則是商鞅、韓非、申不害等法家人物的性惡論。
  • 四種賢善男子,難陀非為女人修行的故事,世間三種最勝香
    若是不能像前三種良馬能覺察駕御者的心念,而要以鐵錐刺身,毀傷皮肉、骨髓,才能有所警覺,駕御者必須一路牽著馬車行路,此馬才能隨順駕御者的心念,該快或慢、是左或右,這是世間第四良馬。在正法時代,有四種賢善男子存於世間。哪四種賢善男子呢?
  • 羽生結弦:把自己活成了一部熱血漫畫, 他說「死也要死在冰場上」!
    在他衛冕後,普魯申科也第一時間向他發來祝福:「我為羽生驕傲!他太了不起了。」當記者問到是否超越普魯申科時,羽生本人則謙虛表示——我還遠沒有超越。「我是人,不是什麼神」羽生結弦的日語發音是「Hanyu Yuzuru」,讀起來如同「哈牛、柚子露」,在中國的粉絲常常用「柚子」或「哈牛」來親切的稱呼他。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二、囚犯的救贖綠裡裡面的監獄長,目睹了許多的刑事案件後。
  • 羽生結弦:為花樣滑冰而生 | 人間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羽生結弦,一個為花樣滑冰而生的男子……不,仙人!看到他的演出你就明白,世上真的有如此剛柔並濟之人,把花樣滑冰上升到了藝術表演的高度,冰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19歲摘得索契冬奧會男單花樣滑冰的金牌,23歲在平昌成功衛冕,但羽生結弦的職業生涯遠非一帆風順。
  • 心存善念,老天都會幫你!
    作惡之人,必有懲戒,而心存善念之人,老天都會幫你。做人,不能作惡,不然下場太慘。唯有待人真誠,寬容處事,心中有度,給人留餘地,這樣有道德的人,才能幸福快樂,也才能平安度一生。古人云,天欲其狂,必讓其亡。沒有良心的人,做事情喪盡天良,連老天也都不幫。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與惡的觀念,這是一個從古至今思想家、哲學家都一直在討論不休的問題。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生在世,對一粒米一滴水都要心存敬畏
    人生在世,一定不能忽視細節,忽視小事,對一粒米、一滴水都要心存敬畏。 也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現在物質生活如此豐富,一粒米有什麼好敬畏的? 說實話,我有了敬畏一粒米的念頭之後,也立即在心裡自責反思: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小題大做?是不是格局太小不夠大氣? 於是,我對這個問題又進行了一番思考。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善是天上月,惡是水中影
    何為善?世上是否有純粹的善?是什麼激發了內心的善?關於「善惡」,答案或許不是那麼非黑即白。導演餃子通過「善」與「惡」的一場較量,展開對與「善惡」的辨析和論述。其實。「善」並非單純的善。「惡」也非簡單的惡。  「善惡」自古就是一個難以分辨的問題,兩者對立卻又統一在同一個內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