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2020-12-16 荷悅軒

【詩篇卷一 棄惡從善必蒙福

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4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秕被風吹散。】

5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6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仁慈的人。某些時候,即使我們釋出善意,也常常得不到合理的對待,因為人並非絕對的理性。人性裡的惡總是支配著不被聖靈所充滿的人,借著暗黑意念而表現出成見、論斷、自負,甚而以大欺小、欺善怕惡、還有的就是故意造謠激怒我們生氣犯罪……。身為基督徒,不諱言地,當我們面對他人無禮的謾罵和難堪的羞辱,多多少少也曾有過以惡報惡、以牙還牙的念頭,但每當我們即將失去理智,欲靠著血氣回敬對方時,心裡總會出現一個聲音:「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因為,我們如果和那苦待我們的人一樣,那我們便同等於惡者,又如何自稱是神的兒女呢?身為基督徒,不管身處於俗世的社會,或弟兄姐妹齊聚的教會,都應該格外謹慎、理智,學習用聖經的話語、神所賞賜的智慧,去分辨、去思考。

一、當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衝突、逼迫,我們萬不可一開始就檢討別人,反倒應該先自我反省、檢視自己,因為人都存在著本位主義,總以為自己的想法最正確、自己最良善。但神卻提醒我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也許是我們先得罪了別人而不自知,得了便宜還賣乖呢?即或不然,我們也當知道人皆有過,該本著同理心,憐憫、寬恕和相互原諒。想想,哪天我們犯錯了,也希望被寬容對待,不是嗎?

二、面對別人冒失的情緒和舉措,當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也許對方身體不舒服,或家裡出了什麼事,又或者生活屢屢遭逢挫敗、不順。當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我們就能夠多一分體貼,也許原本熊熊燃燒的怒火,也變得微弱不禁,甚至反生起憐憫之心!況且,神不也告訴我們,饒恕人的過犯,天父也必饒恕我們的過犯(太六14)。原來,饒恕別人的過犯,不僅讓眾人分辨出我們是屬神的子民,更是榮神益人的美事。

三、果真遇到不可理喻、存心對立,切切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也當一無掛慮,凡事禱告交託,將一切的不公、委屈、苦痛……卸給神,神必為我們開路,因為神的眼目看顧義人(詩三四15),祂必賜給我們意想不到、出乎意外的平安。所以定當切記,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十二19)。主權在神,有神為依靠,我們儘管安於主懷,因為我們知道伸冤在神,神必報應(來十30)。

其實,從人的角度看,以惡報惡、以牙還牙,才符合社會公義;以善勝惡、以德報怨,總令人憤懣,極端不舒坦。但當我們思想起慈愛的主耶穌,祂以無罪代替有罪的我們而死,讓我們白白享受神兒女的身分,讓我們得以徜徉在祂廣闊無垠的恩典中,難道我們還要堅持以不善還不善嗎?神豐盛的大愛,讓信靠祂的人得以倚賴聖靈,控制住情緒,不被怒氣所激動,更選擇用神所賜的美善,柔和以對、恩慈相待,因為神就是愛(約壹四16)。神的大能也就在敬畏祂,遵守祂命令的人身上彰顯出來。

四:世界上有一種力量,是黑暗權勢無法勝過的,那就是主耶穌所施予的仁愛與悲憫,當祂被鞭打、被嘲弄,被狠狠地釘在十字架上,還為那逼迫祂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路二三34)。請容我們效法、傳承主的愛。在別人強逼我們走一裡路時,我們再多陪他走一裡路;在別人不斷不斷地得罪中,也選擇不斷不斷地饒恕;不是七個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太十八22)、永遠的饒恕。願一切榮耀歸與神,願神的靈在我們中間,願以善勝惡,不可為惡所勝!

結語:【加5: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加6: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弗2:10】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 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弗5:9】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

【弗6:8】因為曉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

【腓1:6】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西1:10】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 神,

【帖前5:15】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帖前5:21】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帖後1:11】因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 神看你們配得過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所羨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

【帖後2:17】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帖後3:13】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相關焦點

  • 羽生結弦的出死入生:向死而生,心存摯愛,以善勝惡
    確實,「生死」是古今中外任何一門哲學或宗教都要思考的問題,其它的一切議題都是由此派生而來。不可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這話說出來就已經很難了,做出了就是更難,最難的莫過於一直如此行。羽生結弦,他就是一直如此行。光明與希望,夢想和勇氣。他照亮了許多人的路,也將指引更多人的生活。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就是為了訴我們,人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返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我和世界是一體的心態。馬太福音上講:心思單純的人有福了,他們能看見上帝。一個人在經歷了一切坎坷和磨難之後,還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真正有福之人。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心念為善則善 如果為惡則惡 善惡只在我們心念的一瞬間
    聖人王陽明就多次說到心,在這裡所說的心是知覺之心,陽明先生強調:一念發動處克倒私慾。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向善的心念,那麼,我們的任何行動必是,以是否善良為標準,此時,就是向善的生活,難以為惡,反之,心念總是為惡時,則難以向善。雖然回歸本我之人,是無善無惡的,但世間的法則是揚善止惡的,所謂的從善如流,也是隨緣不二的特性。還是應有勸告,此生不應虛度,至少要認識本真,如何認識呢?
  • 善不可掩,惡不可藏:《孚佑帝君醒心真經》原文及翻譯
    若夫為善之家,百不得一,或資生無產,不能自振。或同志無人,不知自奮。或阻於時勢,廢焉不前。或抑於流俗,喪其所守。或勉強為善,而志實不堅。或中心向善,而力有不足。或一時從善,不能淑其終身。或一己好善,不化其眷屬。或始念甚誠,中道改轍。或力行不怠,偶爾蕩心。或功夫未到,妄想非分。或造詣將深,忽求效驗。如是為善,即為入惡根苗。所以善氣上達,方起即伏。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 反被九結縛者,人之修道要當舍家,遇惡知識指授邪徑,舍故結縛反被九結,如蛾投火不顧後慮,斯由愛深固,是故說曰,反被九結縛,如鳥投羅網,斯由愛深固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善是天上月,惡是水中影
    何為善?世上是否有純粹的善?是什麼激發了內心的善?關於「善惡」,答案或許不是那麼非黑即白。導演餃子通過「善」與「惡」的一場較量,展開對與「善惡」的辨析和論述。其實。「善」並非單純的善。「惡」也非簡單的惡。  「善惡」自古就是一個難以分辨的問題,兩者對立卻又統一在同一個內心中。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善惡的體性,本來是沒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就是看我們究竟是要做好?還是做壞?象我們的手掌一樣---猶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惡,就是惡。本章就是專門闡釋這個道理。「佛言」: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這裡,我們應該先把「眾生」的意思弄明白。什麼叫「眾生」?
  • 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網友:請問: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妙華嚴:不是一個意思。非善非惡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無善無惡是斷滅見否定一切。網友:那王陽明「四句教」的第一句就錯了?妙華嚴:沒錯。斷章看就錯了。空性之體是為實相。也就是所謂的心之體。這個空不是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說它空,一切萬法容納其中。說它有空空如也無相與形無實體。這個要慢慢理解慧心體會。網友:[鮮花][鮮花][鮮花][贊][贊][贊]看似養花,實則真修行人。妙華嚴:人生如夢,了一切緣是了。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與惡的觀念,這是一個從古至今思想家、哲學家都一直在討論不休的問題。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老子深知人間的價值判斷是相對的,於是列舉了一系列相對存在的概念,如美與醜, 善與惡,禍與福等,這些相對概念的提出也體現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美」這個概念 當然並不是老子第一次使用,但是老子第一次使得「美」成了一個獨立的範疇。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某些人行善了,沒有得到福報,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些人作惡的,也沒有得到該有的報應,他的子孫反倒還很發達。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善惡因果報應」的正確性。中峰禪師解釋說:凡人容易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心靈沒有洗除乾淨,法眼未開,所以他們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
  • 聞其名號丨這句名號是無漏善、勝義善,直接趨向涅槃
    「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凡夫行五戒十善等」,善是在不同的層級、不同的界限來談的,這個是人天善法,「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有漏善與法性無相之理相異」,和法性無相的真理是相違背的,它是取「自他差別相」所修的有相善,所以也稱作「相善」,就是有相的善,不是無相的善。「法性無相」是佛教常談的。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十方無量諸最勝,所見一切真佛子,以諸功德迴向彼,速令究竟無上道。——《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善知識者是我眼目無上世尊,是為眼目,拔三界苦,施與快樂如來慈父,無上世尊,世間妙藥,世間眼目,於三界中能拔其苦,施與快樂。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得脫苦難。我等今者,當念佛恩,當念報恩。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人性本惡。惡乃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惡,所以才有法度」。商鞅接著闡述道:「天下人生而好利,所以才有財貨土地之爭;生而貪慾才有盜賊暴力與殺戮;生而奢望才有聲色犬馬。人性之惡必以律法而後正。以法治防範惡欲,以法治疏導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由於這部電視劇是以秦國以商鞅為主角的,所以這場辯論毫無疑問是商鞅獲勝,然而歷史上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辯論可就沒這麼簡單了,事實上直到今天這兩種觀念仍有博弈。
  • 韓劇《惡之花》李準基:都賢收生活在惡中,愛的卻是善
    故事由此正式展開,以十幾年前的殺人案等模仿案件為引子,逐漸拋出男主的身份之謎。這個在妻女面前溫柔的男人,不但是連環殺人兇手的兒子,當年他還是一樁未結殺人案的在逃嫌疑人。就這樣,一步又一步的反轉,引人入勝,觀眾沉浸在故事中,紛紛咋舌,看著男主都賢收顛覆了「家庭煮夫」的形象。那個和妻子恩愛,寵愛女兒的「白熙成」瞬時間變成了「殺人狂」都賢收。
  • 奧古斯丁:世間本無惡,人的欲望多了便成了惡
    到了32歲的某一天,奧古斯丁在米蘭寓所的花園中散步,聖靈催逼他回頭,他的心靈呼喊著:「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我汙穢的過去?」這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於是他拿起身邊的新約,讀到羅馬書中的話:「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自此以後他便歸向天主教,並於次年受洗。奧古斯丁42歲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75歲離世。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為善為惡是人行事的效果,趨利避害是人生存的本能,控制本能,辨別善惡,才是真正的「為善」。那善事與惡事如何區分?《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6 區分半滿「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聲;惡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