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2021-01-08 鹿明生物

前言

感知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通常會導致植物氣孔關閉。不同的環境刺激誘導胞漿中鈣離子濃度迅速增加,從而激活信號傳導反應。葉氣孔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介導水和氣體交換並表現出對刺激的動態鈣離子響應。氣孔為植物病原體提供了天然的入口點,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氣孔關閉,以確保最佳的光合作用,同時適當限制蒸發和病原體的進入。儘管鈣離子濃度在響應多種刺激的氣孔關閉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相應的鈣離子通道的身份仍然未知。

2020年8月,東英吉利大學Cyril Zipfel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The calcium-permeable channel OSCA1.3 regulates plant stomatal immunity」(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調節植物氣孔免疫)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結合生化實驗和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擬南芥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氣孔關閉的機制。

中文標題: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調節植物氣孔免疫

研究對象:擬南芥

發表期刊:Nature

影響因子:42.778

單位:東英吉利大學

發表時間:2020年08月

主要運用生物技術: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研究方法及結果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質膜相關的胞質激酶BIK1充當多個細胞表面免疫受體下遊的中央免疫調節劑。BIK1協調多個由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或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觸發的免疫輸出。

先前的工作表明,BIK1直接將NADPH氧化酶RBOHD磷酸化,從而響應於PAMP或DAMP的感知而激活活性氧的產生。且BIK1已被證明與PAMP誘導的鈣離子內流和氣孔關閉有關。

作者因此假設BIK1可以直接磷酸化參與氣孔免疫的一個或多個未知Ca2+通道。擬南芥OSCA1.3是保守Ca2+通道OSCA/TMEM63家族的一個未表徵同工型,在PAMP處理後迅速被磷酸化。作者測試了OSCA1.3是否為BIK1的底物。與對照組相比,BIK1與OSCA1.3免疫共沉澱(圖1a)。使用來源於細菌鞭毛蛋白的多肽PAMP flg22(激活BIK1的免疫受體FLS2的配體)進行處理,不會改變OSCA1.3與BIK1之間的關聯(圖1a)。BIK1和OSCA1.3的關聯已在轉基因擬南芥品系中得到證實,但是flg22處理降低了這種關聯(圖1b),這與以前對BIK1-RBOHD關聯的觀察一致。

圖1 | OSCA1.3與BIK1相關聯

接下來作者測試BIK1是否使OSCA1.3磷酸化。先前報導OSCA1.3磷酸化位點位於第一個細胞質環中。體外pull down實驗表明OSCA1.3-loop1與GST-BIK1直接相互作用,並可以被磷酸化(圖2a,b),且這種磷酸化依賴於BIK1激酶的活性(圖2b)。在OSCA1.3-loop1中對已識別的磷酸化位點(S49和S54)和鄰近的S50進行定向突變,然後進行體外放射性激酶測定,結果表明BIK1主要使S54位點磷酸化(圖2b)。使用靶向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選擇反應監測技術(SRM)在體內證實了flg22誘導的S54位點上BIK1依賴性的磷酸化(圖2c),進一步表明OSCA1.3是免疫信號傳導期間BIK1的底物。

圖2 | OSCA1.3被BIK1磷酸化,而S54是主要的磷酸化位點

擬南芥中有15種OSCA亞型,分為4個不同的系統發育進化枝。其中,僅OSCA1.1和OSCA1.2在植物中進行了功能鑑定,其參與了對滲透脅迫的響應。為了測試OSCA1.3是否為Ca2+滲透通道,作者使用了Ca2+攝取不足的酵母突變體cch1/mid1。與野生型酵母或表達OSCA1.3的cch1/mid1相比,該突變體未在浸有交配信息素α因子的濾紙圓盤周圍的光環中生長(圖3a),表明OSCA1.3在這個異源系統中促進了Ca2+轉運。此外,COS-7細胞的膜片鉗記錄揭示了OSCA1.3表達時的電流,在BIK1共表達時該電流以激酶活性依賴性和OSCA1.3-S54磷酸化依賴性方式增加(圖3b,c)。這些結果表明OSCA1.3是BIK1激活的Ca2+滲透通道。

圖3 | OSCA1.3是BIK1激活的鈣滲透通道

在擬南芥的OSCA進化枝1中,只有OSCA1.7在相同位置具有與OSCA1.3相似的Ser-X-X-Leu基序。同時在COS-7細胞中OSCA1.7介導的電流被BIK1活性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單獨的OSCA1.3和OSCA1.7可以滲透Ca2+,並且在兩個通道共表達時該活性未增加。作者製作了一個雙重純合插入osca1.3/osca1.7(以下稱osca1.3/1.7)無效突變體。對加入Ca2+保衛細胞的單細胞測量表明,與野生型相比,osca1.3 / 1.7中flg22誘導的Ca2+的快速增加被減少了(圖4a)。

此外作者觀察到守衛細胞中flg22誘導的鈣離子濃度的增加量的減少與osca1.3/1.7中flg22誘導的氣孔關閉的消除有關(圖4b)。值得注意的是,用DAMP AtPep1處理後,osca1.3 / 1.7的氣孔關閉受到類似的損害(圖4c)。但是在osca1.3 / 1.7中響應植物脅迫激素脫落酸(ABA)的氣孔關閉不受影響(圖4c),完整葉片的氣孔電導測量結果證實了這一點(圖4d)。

這些結果表明,OSCA1.3和OSCA1.7的喪失通常不會影響保衛細胞的生理,表明OSCA1.3和OSCA1.7在免疫過程中對氣孔關閉具有特定作用。此外,osca1.3 / 1.7植物比野生型植物對低毒力的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 COR菌株更敏感,其水平與免疫缺陷突變體bak1-5相似(圖4e)。最後,為了測試OSCA1.3 / 1.7的作用是否取決於BIK1介導的磷酸化,作者用OSCA1.3或OSCA1.3S54A補充了osca1.3/1.7。表達OSCA1.3,但不表達OSCA1.3(S54A)可以恢復flg22誘導的氣孔關閉(圖4f)。總之,數據表明OSCA1.3是氣孔免疫所必需的Ca2+滲透通道,其激活和功能取決於BIK1介導的磷酸化。

圖4 | 氣孔免疫需要OSCA1.3和OSCA1.7

實驗結論

本文運用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報導了擬南芥Ca2+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的氣孔關閉。該研究確定了植物Ca2+通道及其在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激活氣孔關閉的機制,並揭示了Ca2+內流機制對不同脅迫響應的特異性。

文末看點

鹿明生物基於自身在質譜技術的優勢建立了深度DIA蛋白質組學解決方案:包含水稻DIA、水稻磷酸化DIA、磷酸化DIA蛋白質組資料庫、微量樣本PCT-DIA、1+1>2的「黃金組學」DIA+PRM蛋白質組學等技術。

鹿明生物熱門蛋白組學技術

水稻分子育種、遺傳研究,深度DIA蛋白質組學解決方案

水稻磷酸化DIA蛋白組學解決方案

1+1>2"黃金組學」PRM+DIA蛋白組學解決方案

微量樣本PCT-DIA解決方案

猜你還想看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對三陰性乳腺癌細胞死亡的機理探究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Nat commu | "深度揭底"大樣本DIA磷酸化修飾蛋白組學定量技術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如何用高性價比的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這篇Cell來解答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2019-2020年CNS蛋白質組學研究大盤點!看看都有哪些上榜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Nature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氣孔免疫的機制
    此外,BIK1還可以通過對RBOHD的直接磷酸化激活ROS的產生 【2-3】 ,這意味著BIK1可能通過磷酸化的方式參與Ca2+通道功能的調節。OSCA1.3 (At1g11960) 作為擬南芥OSCA/TMEM63家族中一種保守的Ca2+通道,可以在感知PAMPs後被迅速磷酸化,並且OSCA1.3定位於質膜 【4】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OSCA1.3是否可以在PAMPs誘導的氣孔免疫中發揮作用。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4:30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Cyril Zipfe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自然》:植物氣孔免疫的鈣通道被發現!
    該研究揭示擬南芥 Ca 2+通道蛋白OSCA1.3在免疫過程中控制氣孔關閉,並提出了Ca 2+內流機制對不同脅迫響應的特異性。鈣離子(Ca2 +)是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信號。這種簡單的陽離子如何編碼各種信號-反應偶聯的特異性是細胞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 科學家發現植物的氣孔免疫機制 有助於抗病作物的工程化育種
    和人類一樣,植物保護自己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在蘇黎世大學大學教授Cyril Zipfel領導下的一個國際小組現在發現了植物免疫系統門控:鈣通道在與細菌等微生物接觸時觸發氣孔關閉。這種天生的防禦機制有助於培育對病原體有抵抗力的作物。每一片植物的葉子上都有數百個小孔,可以與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鄰近蛋白質組學揭示腎上腺素CaV1.2通道的激活機制
    鄰近蛋白質組學揭示腎上腺素CaV1.2通道的激活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28:09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O.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揭示調節植物葉片氣孔孔隙變化的鉀離子通道KAT1...
    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孔道開放與關閉受細胞膜兩邊的膜電位調節。不同離子通道受膜電位影響的方式不一樣,包括去極化(depolarization膜內電壓高於膜外電壓) 或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膜外電壓高於膜內電壓)調節。 鉀離子是植物生命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各種生理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新方法新突破!Nat Commun:基於directDIA的位點特異性高深度磷酸化...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報導 蛋白質磷酸化是生物體中較常見的一種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方式,它可以通過激發、調節諸多信號通路進而參與調控生物體生長、發育、逆境應激、疾病發生等多種生命過程,所以磷酸化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重點與熱點。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5:1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Joshua J. Coon、Jesse G.
  • 項目文章|接踵而來,西南科技大學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毒性...
    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羅教授團隊針對數據的深入挖掘,2020年5月研究成果又喜登此刊。鈾被有機體攝入時具有持久的化學毒性,例如植物毒性。目前關於鈾植物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對鈾毒性的生理反應上,關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水平上對鈾毒性的反應機制的報導很少。之前的研究中,作者報導了鈾的植物毒性機制之一是高鈾暴露導致植物礦物質中營養代謝的失衡和植物激素信號傳導途徑的功能失調。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分析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研究揭示氣孔在植物免疫中的新功能
    氣孔是由一對保衛細胞構成的植物葉表皮上的開孔,可響應環境因子刺激控制植物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作為植物表面的天然開孔,氣孔也是許多病原菌入侵的通道。然而,植物可以主動關閉氣孔來阻止病原菌的入侵,這一抗病過程被稱為氣孔免疫。但氣孔在植物,特別是單子葉植物中是否還以其它的方式參與抗病免疫仍不清楚。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龍課題組研究發現,水稻Osaba1突變體對水稻白葉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 Xoo)的廣譜性抗性是由於氣孔開放程度(氣孔導度)的增加引起的。
  • 科研 | 中科院:響應光質變化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聯合分析揭示了微擬球藻的關鍵適應機制
    其次,在微擬球藻的蛋白質組中鑑定出與卡爾文-本森循環相關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兩個亞基(RuBisCO大亞基:9853和RuBisCO小亞基:9854)。其中,在RL處理的12h期間,小亞基在細胞中減少了0.42倍(圖2),而大亞基沒有變化。RuBisCO活化酶(cbbX;g1915)的蛋白質豐度在BL處理的12h內顯示出輕微的下調。
  • 微生物所邱金龍課題組在植物MAPK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MAPK在跨膜受體的下遊,通過磷酸化不同底物蛋白來激發特異的基因表達和細胞反應。因此,MAPK底物蛋白的研究將加深我們對植物感受外界信號後啟動特異細胞反應機制的認識。然而,蛋白磷酸化的瞬時性給MAPK底物的鑑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 大連化物所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深度覆蓋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徵研究組研究員張麗華和中科院院士張玉奎團隊,發展出N-磷酸化肽段高選擇性富集新方法,並結合肽段的高效分離和高靈敏度鑑定,實現了N-磷酸化蛋白質組的深度覆蓋分析。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乙醯化、丙二醯化、琥珀醯化修飾等)在免疫學這一特定領域內的重要研究進展,文中涉及的大量線索也必將為開發治療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免疫調節療法有所幫助。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乳酸促進巨噬細胞向M2型極化的分子機制,同時,也為巨噬細胞在促炎和抗炎功能間轉換的機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早期,巨噬細胞促炎基因的表達依賴糖酵解功能;而隨後,乳酸則可通過修飾組蛋白,調控極化相關靶基因,促進巨噬細胞向抗炎表型轉換。因此,乳酸化修飾似乎與巨噬細胞抗炎、促進組織修復的功能密切相關。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 (ELONGATED HYPOCOTYL 5) 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