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歷經各種坎坷的電影《奪冠》終於上映了。
伴隨著國慶長假,大家的民族榮譽感比平時更強,這部由鞏俐、吳剛、彭昱暢、白浪共同出演的中國女排大電影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票房成績喜人。
早在去年參加廈門金雞獎論壇的時候,導演陳可辛就講述過電影背後的鮮為人知的秘密小故事:
1978年12月10日,曼谷亞運會的第一個比賽日,中國女排速勝韓國女排,好消息迅速傳遍神州大地,每個國人都備受振奮。
而這一天,是主攻手郎平的18歲生日,也是她第一次代表國家隊在參加國際賽事。
當時,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傳奇而偉大的時代,即將開啟。
而我們的導演陳可辛,此時16歲,正坐在場邊,觀看了這場讓他記憶深刻的比賽。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的佳績,和那句「學習女排,振興中華」的口號一樣,激勵過無數的國人,給當時百廢待興的國家,帶來了美好和希望。
大眾對於中國女排的感情,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單純的體育項目本身,它甚至跟整個社會、全民族的期待、希望和自信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深知這部電影的重要性的導演陳可辛和一眾主創們也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來盡全力完成這部電影。
作為貫穿整部片子的核心人物,鞏俐飾演的郎平教練無疑是全片最受矚目的人物,而她也不負眾望給大家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鐵榔頭」郎平。
不論是郎平眼裡噙著熱淚,告訴女排隊員們「好好享受體育本身」的畫面,還是在決定執教中國女排後,跟好友表示「我郎平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的鏡頭,都讓人記憶猶新。
而女排隊員們在「半記錄式」鏡頭裡,還原的裡約奧運會的「中巴大戰」的驚心動魄,和福建漳州排球訓練基地的艱苦訓練的場景,更是可以讓你感受到那種真實的速度與力量,那種直透感官到達心臟的酣暢淋漓。
運動的魅力,運動的精神,運動的人生,在這部片子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這樣的體育題材的電影,把更多的大眾與競技體育的距離拉到前所未有的近,讓更多的大眾體會到了運動帶來的獨特的感受。
一如特澤瓦一直強調的,希望可以「讓運動回歸生活」,讓都市人都可以在運動中觸摸自我,感受生活,探索運動的魅力。
特澤瓦,關注都市人的生活狀態,相信「把你交給運動,他就能還你更好的自己」,去探索不同人群健康生活的需求,重新定義健康的內涵和外延,給都市人群的生活帶來新的活力。
早在電影誕生之初起,體育題材電影就已經初露鋒芒,1915年,卓別林就拍攝了關於拳擊手的短片電影《拳擊》。
電影《奪冠》無疑將是新常態下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在這之後,《李娜》《中國桌球》等電影都已經蓄勢待發。
從電影中感受運動的魅力,從生活中體會運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