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2020-11-05 河南電影公社

好的國民體育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從不來源於比賽勝負,而是來源於我們在影片的進程中產生了對角色命運的關注,電影《奪冠》就是如此。

從豆瓣9.2高度的評分不難看出,最近熱映的電影,除了《我和我的家鄉》外,《奪冠》也久居榜單前三。

都說「弱國無外交」,很多人看了《奪冠》更加深刻體會到,國家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而《奪冠》為何目前依然能在熱映中呢?

不僅僅是因為它所講述的老女排80年代的光輝歲月故事、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一路逆襲奪冠的盪氣迴腸。

還有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的關注,這樣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出於一個觀眾對故事情節發展的帶動,更多的是對國家榮譽、民族命運的關心。

為什麼小玖說這部電影你一定要去看一看,因為它真實。

當然,還有 兩點原因:一、白浪對自己母親的完美復刻;二、中國女排全體運動員傾情出演。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大家應該都知道,白浪是郎導的親女兒,又有過專業排球訓練基礎,由她來扮演青年郎平真的是再合適不過

專業運動員也許可以做到白浪做不到的動作,但一定無法代入白浪與母親之間那種心有靈犀的默契。

中國女排姑娘們「自己演自己」,這也是本片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段——除開拍時無法出演自己的魏秋月由天津隊隊友姚迪代替外,其他球員全部上陣,還原了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場內場外的真正故事。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訓練場與賽場上的表現更是本色出演無需多言

球員們互相之間、與「郎導」之間交流的對手戲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從這些並不是「專業演員」的身上,壓根根本看不出來表演的痕跡

這才是真的難得!

很多女排隊內不為人知的故事

經過陳可辛導演的鏡頭進行藝術處理和加工,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非常精彩的電影橋段

通過大熒幕展現出來震撼,更是紀錄片無法比擬的。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這部基於中國女排真實歷史拍攝的電影,真實還原了五連冠初期中國女排姑娘們披荊斬棘的過程

以及在2013年郎平重掌教鞭後帶領女排走出低谷、逆天改命的傳奇經歷

有女排姑娘們的初次「觸電」

鞏俐、黃渤、吳剛等著名演員的傾情演繹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中國女排從一窮二白到登頂世界

象徵著的是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這樣的驕傲和自豪,隨著中國女排勇奪世界冠軍,傳遍神州大地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奪冠》電影中有一段是關於在那個艱苦卓絕的歷史中,中國民眾的詳細刻畫

展現了善良樸實的中國球迷,對中國女排發自內心、不加任何掩飾的熱愛

電影《奪冠》原版海報


那樣純粹和美好的感覺,一定會讓年長的球迷們淚流滿面

讓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新球迷愛上中國女排姑娘們,愛上女排精神!

相關焦點

  • 《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不僅僅是因為它所講述的老女排80年代的光輝歲月故事、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一路逆襲奪冠的盪氣迴腸。 ,是非常精彩的電影橋段 通過大熒幕展現出來震撼,更是紀錄片無法比擬的。
  • 《奪冠》丨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中國女排
    作為國慶檔影片,截止10月7日,率先上映的《奪冠》票房突破6億,成為國慶假期令人熱血澎湃的佳片,也喚起了無數人對女排精神的回憶。 對曾經的中國女排而言,亦是如此。 在電影中出現過這麼一幕:女排對陣巴西隊時,有外國人喊道:「這可不是桌球。」一言以蔽之,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只有打兵乓球能行。
  • 中國女排《奪冠》大電影,百歲山出演精彩一幕
    《奪冠》今日上映,在萬眾期待中,中國女排終於強勢開打了!影片的精彩程度從一路飆升的票房和口碑影評中可見一斑,螢屏上的「熱血、激情」與影迷的「激動、感動」交相呼應。「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奪冠》刷屏朋友圈:中國企業,其實最該學女排
    誰也想不到,42年後,還原中國女排40年輝煌拼搏的電影《奪冠》的導演,正是陳可辛。《奪冠》上映前,陳可辛曾感慨過:「1978年,那是我第一次現場看中國女排。那時坐在場邊的我,16歲。現在我快60歲了,拍了中國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
  • 《奪冠》上映刷屏,口碑炸裂,但中國女排背後的心酸,讓人淚目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復映定檔當天,導演陳可辛發了一條朋友圈:「1月19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1個月,沒想到首映後經歷了更煎熬的7個月……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 電影《奪冠》——其實不是中國女排,而是郎平傳記
    其實我對這類題材的電影興趣不是特別濃厚,不過被一張減免優惠券所吸引,還是花了二十五塊錢美美地看了一場。怎麼說呢…唔,我記得這電影原來的名字叫『中國女排』,不過好像後來被中國女排協會認為這個名字有點不妥,後來才改成的『奪冠』。
  • 《奪冠》:這是奪冠,不是中國女排
    如果您想了解中國女排,可以看看《奪冠》。如果你想了解女排精神,不要只看《奪冠》。這部電影代表不了中國女排,更無法代表女排精神。 02但這都是情感方面的成功,從電影角度觀看,會發現《奪冠》有些許粗糙。電影所有演員的臺詞有一半都是後期重新更改,能看得出口型對不上。而且,電影刪減過多,導致情感遞進不連貫,陳可辛導演擅長的情感反覆疊加鋪墊的手法,在此部影片中絲毫沒有體現出來。許多雞湯式臺詞突兀,很多問題往往不是一兩句言語就可以解決的。
  • CEO看點 | 《奪冠》刷屏朋友圈:中國企業,其實最該學女排
    然而決賽時,關鍵時刻卻接連丟分,最終惜敗於正處鼎盛、已連勝百場的日本女排。那一年,觀眾席中坐著一位16歲的小孩,叫做陳可辛。誰也想不到,42年後,還原中國女排40年輝煌拼搏的電影《奪冠》的導演,正是陳可辛。《奪冠》上映前,陳可辛曾感慨過:「1978年,那是我第一次現場看中國女排。那時坐在場邊的我,16歲。
  • 《奪冠》刷屏:中國女排40年,輸贏已不是我們唯一的信念
    文|芊和經過漫長的等待,時隔8個月,無數影迷期待已久的女排電影《奪冠》9月25日正式上映。僅僅兩天,票房收入就過億。電影《奪冠》再現了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更讓我們在40年的時代變遷中,深深體會到,中國在強大,世界在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輸贏已不再是我們唯一的信念。
  • 《奪冠(中國女排)》上映,那些電影沒拍出來的真實故事更精彩
    最近院線裡的電影,《奪冠》,即原來的《中國女排》是最熱的電影,排片率超過60%,因為講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每一個中國人都對中國女排有著不一樣的感情,所以這電影的口碑就來個兩極分化,好的說極好,不好的說極不好,很少有中庸的評價。
  • 中國女排,冠軍集結!電影《奪冠》今日燃情上映
    中國女排,冠軍集結!9月24日,電影《奪冠》發布官方微博,廣大球迷和影迷翹首以盼的這部電影,上映進入倒計時!經過緊張的前期籌備後,2019年4月16日,電影《中國女排》在漳州開機,並宣布定檔鼠年大年初一。此後電影又更名為《奪冠》,並前後進行了4次改期,最終定檔2020年9月25日。
  • 善世分享:《奪冠》刷屏朋友圈:中國企業,其實最該學女排
    ,還是大部分中國人都已經意識到了女排精神的真正內涵:「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從1981年奪冠至今,無論是身處高峰還是陷入低谷,中國女排都有一個使命是貫穿始終的:奪冠。中國女排同樣如此。許多人對女排的印象還停留在:艱苦拼搏、傷痕累累,但其實女排持續奪冠背後,卻是科學、專業、理性、方法的驅動。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意識到了科技對競技體育的巨大作用。
  • 《奪冠》的精彩不止鞏俐,還有郎平,更是中國女排精神
    是女排精神吸引了人,不是鞏俐像郎平。真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炒鞏俐。中國女排,國人永遠的情懷。她就像圖騰一樣深深刻在我們心中,每次看到這些畫面都能讓人熱淚盈眶,她已超越體育本身,是鼓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的精神支柱!
  • 電影《中國女排》更名《奪冠》,一語雙關含義深,票房要奪冠了?
    去年春節檔如此精彩,今年的春節檔也是毫不遜色,不僅有大家期盼已久的《唐人街探案3》,還有國漫標杆《姜子牙》以及徐崢大導演的《囧媽》,還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中國女排》這部奪冠熱門電影。《中國女排》這部電影雖然在拍攝的時候就獲得了大家的關注,但是拍攝完成之後也陷入了一些爭議,特別是排球功勳教練陳忠和先生對於該片醜化自己形象的抗議對該片的影響較大。
  • 《奪冠》刷屏 | 中國女排逆風翻盤,背後的黑科技到底是什麼?
    國慶期間,一部電影刷爆了朋友圈——《奪冠》。鞏俐的演技、女排姑娘們的真人出鏡,再加上女排精神的燃情,一下子把這部電影推上了熱搜。觀影過程中,除了被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和堅韌毅力感動以外,我也發現了數據分析的影子。
  • 電影《奪冠》完美詮釋「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從低谷到巔峰
    其實從電影《奪冠》發布的眾多預告片中,我們就已經能將影片的劇情猜了個大概。陳可辛導演巧妙地將女排三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比賽聯繫到了一起。這幾場跨世紀的大戰,從老一代到新一代,把女排精神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出來,也把「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兩個命題都做到了最佳!而令所有國人振奮的「女排精神」大概就是不畏艱難,團結拼搏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每當有比賽,中國女排就會以「N連勝」的整齊姿勢持續刷屏,這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電影《中國女排》,是怎樣一步步被改成《奪冠》的
    因為我們不知道,現在的《奪冠》還是不是當初的《中國女排》。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電影名字被改得面目全非。這部電影的名字一開始是《中國女排》,後來改成了《奪冠》,雖然現在我們無法得知為什麼要這麼改,但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這個名字改得非常沒水平。把《中國女排》改成《奪冠》,這樣一改,這部電影的氣質、格局和氣勢也全都跟著改了。
  • 體育編輯如何看《奪冠》,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
    《奪冠》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很長,從改革開放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2個小時的電影要講述近40年的故事難度不小,但如果側重點足夠清晰的話,其實也可以去解決它,但是我個人並不認同《奪冠》導演和編劇的選擇,要知道中國女排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招牌,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體育媒體行業裡,可以在任何年齡層,任何職業領域,無論男女都能穩定的創造超高的人氣與流量的只有「中國女排」,足以見得這個招牌對大眾的吸引力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文/慕容天涯《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香港導演陳可辛是默默挑戰自己的高手,這幾年來他的類型片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古裝大製作《投名狀》,功夫風格片《武俠》,早年的歌舞片《如果愛》,近年來的聚焦內地故事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他對於內地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內地觀眾的熟稔程度都在港臺導演之中難有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