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40年
很多人會想起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間撥回到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飯後全中國上下一片靜悄悄,大家緊張地圍擠在黑白電視機前,或者豎起耳朵收聽著從收音機中傳出的每一句話。
那是第3屆女排世界盃決賽,正在日本大阪舉行。中國女排面對的是衛冕冠軍、被稱為「東洋魔女」的日本隊。比賽已經進入到決勝局,十分焦灼。
「15平!」在小分落後的關鍵時刻,主攻手郎平頂住了壓力,一記重扣扳平比分。緊接著,「16:15!」「17:15!」連續兩個雙人攔網,中國女排第一次贏得世界冠軍。
「我們贏了!!!」電視機內外都傳出了熱烈的歡呼聲。北京大學4000多名學生衝出宿舍,在操場高喊「中國萬歲!!!」
當時,還在武漢鋼鐵學院讀大四的許家印,像發了瘋似地繞著校園跑了3圈,一群人邊跑邊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據同學回憶,許家印當時只有兩個愛好:看女排比賽、吃1毛錢一碗的熱乾麵。甚至熱乾麵可以不吃,但女排的比賽必須要看。許家印經常會住到學生會去,因為那裡有全系唯一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
如今這代中國人,已很難理解1981年女排奪冠對這片土地的意義。
那時的中國,太需要一個被世界認可的冠軍了,人們太想擺脫掉沉甸甸的「東亞病夫」稱號。
那一年是改革開放的第3年,滿大街都在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切看上去欣欣向榮。
但實際形勢並不那麼樂觀。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都走到了一個瓶頸期。
《經濟學人》這樣評價這年的中國:外匯儲備吃緊,國內通脹嚴重,石油產量瓶頸,出口下降。
那是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國門初開,人們突然發現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那麼大,一時迷茫、懷疑、沮喪瀰漫。
那時中國女排在國際比賽中拿金牌,意義完全超出了體育範圍。大家感覺中國也可以強大,我們也可以自信。
後來幾年,只要是有女排的比賽,就是萬人空巷。中國女排也在5年時間裡5次奪得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前無古人的五連冠王者。
中國女排也因此成為了一面旗幟,是80年代的象徵,振奮了那個時代。
連《人民日報》都評論:
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加速度。媒體中類似的報導比比皆是:某工廠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跡後,每天早來晚走,產量天天超額完成任務;某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後,自覺加義務班,日日超產。
然而,幾年後,中國女排這個圖騰卻「崩塌」了。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半決賽遭遇蘇聯女排,三局比賽,中國女排總共僅得到11分。尤其是第一局0比15的難堪比分,成為女排有史以來最恥辱的時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女排陷入低谷,整支隊伍的士氣十分低落。1995年時很多贊助商都離開了女排,女排掌握的基金上只有1000多元。
在最困難時,TCL拋出了橄欖枝。當時,聽聞郎平重新擔任中國隊的主教練,TCL創始人李東生從廣東飛到北京,又跟著追到廣西,一路滂沱大雨,費力找到郎平要求無償贊助中國女排。
女排1981年首奪冠軍,TCL正好創立。李東生回憶道,「我們那一代是一窮二白,對中國女排印象很深,女排精神鼓舞、影響了我們一生」。
在1996-1999年間,TCL相繼向女排的基金會捐款了近380萬元。
到2003年日本世界盃,被稱為「黃金一代」的中國女排擊敗了日本隊,再次獲得世界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0:2落後的情況下絕地反擊,最終3:2逆轉俄羅斯,時隔20年重獲奧運會冠軍。
但此後,又是一別近10年的低迷。2013年,已經53歲的郎平再度執掌中國女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3年後,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上,中國女排在滿場噓聲中,以3:2淘汰了連續兩屆奧運冠軍得主、東道主巴西隊。最終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次拿到奧運冠軍。
……
40年來,中國女排先後奪得過10個世界排球「三大賽」冠軍,多次上演驚天逆轉、多次豪取連戰全勝。
從1953年成立,到2019年拿下第10個三大賽冠軍,中國女排也是整個中國從新生到繁榮的縮影。
女排的影響力,早已遠超體育本身,她們是時代的集體記憶,也是激勵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符號。
經歷過40年的大起大落,無論是女排自己,還是大部分中國人都已經意識到了女排精神的真正內涵:
「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還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土,眼裡有光、心裡有火。
就像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無論哪個時代,命運總是垂青那些咬緊牙關與生活死磕的人。
中國企業,最該學的其實是女排
40年來,中國也同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中國企業也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向華為、阿里等企業學習的浪潮。
但回顧女排的歷程,我們發現中國女排身上同樣藏著許多企業「打勝仗」的管理之道。
從結果激勵,到選人用人,從專業指導,到科學方法,中國女排無不閃耀著科學主義、專業主義的光芒。
中國企業,最該學的反倒是中國女排:
從1981年奪冠至今,無論是身處高峰還是陷入低谷,中國女排都有一個使命是貫穿始終的:奪冠。
競技體育的目標,始終是攀登高峰,取得一個好成績。哪怕再超脫的球隊,仍然會被束縛在勝負之間;再淡定的觀眾,也會在取得一場盪氣迴腸的勝利時難掩興奮。
所以白巖松在談到中國女排時,才會說:「常有人跟我說,體育裡頭失敗是成功之母。我說不對啊,在體育比賽當中,一定要學會讓贏成為一種習慣,讓勝利成為一種記憶。勝利才是成功之母。」
勝利才是最好的發動機。這點對創業企業來說尤為如此。
因為創業就像是一場接一場的交鋒。創業者最大的壓力就是,所有問題到你這都要有答案,你要硬著頭皮跟員工說,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還要拼盡120%的力氣帶領大家贏得這些東西。
所以任何一家企業都要像女排一樣:以結果為導向。最好的團建方式,其實就是從勝利走向勝利。
只有打勝仗的團隊才能有凝聚力。
團隊是許多公司最大的痛點。
通用電氣曾有過一張圖表,按價值觀和業績把員工分成了幾類:業績又好、價值觀又好的是「明星」;業績又差、價值觀又差的叫「狗」,應該果斷放棄掉。
那些跟著老闆兢兢業業幹了很多年,任勞任怨但就是沒什麼業績的叫「小白兔」。慢慢地,小白兔就變成了「大白兔」,他們其實是公司最大的危害。
最糟糕的是,一個公司裡大部分員工是「牛」,見風使舵。如果公司的「明星」都升官發財了,那「牛」就會變成「明星」;如果一個公司的「小白兔」過得很好,那「牛」就會變成「小白兔」。
我們經常能看到,凡是管理者心軟的,他的周圍就都是「大白兔」「小白兔」,公司的發展就會遇到瓶頸;凡是老闆有魄力拿下「小白兔」,公司發展就沒有阻礙。
所以比做什麼事更重要的是找對做事的人,讓公司從「流程驅動型」變成「人才驅動型」。
2013年,中國女排面臨前所未有的低谷,100天內接連輸給泰國、韓國,亞錦賽上僅拿到第4名,是38年來中國女排最差的戰績,被嘲諷為「384」。
史無前例的低谷,預示著史無前例的改革。2013年後,新一代女排隊伍組建,只留下了惠若琪、魏秋月、曾春蕾等少數幾個老隊員,把更多隊員換成了「更活潑、更聰明也更有激情」的90後和95後球員。
像最年輕也是個子最高的袁心玥,當時有意見說,袁心玥是用不上的,太軟了,差得太遠,她來了還得重新教她扣球動作。最終袁心玥依然是從國少隊連跳3級,直接被選入國家隊。
朱婷同樣如此。當時連郎平身邊的賴指導都不知道朱婷是誰,朱婷的一傳技術更是被媒體描述為「慘不忍睹」。
但這些新人,依舊得到中國女排的大膽使用、悉心培養,使這批新秀迅速成長為國家女排的絕對主力。這才有後來的「三大賽」的三次奪魁。
一般來說,企業的持續成長靠什麼來驅動和支撐呢?
主要是兩種力量:激情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創業起初跟創始人及小團隊內心的渴望、衝動有關,靠的是一腔熱血;但企業最終要想做大做強,靠的主要是理性、科學的力量。
就像王石創辦萬科時,讀到了一本書《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中講到新基督教強調科學、理性,這是工業文明產生在西方的文化倫理基礎。
王石讀完後很感慨,所以他創立萬科時就提出了兩點:職業經理人制度,強調人的自我驅動;陽光照亮的體制,講理性、講科學、講規則、講制度。
中國女排同樣如此。許多人對女排的印象還停留在:艱苦拼搏、傷痕累累,但其實女排持續奪冠背後,卻是科學、專業、理性、方法的驅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意識到了科技對競技體育的巨大作用。
電影《奪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時國家體委科教司的工作人員,坐了兩天兩夜的車趕到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向教練組介紹了美國女排正在嘗試通過計算機協助訓練。
美國女排已經分析了中國球員的全部技術特點。在電腦面前,中國女排毫無秘密可言。影片中,聽到美國女排採取「電腦+大數據」的輔助技術,中國教練員徑直走向排球網前,把球網搖高了15釐米。
從2.24米,提高到2.39米。前者是女排球網的高度;後者是男排的標準。換言之,從今天起,女排當男排練。
在當時,「老女排」只能用這種非常規的「笨辦法」「苦辦法」去硬剛美國隊和日本隊。
但背後代價就是多少數不清的流血流淚,是打碎牙往肚裡吞。
「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新千年以來,尤其是2013年以後,中國女排精神完成了從「刻苦制勝」,向「科學制勝」的演化:
在教練組的指導下,中國女排引進了義大利的技術分析軟體,可以快速計算出某個位置對手所有扣球路線,然後據此布置防守,改變進攻。
除了教練組用大數據制定戰術外,大數據還被用來為隊員定製每日飲食。
女排還擯棄了深蹲等傳統訓練方式,因為蹲槓鈴雖然能有效鍛鍊大腿肌肉,但卻更容易讓腰部和膝關節受傷。
女排還搭建了複合型教練團隊,明確分工:不但有專門的技術統計,二傳手、主攻手和副攻手在技術暫停時,都會有專人進行提點。
……
競技體育,不是簡單吃苦就能奪冠的。賽場上的奮力搏擊、勇奪第一,離不開場下科學的用人、專業的管理、專業的指導、科學的訓練……。唯有如此,中國女排才能迎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