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也就是北京時間的9月26日,筆者去影院看了《奪冠》這部電影,這篇文章想用體育編輯的視角來說說這部電影,因為我不是專業做影評的創作者,所以本文裡說的觀點如果不夠專業成熟,也請大家諒解,不喜勿噴。
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其實內心是很忐忑的,作為體育媒體人,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國產的體育電影能為中國體育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我也知道這種半紀錄片式體育電影很在故事性上去打動人,結局在已知的情況下發揮空間非常小,可能整部電影不會讓人特別滿意。
《奪冠》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很長,從改革開放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2個小時的電影要講述近40年的故事難度不小,但如果側重點足夠清晰的話,其實也可以去解決它,但是我個人並不認同《奪冠》導演和編劇的選擇,要知道中國女排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招牌,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體育媒體行業裡,可以在任何年齡層,任何職業領域,無論男女都能穩定的創造超高的人氣與流量的只有「中國女排」,足以見得這個招牌對大眾的吸引力,但是中國女排,或者說女排精神,卻沒法濃縮到一個人,一場比賽身上,但是能從電影裡看出,導演把過多的戲份給了郎平,這和郎平在電影裡 「中國女排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的那句臺詞產生了很大反差。
如果從體育編輯的角度去選擇中國女排最經典一戰的話,我會選擇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中國女排3-2逆轉俄羅斯奪冠的那場比賽,這場比賽不光可以詮釋女排精神的堅忍不拔,還可以塑造黃渤所飾演的陳忠和的形象,然而電影裡對這場比賽的描述僅是一筆帶過,反而為了給郎平的出場做鋪墊,突出了2008年中國女排輸給美國女排的那場比賽,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
競技體育本身就自帶戲劇性,其實花大力氣去演繹好幾場中國女排的經典戰就足以撐起局面,能夠看出導演是希望通過郎平的人生經歷來串聯起整個女排的故事脈絡,但太偏重與郎平,女排團隊和女排精神的主旨卻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我這裡並不是對郎導有什麼偏見,郎平的個人經歷其實也足以排成一部電影了,但是電影的名字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在此前的宣傳當中給我們感受就是這是一部主講女排團隊的電影,可是我覺得現在把這部電影改名叫《郎平傳》好像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在體育專業領域,這部電影因為對專業內容的演繹較少,所以並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但是郎平對曾春蕾落選裡約奧運會陣容的那個理由的解釋,我是有點看醉了,具體說了什麼我就不劇透了,電影裡也沒有過多的對比賽裡的戰術調整做太多表現,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贅述的,而且到了最後都是專業的女排運動員親自出演,所以從技術動作上,也是無可挑剔的。
說到了女排運動員,我就不得不提一下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到驚喜的部分,就是朱婷,徐雲麗,丁霞等女排運動員的演技,她們作為親歷者表現得非常自然,情感上也非常到位,不光沒有拖後腿,反而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亮點。
最後說說很多人都吐槽強行煽情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電影情節淚點雖然有點生硬,但仍然能感動觀眾,之所以生硬是因為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如果讓我給電影打一個分數,從體育編輯的視角打分我願意給9分,但是從單純的電影觀眾的角度來打分,我可能只會給7分,出於體育媒體人的私心,我其實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拋開電影和故事性,女排的歷史,女排精神的底蘊都值得去回味
底蘊,是體育行業裡一個看起來虛無縹緲的詞彙,但我所理解底蘊是是成功之後可以總結出的有效訓練的方法,人才選拔的機制,大賽面臨困境的從容和走出低谷的耐心,這是中國所有國家隊都需要去爭取得到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