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編輯如何看《奪冠》,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

2021-01-14 A8體育

在前天,也就是北京時間的9月26日,筆者去影院看了《奪冠》這部電影,這篇文章想用體育編輯的視角來說說這部電影,因為我不是專業做影評的創作者,所以本文裡說的觀點如果不夠專業成熟,也請大家諒解,不喜勿噴。

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其實內心是很忐忑的,作為體育媒體人,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國產的體育電影能為中國體育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我也知道這種半紀錄片式體育電影很在故事性上去打動人,結局在已知的情況下發揮空間非常小,可能整部電影不會讓人特別滿意。

《奪冠》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很長,從改革開放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2個小時的電影要講述近40年的故事難度不小,但如果側重點足夠清晰的話,其實也可以去解決它,但是我個人並不認同《奪冠》導演和編劇的選擇,要知道中國女排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招牌,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體育媒體行業裡,可以在任何年齡層,任何職業領域,無論男女都能穩定的創造超高的人氣與流量的只有「中國女排」,足以見得這個招牌對大眾的吸引力,但是中國女排,或者說女排精神,卻沒法濃縮到一個人,一場比賽身上,但是能從電影裡看出,導演把過多的戲份給了郎平,這和郎平在電影裡 「中國女排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的那句臺詞產生了很大反差。

如果從體育編輯的角度去選擇中國女排最經典一戰的話,我會選擇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中國女排3-2逆轉俄羅斯奪冠的那場比賽,這場比賽不光可以詮釋女排精神的堅忍不拔,還可以塑造黃渤所飾演的陳忠和的形象,然而電影裡對這場比賽的描述僅是一筆帶過,反而為了給郎平的出場做鋪墊,突出了2008年中國女排輸給美國女排的那場比賽,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

競技體育本身就自帶戲劇性,其實花大力氣去演繹好幾場中國女排的經典戰就足以撐起局面,能夠看出導演是希望通過郎平的人生經歷來串聯起整個女排的故事脈絡,但太偏重與郎平,女排團隊和女排精神的主旨卻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我這裡並不是對郎導有什麼偏見,郎平的個人經歷其實也足以排成一部電影了,但是電影的名字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在此前的宣傳當中給我們感受就是這是一部主講女排團隊的電影,可是我覺得現在把這部電影改名叫《郎平傳》好像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在體育專業領域,這部電影因為對專業內容的演繹較少,所以並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但是郎平對曾春蕾落選裡約奧運會陣容的那個理由的解釋,我是有點看醉了,具體說了什麼我就不劇透了,電影裡也沒有過多的對比賽裡的戰術調整做太多表現,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贅述的,而且到了最後都是專業的女排運動員親自出演,所以從技術動作上,也是無可挑剔的。

說到了女排運動員,我就不得不提一下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到驚喜的部分,就是朱婷,徐雲麗,丁霞等女排運動員的演技,她們作為親歷者表現得非常自然,情感上也非常到位,不光沒有拖後腿,反而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亮點。

最後說說很多人都吐槽強行煽情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電影情節淚點雖然有點生硬,但仍然能感動觀眾,之所以生硬是因為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如果讓我給電影打一個分數,從體育編輯的視角打分我願意給9分,但是從單純的電影觀眾的角度來打分,我可能只會給7分,出於體育媒體人的私心,我其實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拋開電影和故事性,女排的歷史,女排精神的底蘊都值得去回味

底蘊,是體育行業裡一個看起來虛無縹緲的詞彙,但我所理解底蘊是是成功之後可以總結出的有效訓練的方法,人才選拔的機制,大賽面臨困境的從容和走出低谷的耐心,這是中國所有國家隊都需要去爭取得到的核心技能。

相關焦點

  • 電影《奪冠》——其實不是中國女排,而是郎平傳記
    其實我對這類題材的電影興趣不是特別濃厚,不過被一張減免優惠券所吸引,還是花了二十五塊錢美美地看了一場。怎麼說呢…唔,我記得這電影原來的名字叫『中國女排』,不過好像後來被中國女排協會認為這個名字有點不妥,後來才改成的『奪冠』。
  • 《奪冠》丨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中國女排
    在外部環境越複雜、國家越落後的時候,體育競技越是要承擔起揚國威的重任。 對曾經的中國女排而言,亦是如此。 在電影中出現過這麼一幕:女排對陣巴西隊時,有外國人喊道:「這可不是桌球。」一言以蔽之,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只有打兵乓球能行。
  • 《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好的國民體育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從不來源於比賽勝負,而是來源於我們在影片的進程中產生了對角色命運的關注,電影《奪冠》就是如此。 從豆瓣9.2高度的評分不難看出,最近熱映的電影,除了《我和我的家鄉》外,《奪冠》也久居榜單前三。
  • 《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好的國民體育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從不來源於比賽勝負,而是來源於我們在影片的進程中產生了對角色命運的關注,電影《奪冠》就是如此。都說「弱國無外交」,很多人看了《奪冠》更加深刻體會到,國家實力比什麼都重要。而《奪冠》為何目前依然能在熱映中呢?不僅僅是因為它所講述的老女排80年代的光輝歲月故事、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一路逆襲奪冠的盪氣迴腸。
  • 《奪冠》淚目全程,感謝中國女排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指引
    《奪冠》原《中國女排》歷經波折終於上映了。這部所有人都知道結局甚至劇情的電影,還是看哭了每一個走進電影院的人。期待、緊張、激動、感動,一顆心從屏幕亮起到熄滅沒有平靜過,幾乎全程淚目。 電影的第一部分講的是女排第一次奪冠80年代的中國,是貧乏和落後的,一切百廢待興。在國際的話語權遠不如現在。我們需要一切能夠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證明國力機會。於是我們對任何一場體育賽事的輸贏,都給予著巨大的期望。在這種艱難的局勢中,中國女排橫空出世。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 《奪冠》最燃的並不是奪冠本身,而是傳承的女排精神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就像影片更名的操作一樣,有人發出疑問:這個時代,我們到底還需要「女排精神」嗎?的確,從成名到飽受質疑,再到最後帶領中國女排重回巔峰,三段故事,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的確是我們所熟悉的郎平。
  • 我沒看過中國女排,但《奪冠》把我看哭了
    作為一個不是很愛運動的肥宅少年,我個人其實對體育不是很感興趣。老實來講,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整的看過中國女排的比賽。所以由女排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奪冠》,我也是一拖再拖,生怕產生不了共鳴,一直拖到現在才剛剛看完。看完電影後,我就真想抽自己一耳光。
  • 看《奪冠》不是為女排也不是為郎平,而是為:你
    《奪冠》是呈現了一個觀念的,這個觀念,就是中國體育心態的變化,確切一點說,是中國女排體育心態的變化。這種變化,其實還可以延伸一下,延伸到中國人的心態變化上。每逢關鍵時刻,動員球員,他都和家國精神捆綁在一起,「(運動員)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在中日女排那場比賽前,他對姑娘們說「中國人太需要這個冠軍了。」時也,勢也。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從「唯金牌論」到體育精神本身
    而在導演創作方面,第一,感覺剪輯有些亂,時間的脈絡不夠清晰;第二,高潮段落有,但還是不夠勁兒,像1981年第一次奪冠,2003年陳忠和帶領中國女排時隔17年再次奪冠,2016年郎平帶隊在奧運會上奪冠,這幾次「奪冠」高光時刻,還原的不夠「激昂」和「感動」。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體育題材電影的新突破《奪冠》並非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就出現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破冰》等奧運題材的體育電影,2015年以自行車運動員為主角的青春熱血片《破風》同樣圍繞體育競賽展開故事。
  • 中國女排《奪冠》大電影,百歲山出演精彩一幕
    《奪冠》今日上映,在萬眾期待中,中國女排終於強勢開打了!影片的精彩程度從一路飆升的票房和口碑影評中可見一斑,螢屏上的「熱血、激情」與影迷的「激動、感動」交相呼應。「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 《奪冠》如何再現中國女排時代記憶?
    「對我來說,女排的故事不只是時代記憶,也是和自己的青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電影《奪冠》今日上映,影片監製張一白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時表示,如何在影片中體現時代的氣氛和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最大的考驗。在影片中飾演青年郎平的白浪則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有機會重走母親郎平作為運動員的路,並真切感受到中國女排的魅力,「她們,特別堅強,特別美。」
  • 這個時代缺失的,不是奪冠,而是女排精神
    國慶節期間去看了電影《奪冠》,沒想到的是,一部電影,我竟然從頭哭到尾,女排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奪冠》電影0102 球可以輸,人不可以輸在賽場上,郎平不是技術最好的那一個,但絕對是最敢打,敢拼的那一個。就像她的稱號"鐵榔頭"一樣,代表著錚錚的鐵骨,頑強的意志!成為教練也是一樣,她引導女排姑娘們明白,是為了什麼而打球。
  • 中國女排奧運奪冠,電影國慶檔票房也奪冠?兩說
    我們就說電影藝術本身。這是對體育的激情,對女排的激情,對運動的激情,而不是對電影這門藝術的肯定,這種激情,大家看現場直播也可以得到,何必多此一舉呢?那也是帶領女排得到五連冠的啊。我想感動一下,我都不知道我感動的是誰?去世的那位女排姑娘,遺像上連名字都沒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可能傳達的信息是,在集體主義的時代,個人不配擁有姓名。然而這是對集體主義的誤解吧?我們為戰場上失去生命的戰士立碑,都還努力去刻上名字啊。
  • 國慶檔電影特別策劃第一期文藝星開講丨《奪冠》如何再現中國女排...
    原標題:國慶檔電影特別策劃第一期文藝星開講丨《奪冠》如何再現中國女排時代記憶?張一白、白浪這樣說電影《奪冠》推廣曲《真心英雄》MV編者按:「國慶檔」將至!多部佳作蓄勢待發,人民網文娛部「文藝星開講」推出國慶檔特別策劃,邀請部分影片主創講述電影的幕後故事,為影市加速回暖注入新動能,助力電影行業全面復甦。「對我來說,女排的故事不只是時代記憶,也是和自己的青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電影《奪冠》今日上映,影片監製張一白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時表示,如何在影片中體現時代的氣氛和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最大的考驗。
  • 《奪冠》最打動人的不是女排贏球,而是郎平的這句話
    電影通過教練之口說出了大背景,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很多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太大,美國的教練已經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女排訓練中了,而中國的女排姑娘們還在簡陋的竹棚館中訓練。吳剛飾演的教練說,他到國外看著高樓大廈哭了,中國太落後了,所以他心裡總想著快點快點。「我們要證明給他們所有人看,中國人,行的!」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文/慕容天涯《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香港導演陳可辛是默默挑戰自己的高手,這幾年來他的類型片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古裝大製作《投名狀》,功夫風格片《武俠》,早年的歌舞片《如果愛》,近年來的聚焦內地故事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他對於內地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內地觀眾的熟稔程度都在港臺導演之中難有出其右者。
  • 京媒稱國足看《奪冠》感動落淚!主帥李鐵表決心:向中國女排學習
    去年國慶節期間,中國女排十戰全勝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郎平朱婷等女排隊員成為全民偶像。而在今年國慶節,中國女排又因為女排電影《奪冠》再次搶佔熱搜,甚至連國足也被感動了。不僅如此,《北青體育》肖赧還透露:「據了解在觀影過程中,部分國腳被生動的細節所打動,悄然落淚。」
  • 看《奪冠》的我,眼眶沒有一刻不是溼潤的
    我一直在想:我寫些什麼,才能迎合大眾的胃口?如何行文,才是大家喜歡的風格?直到最後,我對自己說:今天,我不是記者,也不是小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冠,也不是倫敦奧運會輸給三十年不曾輸過的日本,而是北京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的一場「和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