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缺失的,不是奪冠,而是女排精神

2020-10-15 子薇花開

國慶節期間去看了電影《奪冠》,沒想到的是,一部電影,我竟然從頭哭到尾,女排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奪冠》電影

01 通往冠軍的道路上沒有捷徑

郎平剛開始被袁偉民教練招到國家隊的時候,身高只有1米84,身體條件並不出色。於是,她每天晚上在訓練館偷偷練習,別人練一個小時,她就練2個小時,把身體練得一身傷也在所不惜,直到成為隊裡的主攻手。

刻苦訓練,奮力拼搏

以郎平為首的那一代女排隊員,是最刻苦的一代人,也是最能吃苦的。郎平的身上從脖子往下,沒有一處是好的地方,一走路,渾身的骨頭都在響,到了60歲的年齡,依然在做著大大小小的手術。

她的隊友陳招娣去世時,在骨灰裡找到了幾枚大鋼釘。其他隊友也都身負傷痛。

走進原來女排訓練館,看著牆上一排排的球印,陳忠和教練說,那是那些傻姑娘們訓練時,一個個用球砸出來的。

通往冠軍的路上,從來沒有捷徑,唯有刻苦訓練,奮力拼搏,才能走向冠軍的領獎臺,才能讓國歌在奧運會的賽場上一次次奏響!


02 球可以輸,人不可以輸

在賽場上,郎平不是技術最好的那一個,但絕對是最敢打,敢拼的那一個。就像她的稱號"鐵榔頭"一樣,代表著錚錚的鐵骨,頑強的意志!

成為教練也是一樣,她引導女排姑娘們明白,是為了什麼而打球。因為只要站在球場上,代表的就不是個人,而是代表了國家。全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場球賽,而是體育精神,中國精神。

也許,在球場上,我們沒有巴西隊的技術好,我們沒有俄羅斯隊身強體壯。但我們會拼到最後一分鐘,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中國隊和巴西隊的那場比賽,打的極其艱苦,但是在郎平教練的領導下,女排姑娘們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放棄,頂住了壓力,把比分緊緊咬住,打好每一個球,堅持到了最後,終於贏得了勝利!

女排精神

這就像中國軍隊的"亮劍精神":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用小米加步槍,依然打贏了重槍火炮,亮劍精神就是中國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陳忠和教練跟郎平教練交流時說,也許這個時代已經不再需要女排精神。但實際上,女排精神正是現在這個時代所缺失的,需要重塑的。我們應該讓現在的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什麼叫不拋棄,不放棄;什麼叫持之以恆;什麼叫越挫越勇!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國家之強大,民族之富強,不在於物質,而在於精神!女排精神不僅不應該丟棄,更應該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你若來駐足,我會來傾聽,歡迎關注@子薇花開並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奪冠》最燃的並不是奪冠本身,而是傳承的女排精神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就像影片更名的操作一樣,有人發出疑問:這個時代,我們到底還需要「女排精神」嗎?,那些和陳忠和一樣的陪打教練,甚至是那些退出或是被淘汰的隊員……這些隱匿在冠軍背後,不曾被大家記住姓名的人,何嘗不是同樣值得掌聲的「幕後英雄」?
  • 《奪冠》看得其實不是電影,是去感受那個「女排精神」的時代
    本來過年上映的《奪冠》,最近終於上映了,對於我而言,所謂的「女排精神」,其實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在文字資料中,在老舊的新聞中,是父母們年輕時,那是年代的口號,與我而言,感受不深,而看了《奪冠》後,最大的感觸是,我應該去了解一下,「女排精神」或許對於當下這個時代的我們,
  • 奪冠!兩個時代的女排精神
    而另一些網友則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體育電影最好的一部,所表達的核心精神上升到另外一個臺階。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每個年代的價值觀的改變。個人覺得7.3分在豆瓣評價低了,如果讓小編打分,應該可以有8分!
  • 女排精神的時代傳承,我們從未忘記—《奪冠》
    女排的影響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超越了體育的概念。如果這個導演不是對女排,不是對整個新中國有特殊感情的人,拍出來很容易不對味兒,那影響的自然也就不僅僅只是體育界的人了。在《奪冠》之前,陳可辛拍攝的電影在文化融合方面展現得相當接地氣,從《投名狀》到《中國合伙人》再到《親愛的》。他對於整個國家的時代脈絡摸得還是很準的。
  • 《奪冠》丨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中國女排
    作為國慶檔影片,截止10月7日,率先上映的《奪冠》票房突破6億,成為國慶假期令人熱血澎湃的佳片,也喚起了無數人對女排精神的回憶。 同時,影片通過對幾代女排的經典賽事及不同社會階段的真實再現,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獲得一種強烈的時代代入感和身份認同感,進而產生對女排精神、家國一體及個人彰顯時代精神等議題的認同和共鳴。
  • 《奪冠》女排精神不是贏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訓練方式改變背後實則是對新時代女排精神的思索。一場戲中,郎平問:「你是為了誰打球?」朱婷說:「為了爸媽。」「不對」。「為了成為你。」「像這樣想,你只能和當年那個我一樣差勁」。可以說女排的精神已融入國人骨血,而《奪冠》的存在,也連接了曾見證80年代女排五連冠輝煌的觀眾,也重燃了千禧年一代對排球的熱情。女排精神也有了新的註解。20多年過去,中國早已翻天覆地,以前女排姑娘們身上背負著全社會的期望,打排球一心為了贏,現在呢?
  • 《奪冠》: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很多人都曾問過,就如同當初的我們問老師一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和發揚長徵精神、雷鋒精神等等一系列的中國精神。看了《奪冠》之後,我有了答案。八十年代的中國與世隔絕,多年自信匱乏,覺得什麼都不如國外。
  • 女排精神鼓舞國人:不是「永遠勝利」,而是「永遠拼搏」
    第二天,國內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都報導了女排姑娘們的拼搏精神。《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由此,這個意義非凡的冠軍上升到激勵民族精神、推動全面建設的高度——不是中國女排贏了,而是中國贏了。
  • 《奪冠》標註中國女排精神的時代符號
    9月25日,《奪冠》上映引發收視狂潮,在網絡得到廣泛良好反響。電影口碑炸裂的背後,是廣大群眾對女排精神的敬仰與觸動。電影以倒敘的方式,將我們拉入了那個激動沸騰的歷史性時刻。女排精神向上昂揚、鬥志堅韌、勇敢篤定、信念恆毅、精誠團結,充分展示和詮釋了中國民族精神之底蘊。與國家、人民一同成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不斷變富變強,讓女排精神依舊以頑強品質和革新求變跟上了時代步伐,書寫了中華民族精神譜系裡的傳奇。
  • 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中國女排精神?
    神奇的是,這種感覺竟然不是因為吃了頓好的,也不是因為連著贏了三把遊戲,而是因為我看了一部電影——陳可辛的新片《奪冠》。電影像是把我拉回到了那個熱血的、團結的、拼搏的純真年代。從開頭的第一幕起,我的腎上腺素就開始在身體裡暗暗的湧動。
  • 電影《奪冠》上映獲贊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延續至今的女排精神。電影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元,網友們熱議,「女排奪冠的那一瞬,整個世界都在為你們鼓掌!」「80年代贏得世界冠軍是對改革開放的呼應。中國在經過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通過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的奪冠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它不是一項體育運動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中國精神的展現。
  • 電影《奪冠》上映引發熱議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中國人不會忘記那一幕:1981年,人們通過電視和收音機聽到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在北京,人們湧向天安門廣場,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這一幕,被正在上映的電影《奪冠》搬上了大銀幕。《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延續至今的女排精神。
  • 看《奪冠》不是為女排也不是為郎平,而是為:你
    《奪冠》是呈現了一個觀念的,這個觀念,就是中國體育心態的變化,確切一點說,是中國女排體育心態的變化。這種變化,其實還可以延伸一下,延伸到中國人的心態變化上。每逢關鍵時刻,動員球員,他都和家國精神捆綁在一起,「(運動員)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在中日女排那場比賽前,他對姑娘們說「中國人太需要這個冠軍了。」時也,勢也。
  • 《奪冠》時代雖然改變了,女排精神卻永遠薪火相傳
    《奪冠》講述了從80年代到今日,中國女排之間起起伏伏的歲月,完美的詮釋了女排精神。人類的情感是共同的,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它能夠源遠流長的最大原因就是,無論是什麼時代,總有人願意為了這個國家付出一切,中國精神是融入中國人的骨血之中,不可分割的。
  • 《奪冠》:時代浮沉變遷,女排精神始終振奮國人
    以郎平為主要視點,從女排崛起到沒落再到崛起,時代在變,但以郎平為代表的女排精神沒有變。》改成《奪冠》是對的,因為它主要呈現的是郎平的幾次奪冠的歷程,而不是中國女排的奪冠歷程。而片中有一段講述時代變遷的情節很抓人:上一代女排姑娘們一心撲排球,奪冠就是人生唯一的可能,她們就像是那時的國人,選擇很少,路也很少。新時代的女排,有隊員跟郎平說:『我不想打排球了,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要去考大學』。時代在發展,國家在進步,路子,也越來越多了。那麼,這個情節提出了一個很要命的問題:時代都變了,女排精神,它變了嗎?
  • 《奪冠》上映兩天,票房破億,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女排精神」
    最近,電影《奪冠》正式與大家見面了。在影片上映的第一天,票房就達到了5800萬元,第二天就破億了。而且,從目前來看,這部電影的口碑還是不錯的,豆瓣評分達到了7.4分。當然是被中國的「女排精神」給感動到了。中國女子排球隊的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就是我們要說的「女排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屬於女排姑娘,同樣它也屬於那個時代的每個人。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這部電影我等了8個月,前前後後的改名、撤檔,都不能阻止我對《奪冠》的期待。鞏俐的演技、女排姑娘們真人出鏡,本就吊足了胃口,再加上女排故事本身足夠燃情,背後還承載著熱烈洶湧的時代記憶——女排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史詩。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在我的學生時代裡,這兩首歌曲老被我們用來做課前和合唱比賽的合唱曲,雖然時間一晃離開校園很久了對這兩首歌的歌詞也模糊了,但是有些旋律一旦想起還是會覺得那麼的熟悉和親切。這兩首的旋律和歌詞都是很勵志和振奮人心的那種,所以學生時代我們都很喜歡。
  •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被正在上映的電影《奪冠》搬上了大銀幕。《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延續至今的女排精神。電影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元,網友們熱議,「女排奪冠的那一瞬,整個世界都在為你們鼓掌!」「80年代贏得世界冠軍是對改革開放的呼應。中國在經過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通過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的奪冠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它不是一項體育運動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中國精神的展現。這次勝利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力量,『中國隊能行!
  • 《奪冠》:時代變了,就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嗎?
    ,朗指導知道,現在的球員生活,她們的人生選擇會有很多,訓練也不再是球員的唯一生活方式,球技是她們的特長是她們的專業,卻不是他們的全部。那麼時代變了,我們就不需要女排精神了麼?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僅僅是簡單的堅韌不拔,同心協力勇往直前麼?我個人覺得不只是這樣的,80年代的中國確實落後,雖然我們已經在不斷發展,可是在國際上根本沒人看到我們,全國人民都憋著一股勁,想要證明給全世界看,看中國人的實力,這時候女排出現了,她們艱苦,拼命,十數年磨一劍,承載了全國人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