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距離2020年結束還剩下不到100天的今日,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興奮感和振奮感。
神奇的是,這種感覺竟然不是因為吃了頓好的,也不是因為連著贏了三把遊戲,而是因為我看了一部電影——陳可辛的新片《奪冠》。
電影像是把我拉回到了那個熱血的、團結的、拼搏的純真年代。從開頭的第一幕起,我的腎上腺素就開始在身體裡暗暗的湧動。
故事的開始,是一位想要放棄的年輕運動員,她覺得訓練太辛苦了,決定離開。可是在腳步不斷向門前逼近的時候,腦海裡放棄的念頭卻逐漸消失了。
接著,她轉身走到了教練的面前,又開始像往常一樣接住對方的發球,一個,兩個,三個……她手上接的球越多,臉上的滑過的淚水越來越清晰,嗓子裡擠出的吶喊也越來越響亮……
坐在銀幕前的我,就在開場十分鐘的時候打了個激靈,好像是對於這幾年流行的「喪文化」認同太久,已經忘記「努力」兩個字怎麼寫了。
但沒想到,這僅僅是開始。
而後的兩個小時,再次通過電影看到1981年,老女排們第一次戰勝日本,開啟了世界三大賽冠軍的傳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美大戰」的刺激;以及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對戰巴西在淘汰賽上的經典之戰。
我又找回了更多藏在腦海裡快要忘記了的詞:刻苦、拼搏、團結、腳踏實地……
後來我想,這就是《奪冠》能帶給我比美食和遊戲更多振奮的原因。它竟然讓我吐掉了吞下多年的「喪」字牌「毒雞湯」,開始試著放下用戲謔的自嘲或者調侃來消化掉遭遇的坎坷。
回顧這幾年,多說幾遍「人生不值得」,生活似乎也沒有得到更多的開解。
真正鼓勵到我的是看著凌晨五點晨光熹微的時候,包子鋪的老闆把揉好的麵團塞上餡料放進蒸籠;晚上十一點半地鐵裡在漫長的通勤中有人捧著書讀;還有每一場體育比賽結束後,喘著氣的選手們,站在賽場上等待著屬於他們榮譽的樣子。
這些場景看似片段化,可實際上,卻有一種巨大的信念去支撐。
在《奪冠》裡,這個信念的名字就是「女排精神」。
關注一場體育賽事,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技術或是力量的比拼,但關注一支球隊,我們就能看清楚他們究竟是如何能擁有這一切。
電影裡的女排隊員們可太鮮活了,甚至就像生活中的我。面對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會頭痛會焦慮;面對巨大的國際賽事會興奮會緊張;面對難以應對的困難會萌生放棄、退出的念頭;但在需要展示真正實力的賽場上時,又有一副誰都不怕的面孔。
在電影裡,1981年之前,訓練廳裡就早已熱鬧而吵雜,是隊長孫晉芳、是「鐵榔頭」郎平、是「移動長城」周曉蘭、是「鐵姑娘」曹慧英、是「鋼鐵將軍」陳亞瓊、是「獨臂將軍」陳招娣、是「怪球手」張蓉芳……他們在每天高強度魔鬼式訓練下想爭奪榮譽的吶喊。
在電影1981年第一次奪冠之後,訓練廳裡依舊充滿了汗水砸向地面的聲音,排球砸向手臂的聲音。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排,維持著過往的輝煌,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跌倒,站起來,再跌倒,再站起來的堅持和勇氣。
其實早在小學,和爸媽一起看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大戰俄羅斯,從兩局落後到連贏三局逆轉比分時候,我就寫過「女排精神」的作文。作文裡說「拼搏、團結、不放棄讓中國女排時隔多年再次站在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
16年後再看,「女排精神」沒有變,但它更被這個時代所需要了。
時代需要年輕的我們認識到「喪」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時代需要看到我們的臉上能多一點不服輸多一點倔強,時代需要我們去真正地理解「逆風翻盤」那一瞬間的背後得付出的艱辛。
記得小學時寫作文的時,爸媽給我講起女排時說:「女排能帶給人的那種驕傲,真不是一塊又一塊的金牌。」
在看完《奪冠》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近40年的奮鬥和拼搏,經歷過顛峰,經歷過低谷,經歷過困境,卻從沒經歷過放棄,這是女排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人民精神的真實寫照。
真誠地推薦大家走進電影院去親自看看《奪冠》這部電影,去親自感受中國女排帶給我們的榮耀與感動。
相信我,這不僅是一部串聯起中國女排這個屬於中國人集體記憶的一部電影,更是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女排精神」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