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中國女排精神?

2020-10-03 趣評娛樂

終於,在距離2020年結束還剩下不到100天的今日,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興奮感和振奮感。

神奇的是,這種感覺竟然不是因為吃了頓好的,也不是因為連著贏了三把遊戲,而是因為我看了一部電影——陳可辛的新片《奪冠》。

電影像是把我拉回到了那個熱血的、團結的、拼搏的純真年代。從開頭的第一幕起,我的腎上腺素就開始在身體裡暗暗的湧動。

故事的開始,是一位想要放棄的年輕運動員,她覺得訓練太辛苦了,決定離開。可是在腳步不斷向門前逼近的時候,腦海裡放棄的念頭卻逐漸消失了。

接著,她轉身走到了教練的面前,又開始像往常一樣接住對方的發球,一個,兩個,三個……她手上接的球越多,臉上的滑過的淚水越來越清晰,嗓子裡擠出的吶喊也越來越響亮……

坐在銀幕前的我,就在開場十分鐘的時候打了個激靈,好像是對於這幾年流行的「喪文化」認同太久,已經忘記「努力」兩個字怎麼寫了。

但沒想到,這僅僅是開始。

而後的兩個小時,再次通過電影看到1981年,老女排們第一次戰勝日本,開啟了世界三大賽冠軍的傳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美大戰」的刺激;以及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對戰巴西在淘汰賽上的經典之戰。

我又找回了更多藏在腦海裡快要忘記了的詞:刻苦、拼搏、團結、腳踏實地……

後來我想,這就是《奪冠》能帶給我比美食和遊戲更多振奮的原因。它竟然讓我吐掉了吞下多年的「喪」字牌「毒雞湯」,開始試著放下用戲謔的自嘲或者調侃來消化掉遭遇的坎坷。

回顧這幾年,多說幾遍「人生不值得」,生活似乎也沒有得到更多的開解。

真正鼓勵到我的是看著凌晨五點晨光熹微的時候,包子鋪的老闆把揉好的麵團塞上餡料放進蒸籠;晚上十一點半地鐵裡在漫長的通勤中有人捧著書讀;還有每一場體育比賽結束後,喘著氣的選手們,站在賽場上等待著屬於他們榮譽的樣子。

這些場景看似片段化,可實際上,卻有一種巨大的信念去支撐。

在《奪冠》裡,這個信念的名字就是「女排精神」。

關注一場體育賽事,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技術或是力量的比拼,但關注一支球隊,我們就能看清楚他們究竟是如何能擁有這一切。

電影裡的女排隊員們可太鮮活了,甚至就像生活中的我。面對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會頭痛會焦慮;面對巨大的國際賽事會興奮會緊張;面對難以應對的困難會萌生放棄、退出的念頭;但在需要展示真正實力的賽場上時,又有一副誰都不怕的面孔。

在電影裡,1981年之前,訓練廳裡就早已熱鬧而吵雜,是隊長孫晉芳、是「鐵榔頭」郎平、是「移動長城」周曉蘭、是「鐵姑娘」曹慧英、是「鋼鐵將軍」陳亞瓊、是「獨臂將軍」陳招娣、是「怪球手」張蓉芳……他們在每天高強度魔鬼式訓練下想爭奪榮譽的吶喊。

在電影1981年第一次奪冠之後,訓練廳裡依舊充滿了汗水砸向地面的聲音,排球砸向手臂的聲音。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排,維持著過往的輝煌,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跌倒,站起來,再跌倒,再站起來的堅持和勇氣。

其實早在小學,和爸媽一起看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大戰俄羅斯,從兩局落後到連贏三局逆轉比分時候,我就寫過「女排精神」的作文。作文裡說「拼搏、團結、不放棄讓中國女排時隔多年再次站在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

16年後再看,「女排精神」沒有變,但它更被這個時代所需要了。

時代需要年輕的我們認識到「喪」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時代需要看到我們的臉上能多一點不服輸多一點倔強,時代需要我們去真正地理解「逆風翻盤」那一瞬間的背後得付出的艱辛。

記得小學時寫作文的時,爸媽給我講起女排時說:「女排能帶給人的那種驕傲,真不是一塊又一塊的金牌。」

在看完《奪冠》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近40年的奮鬥和拼搏,經歷過顛峰,經歷過低谷,經歷過困境,卻從沒經歷過放棄,這是女排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人民精神的真實寫照。

真誠地推薦大家走進電影院去親自看看《奪冠》這部電影,去親自感受中國女排帶給我們的榮耀與感動。

相信我,這不僅是一部串聯起中國女排這個屬於中國人集體記憶的一部電影,更是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女排精神」的一部電影。

相關焦點

  • 《奪冠》: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這個時代還需要女排精神嗎?很多人都曾問過,就如同當初的我們問老師一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和發揚長徵精神、雷鋒精神等等一系列的中國精神。八十年代的中國與世隔絕,多年自信匱乏,覺得什麼都不如國外。就像電影裡所說的:女排更是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力力不如塞爾維亞,技不如日本!打不過怎麼辦!跟男排打!打贏了男排才有機會和東洋魔女日本對打。接不住球就用臉去接,別人扣一萬個球,我們扣5萬個。就這樣,練到「骨頭碎」了的女排。
  • 我們為什麼需要女排?為什麼需要一部女排電影?
    作為中國體育最大、最著名的IP,中國女排的故事太精彩太豐富,無論從哪個人物、哪個角度、哪個細節切入都可以大書特書。在此不做評論。電影裡有個問題:現在誰還需要中國女排?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需要女排?從80年代的女排五連冠,到2000年的女排黃金一代,再到女排新一代,可以說女排已經成為國人的「精神符號」。因為:輸贏是暫時的,但精神是永恆的。中國女排並不是一直贏。相反,她們屢嘗敗績,甚至輸給過一些不可思議的、讓人瞠目結舌的對手。但是她們從未放棄努力要贏。
  • 《奪冠》:我們永遠需要這樣的中國女排精神
    文 / 追劇者們我們永遠需要這樣的中國女排精神!這部由陳可辛導演執導,鞏俐(飾演 郎平)、黃渤(飾演 陳忠和)、吳剛(飾演 袁偉民)、彭昱暢(飾演 青年陳忠和)、白浪(飾演 青年郎平)等人主演的體育運動題材電影《奪冠》(《中國女排》),向中國女排致以最高的敬意!拼搏不息,奮鬥不止!
  • 女排精神的時代傳承,我們從未忘記—《奪冠》
    在這個金錢至上,說兩句「愛國」就會被嘲諷是「小粉紅」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喚起女排精神。很多人覺得女排精神就是奪冠,但在我看來,遠不止於此,奪冠只是結果,不是目的。郎平曾經這樣說過:「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 今天,我們還需要中國女排奪冠嗎
    但沒有深切感受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的陳導,能拍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嗎?,還需要依靠十幾個女生來為國家奪冠嗎?,等我們中國人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需要用奪冠來證明自己了。>我們確實要感謝這個時代袁偉民,對姑娘們說的話,我想也是很好的對新女排精神的回答。
  • 《奪冠》上映兩天,票房破億,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女排精神」
    當然是被中國的「女排精神」給感動到了。中國女子排球隊的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就是我們要說的「女排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屬於女排姑娘,同樣它也屬於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那一年在訓練賽上,中國女排與中國男排的冠軍江蘇隊,展開了對決。這場對決女排輸了。但是,這次失敗也讓女排姑娘們意識到了,如果要獲得明年大阪世界盃比賽的冠軍,她們還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於是,當年時任中國女排總教練的袁指導也開始加強了姑娘們的訓練。
  • 《奪冠》:時代變了,就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嗎?
    很早就看了《奪冠》這部電影,可是一直沒有筆點去寫它,看的時候眼中含淚,手機上也做了很多筆記,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中國女排沒有你,也沒有我,只有我們,以及,愛拼才會贏,這些在當時看著都熱血滿額的字眼,放到現在再講,忽然沒內味兒了。
  • 《奪冠》:我們不再需要中國女排秀肌肉,可依然需要女排精神愛國
    中國女排,就是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的那個窮人家的狀元。電影《奪冠》裡,郎平說:「曾經有個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我回答,因為我們還不夠強大。當我們足夠強大,就不會再把贏當作唯一的目標。」輸不起,說到底還是不夠強。
  • 我們不再只靠女排奪冠支持驕傲,但我們永遠需要女排精神
    一部好的電影首先是會講一個好的故事,難道還有比中國女排更好的故事嗎?她們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和精神。鞏皇絕對不是白叫的,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演員表,還真不能一眼就認出是鞏俐。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日積月累的必然。還很驚喜的是我們熟悉的女排現役隊員也紛紛出場扮演自己,以前真不知道張常寧為啥愛轉排球,竟然是因為姑娘原來是打沙灘排球的,在那裡轉沙子。
  • 這才是與時俱進的女排精神,也是今天的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精神
    為什麼說今天的中國人更需要女排精神?!,以及到底什麼樣的精神屬於「中國女排」精神。中國從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那個時候的我們太落後了,我們迫切的需要在國際上去證明自己,而那個時候的中國體育在訓練比不上人家,條件比人家差,怎麼才能贏?只能靠比別人更加的努力,吃更多的苦,而這就是老一代的「中國女排」精神!
  • 在這個網紅遍地、娛樂至上的時代裡,「女排精神」就像個笑話?
    有人說,這種女排精神太矯情,已經過時了。也有人說,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女排精神彌足珍貴。那麼,陳可辛導演是如何詮釋女排精神?當下社會我們到底還需不需要?我們現在擁有最好的資源和條件,根本沒有餓過肚子、吃過什麼苦,卻還整天覺得自己很累,很不幸福。
  • 這個時代缺失的,不是奪冠,而是女排精神
    成為教練也是一樣,她引導女排姑娘們明白,是為了什麼而打球。因為只要站在球場上,代表的就不是個人,而是代表了國家。全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場球賽,而是體育精神,中國精神。也許,在球場上,我們沒有巴西隊的技術好,我們沒有俄羅斯隊身強體壯。
  • 弘揚中國女排精神 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在中國當代體育發展史上,一個球隊,一種體育精神深受國人高度讚美,博得媒體的廣泛傳播,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和稱讚,當屬中國女排及其創造的中國女排精神了。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麼中國女排精神受到如此舉國厚愛?
  •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中國人不會忘記那一幕:1981年,人們通過電視和收音機聽到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在北京,人們湧向天安門廣場,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這一幕《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延續至今的女排精神。電影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元,網友們熱議,「女排奪冠的那一瞬,整個世界都在為你們鼓掌!」「80年代贏得世界冠軍是對改革開放的呼應。中國在經過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通過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的奪冠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它不是一項體育運動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中國精神的展現。這次勝利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力量,『中國隊能行!
  • 兩個時代的女排精神
    而另一些網友則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體育電影最好的一部,所表達的核心精神上升到另外一個臺階。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每個年代的價值觀的改變。個人覺得7.3分在豆瓣評價低了,如果讓小編打分,應該可以有8分!
  • 《奪冠》影評,現代人更需要女排精神
    也因為這個事件,《中國女排》改名《奪冠》。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中國女排》這個名字,它更符合中國人民的期待,中國女排就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奪冠是一個目的,但不是女排的精神。中國比不上外國人的訓練條件,只有靠比別人拼命才能贏,中國非常需要這個獎牌,我們要證明給他們所有人看,中國人,行的。當時的中國正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渴望找到某種方式讓世界重新看到自己。而中國女排是三大球類中,唯一個在世界上拿到冠軍的球隊,所以,中國人給中國女排很高的期待和厚愛。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它代表著為中國崛起而拼搏的面貌。
  • 為什麼需要中國女排
    經歷了時代變遷的郎平形容:「『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有時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塵土,依然眼中堅定。」「時代不同了,但奮鬥精神永不過時,她是到達夢想彼岸的諾亞方舟。」她在一篇文章中說。
  • 女排精神為什麼總是讓我們深含淚水
    」,讓中國女排一次次燃起國人的熱血與熱淚,不斷激勵著我們在感動中砥礪奮鬥?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代變革的巨浪席捲中國,在科技、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女排在世界體壇的王者身姿,點燃了那一代青年人奮進的激情。到了新時代,賽場上的中國女排姑娘們,仍舊肩負國家榮譽,以「升國旗、奏國歌」為目標。
  • 女排精神為什麼總讓我們含著淚水
    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內核」,讓中國女排一次次燃起國人的熱血與熱淚,不斷激勵著我們在感動中砥礪奮鬥?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勇奪世界冠軍時的舉國歡慶,到「五連冠」後女排陷入低谷遭受巨大爭議與壓力,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絕境翻盤」力克巴西勁敵王者歸來……影片真實還原了人們的記憶,每個人都能從影片中尋找到與女排精神的共鳴。
  • 女排精神:為中華崛起拼搏時代最強音
    女排精神為什麼能成為時代的引領?讓我們跟隨中國女排的腳步,尋找其精神力量的生成,探索其穿透時代的力量。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中國社會不再需要一場比賽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競技體育也走上了職業化的發展道路,人們能夠以更平常的心態看待競技場上的得失。然而,人們並沒有遺忘「女排精神」,沒有遺忘女排隊員在賽場上的汗水與吶喊。